摘要:现在回想那段被焦虑和强迫缠上的日子,还是会忍不住攥紧手心——不是夸张,当时我连出门前锁门都要反复确认十遍,明明手已经碰到冰凉的锁芯,脑子里却总蹦出“没锁好”的念头,折返检查到额头冒冷汗;晚上躺床上更折磨,枕头边必须摆好固定的三样东西,顺序错一点就整夜翻来覆去,
现在回想那段被焦虑和强迫缠上的日子,还是会忍不住攥紧手心——不是夸张,当时我连出门前锁门都要反复确认十遍,明明手已经碰到冰凉的锁芯,脑子里却总蹦出“没锁好”的念头,折返检查到额头冒冷汗;晚上躺床上更折磨,枕头边必须摆好固定的三样东西,顺序错一点就整夜翻来覆去,哪怕困到眼睛发酸,也得爬起来重新摆好才敢闭眼。
一开始我没当回事,觉得就是“心思细”“爱较真”,直到后来发展到不敢用公共厕所、不敢碰别人递来的东西,总担心会沾上“脏东西”,甚至因为反复洗手把指缝搓得脱皮,才慌了神去看医生。诊断结果是“中度焦虑伴强迫症状”,医生开了药,也建议我做心理疏导,可吃了半个月药,总觉得昏昏沉沉提不起劲,心理疏导一次几百块,聊完当时舒服点,回头该犯的毛病还是犯。
那段时间我特别排斥“聪明办法”——比如网上说的“正念呼吸法”,我跟着练了三天,越专注呼吸越慌,总怕自己“练错了”反而加重症状;还有人推荐“转移注意力法”,让我焦虑时去跑步,可我跑的时候满脑子都是“等下回去要不要再检查一遍门窗”,根本静不下来。后来我索性放弃了这些“技巧”,想着反正都这样了,不如试试最“笨”的办法——不跟自己较劲,顺着那些“荒唐”的念头来,但只给自己“一次机会”。
就说锁门这件事,以前我会反复确认,现在我出门前深吸一口气,亲手锁好门,然后在心里跟自己说“就检查这一次,看完就走”,哪怕脑子里还在喊“没锁好”,也硬拉着自己转身下楼。刚开始特别难受,走两步就想回头,手心全是汗,甚至会绕着楼走半圈又忍不住回去看,可每次回去我都告诉自己“已经检查过了,再看就是浪费时间”,慢慢的,从“忍不住回头”到“走十米才想回头”,再到后来锁完门直接走,心里虽然还有点慌,但不会再被念头牵着走了。
洗手也是,以前我只要碰了东西就想洗,洗到皮肤发红,后来我给自己定了规矩:只有饭前便后必须洗,其他时候碰了东西,要是实在想洗,就洗30秒,到点就关水。一开始洗到20秒就觉得“没洗干净”,想多洗几秒,可我盯着水龙头上的秒表,到点就硬把水关掉,哪怕手还在发痒,也强迫自己去做别的事——比如擦桌子、叠衣服,用简单的家务把注意力“拽”回来。慢慢的,我发现“没洗干净”的恐慌感会随着做事变淡,不像以前那样,不洗够就坐立难安。
还有个“笨办法”是写“焦虑日记”。以前我总把担心的事闷在心里,越想越乱,后来我找了个笔记本,每次焦虑发作时,就把脑子里的念头一条一条写下来——比如“今天碰了电梯按钮,会不会生病”“刚才跟同事说话,是不是说错话了”,写完之后,我再在每条后面写一句“事实是什么”:“电梯按钮每天有人擦,我也戴了口罩,没那么容易生病”“同事后来还跟我笑了,应该没说错话”。一开始写的时候觉得很傻,可写着写着就发现,很多担心都是“自己吓自己”,纸上的字像一面镜子,把那些没道理的焦虑照得清清楚楚,看的次数多了,再遇到类似的事,脑子里会自动跳出“事实是什么”,不用再靠写字也能冷静下来。
我还发现,很多人跟我一样,得了焦虑强迫就想找“快速见效”的办法,比如吃特效药、学神奇的心理技巧,可越急越容易失望。其实焦虑强迫就像手上的伤口,愈合需要时间,那些“笨办法”虽然慢,但都是在一点点“养”着伤口——锁门只检查一次,是在练“不跟念头较劲”;洗手定时间,是在练“控制自己的行为”;写日记,是在练“分清想法和事实”。这些办法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甚至有点“反常识”,但对我来说,比那些听起来很“高级”的技巧管用多了。
现在我已经很少被焦虑强迫困扰了,偶尔还是会有想反复检查的念头,但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慌了,而是会跟自己说“没关系,想就想,但不用真的去做”。我也想告诉跟我有一样困扰的人:别害怕那些“笨办法”,也别着急求好,焦虑强迫不是“绝症”,它更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你越跟它对着干,它越闹得厉害,你试着用简单、耐心的办法跟它相处,慢慢的,它就会变得安静。
我不是什么心理医生,也不懂专业的理论,只是用自己的“笨办法”走出了困境。可能我的办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我想让大家知道:治好焦虑强迫不需要有多聪明,也不需要花很多钱,需要的是一点耐心,一点勇气,还有愿意“慢慢来”的决心。别不信,有时候最笨的办法,反而最管用。
来源:悦己一点号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