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广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落地实施。该规划制定了清晰明确的目标:到2020年,内河船舶载重吨要达到250万吨,沿海造船达到100万吨,年修造船能力约1000艘。同时,计划建设大型船坞和船台,具备制造10万吨级以上、维修2
钦州,下一个重型造船基地
◎思恩编辑部(森路)
近年来,广西凭借一系列规划和实际行动,在我国造船版图上逐步崭露头角。
2017年,《广西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落地实施。该规划制定了清晰明确的目标:到2020年,内河船舶载重吨要达到250万吨,沿海造船达到100万吨,年修造船能力约1000艘。同时,计划建设大型船坞和船台,具备制造10万吨级以上、维修20万吨级以上船舶的能力,初步建成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在经济指标方面,修造船工业、配套产业及海洋工程产业销售收入要达到300亿元,其中修造船及配套产业200亿元,海洋工程装备产业100亿元。
为实现这些目标,广西在产业布局上精心谋划。以钦州、北海、防城港为主体构建北部湾沿海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修造船、海工装备、配套及生产性服务产业;打造南宁、柳州、梧州、贵港“沿江内河船舶工业聚集区”,将百色、来宾、崇左、玉林作为选择性发展区域规划建设产业园区。此外,着力培育大型企业和知名品牌,计划培植1家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修造船与海洋工程制造企业、2 - 3家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造船企业、10家专精特新造船企业,打造20个区内外知名品牌。
在产业发展进程中,骨干企业发挥了关键的引领作用。中船广西船舶与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广西海森特重工有限公司、广西西江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作为行业龙头,积极研发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全力打造相关产业基地。南南铝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借助广西铝业优势发展船用铝材;广西化工研究院凭借自身研发基础开发船用涂料及涂装设备。其中,广西海森特重工有限公司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项目落户防城港企沙工业区,总投资10亿元,填补了广西重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空白,有力提升了北部湾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水平。
钦州、北海和防城港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成为广西重点打造的北部湾经济区沿海修造船业“一岛两湾三基地”。防城港依托企沙半岛钢铁基地在云约江口发展船舶修造基地;钦州利用钦州湾进港航道优势建设高水平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北海在铁山港富田和石头埠发展“修、造、配套产业”一体化的船舶修造基地。
中船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成绩斐然。2020年,在疫情的严峻冲击下,该公司承接20艘船,完工交付9艘,7艘在修,经营接单和修船产值均创新高,修船业务中外轮占比超70%。平均驻坞周期同比缩短30%,3.4万吨散货船“云南”轮坞修工程仅用60小时,比常规坞期缩短18小时。同时,风电塔业务发货量大幅增长,钢材月均下料量翻倍。
2023 - 2024年,中船广西公司多个项目取得重大突破。2023年5月,2艘693TEU集装箱船开工,标志着公司万吨级造船生产能力提升。9月,首艘广西造万吨级船舶“诺顿加蓬”号交付,实现广西造船业多项零的突破,不仅是广西首艘万吨级船舶、吨位最大的船舶,还首次打入欧洲市场。2024年1月,693TEU集装箱船首船下水,2#船上船台,一天内实现两个关键节点。3月,首艘109米滚装船下水,主要航行于印尼各岛屿间。7月,广西首艘万吨级客滚船“德赛03”轮交付印尼并投入商业运行。
▲2023年,109米滚装船-1#船下水 /图源:钦州发布
▲广西首艘万吨级客滚船“德赛03”轮 /图源:钦州发布
2023年10月,中船广西公司携手中国船舶工业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与意大利MANISACHARTERINGSRL公司签订8艘8500吨杂货船批量建造合同,这是北部湾地区最大批量出口船舶订单。这批船绿色环保、性能出色,燃油消耗节省约40%,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约80%,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减少,还能接入岸电,满足严格的排放要求。2024年4月项目开工,2025年3月,1#船下水、2#船上船台,项目进展顺利,计划5月底交付首制船。
202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起草了《广西平陆运河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平陆运河全长134.2公里,预计2026年年底主体建成,它连接西江流域和北部湾海港,打破了广西“临海不通江,有江难入海”的困境,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了便捷的出海新通道。
借助平陆运河建设契机,广西在船舶制造等领域展开新布局。以钦州、贵港、南宁、北海、防城港、玉林为重点,规划建设平陆运河智慧船舶产业园等重点造船基地,发展内河、海洋船舶修造及配套设备制造。积极引进大型主流船型制造企业和船舶配套产业,推进绿色智能船舶的研发、制造和试点示范应用,如发展LNG、电池、甲醇、氢等动力船舶。在南宁横州茉莉花产业园、平塘江口产业园,钦州钦南临港工业园区,北海铁山港(临海)工业区等布局船舶修造及海工装备制造产业。
平陆运河的建设吸引了众多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参与,为船舶工业带来创新力量。中船集团旗下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多次中标平陆运河工程阀门制造项目;广西造船有限公司下属设计公司与区内船舶企业合作,实现多个船型批量成果转化,90米级LNG动力内河运输船为运河经济带建设提供运力支持,相关科研项目还获得政府资金支持。广西注重布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船舶设计、维修、航运教育等产业,支持钦州设立船舶检验机构;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支持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实训基地。
广西本身具备一定的制造业基础,有色金属材料产业优势明显,还建有多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产业集群。借助平陆运河的机遇,广西注重船海产业配套产业链的发展,尤其是船用配套材料产业。计划建设千万吨级北部湾核心钢铁基地,发展专用精品宽带板和特种钢材;围绕风电装备、海工船舶等领域,发展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链,打造不锈钢全产业链,建设钢铁生产和出口基地;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废旧钢铁资源,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和特种钢新材料制造。
钦州和贵港在广西造船业中占据重要地位。钦州的中船广西是北部湾地区唯一的大型现代化造修船企业,多次刷新广西造船记录,建造了广西首艘万吨级船舶、最大集装箱船,签订了最大出口订单等,是广西造船业的领军企业。从战略定位上看,钦州承担了“建设10万吨级以上船坞”和“承接全球最大LNG动力船”等重型船舶制造任务,2024年交付的103米过驳平台船、2025年开工的8500DWT杂货船均属重型船型。在技术突破方面,钦州基地实现了多项技术跨越,广西首艘万吨级客滚船、出口欧洲的693TEU集装箱船、国内领先的LNG双燃料动力船等,均属于高附加值重型船舶,其“燃油消耗节省40%”等技术指标,凸显了重型船舶的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产业集聚效应上,钦州已形成央企(中船广西)、地方国企(广西海森特)和外资合作(意大利MANISA)的多层次产业格局,2025年手持订单排至2026年底。
▲693TEU-1#船在车间及船台施工阶段 /图源:中船广西
▲8500DWT杂货船 /图源:钦州发布
▲8500DWT杂货船 /图源:中船广西
贵港的船舶修造业是特色产业,桂平市内河一般船舶造船量占广西的70%左右,登记注册企业众多,拥有大量船台和从业人员,郁江段地势利于建造大型内河船舶,其造船技术在广西名列前茅,平陆运河的建设有望进一步推动贵港造船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2024年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连续15年全球第一,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造船业产业关联度高,涉及50多个行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很大。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占据全国90%的造船完工量份额,广西虽然造船业基础相对薄弱,但平陆运河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望成为新的重要造船基地。
然而,广西造船业的发展也面临诸多质疑。有人认为广西此前的规划常虎头蛇尾,比如以运河拉动经济的设想,认为饼摊得太大,最终可能一事无成。还有人觉得造船规划让多个没有优势的城市参与,只会摊薄资源,不如集中资源发展钦州和贵港,钦州做大船、贵港做小船,形成特色产业。
LNG船建造难度极大,国内目前仅有沪东造船厂具备建造大型LNG运输船的实力。不过,也有一些人对广西发展造船业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大船制造如同大飞机制造,是多产业链高利润产业,对广西经济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虽然广西目前技术不足,但在积极尝试,针对通过平陆运河去往东盟国家的江海直达新能源船舶进行发展,选择了细分赛道,避免与其他造船强地、强企竞争,成功的希望较大。并且南宁作为新能源产业聚集市,在车辆应用需求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将新能源应用到船舶产业上,有助于拓宽发展路径,避免单一路径的危害。技术支持可以借助之前走访洽谈的武汉理工,以及与宁德时代合作的山东济宁能源集团和本地港航、北港等院校企业。从平陆运河的建设进度来看,接下来几个月在造船方面可能会有大动作。
此外,关于广西造船产业基地的布局,钦州有着地理优势。钦州湾建造船基地,不仅有平陆运河与内河相通,具有发展造船业的良好条件。但也有人认为不能设置太多造船基地,否则会导致竞争过于激烈。还有人提出,应重点发展本地企业,避免招商引资企业在获取利益后留下破坏生态环境的烂摊子。
平陆运河的经济带发展规划涵盖多个城市,规划期至2030年。发展目标是在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规模壮大、质量效益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涉及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也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并前瞻性规划未来产业。平陆运河的建设,为广西带来了全方位的发展机遇,广西造船业也将搭乘这趟发展快车,尽管会有困难,但依然坚定前行。
来源:思恩府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