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社交软件,突然被“成龙去世”的词条砸懵——71岁的功夫巨星,怎么会毫无征兆地传来死讯?点进话题才发现,所谓“讣告”竟是一张AI生成的黑白病床照,配着编造的生卒日期,被营销号添油加醋传遍全网。而此时距离成龙亲自更新电影宣传动态,还不到24小时。
打开社交软件,突然被“成龙去世”的词条砸懵——71岁的功夫巨星,怎么会毫无征兆地传来死讯?点进话题才发现,所谓“讣告”竟是一张AI生成的黑白病床照,配着编造的生卒日期,被营销号添油加醋传遍全网。而此时距离成龙亲自更新电影宣传动态,还不到24小时。
这种离谱的“被去世”,对成龙来说早已不是第一次。近几年他仿佛活在谣言的循环里:出席活动扶肩缓行,被截取片段造谣“旧病复发病危”;拍戏时旧伤发作休息,就被传“打不动了要退休”;为角色贴白发白胡子的造型,被营销号截图炒作“断崖式衰老”。可现实里的他,依旧在片场亲自完成高难度动作,体力让年轻演员都佩服,卸了妆还是一头浓密黑发、精神矍铄的模样。
这次的AI谣言更显恶意。造谣者在外网发布精心伪造的黑白照片,不仅把成龙P成病床上的模样,还标注“RIP”字样,完全模仿正式讣告的格式。不明真相的网友被图片误导,有人在评论区悼念,有人转发扩散,直到成龙工作室紧急更新动态,这场闹剧才逐渐平息。事后查证,这张足以以假乱真的“遗照”,全程由AI生成,没有任何真实素材支撑。
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被AI谣言盯上的明星远不止成龙。同样是武打巨星的李连杰,因早年拍戏伤病缠身、近年露面减少,多次被传“病逝”“残障”,甚至有营销号编造出“追悼会已办完”的谎言,逼得他不得不公开露面澄清;73岁的郑则仕更是“被去世”专业户,网友见面都惊讶“你不是早去世几年了吗”,逼得他只能定期更新视频“报平安”;就连活跃度极高的刘晓庆,今年也无奈发文调侃“哈哈哈,我又死了一回吗”;51岁的陈奕迅生病住院期间,也被同一批营销号列入“去世名单”。
这些谣言能轻易传播,背后藏着一套精准的流量逻辑。首先,老牌明星自带国民度,“去世”“病危”这类话题自带冲突感,容易引发大众关注;其次,武打演员早年受伤的经历是公开信息,造谣他们“因伤病去世”,更容易让网友信以为真;而AI技术的普及,让造谣成本降到最低——不用找真实素材,输入关键词就能生成逼真图片,再配上煽动性文字,一条“爆款谣言”就成型了。
营销号之所以敢如此肆无忌惮,核心是流量变现的诱惑。在算法推荐机制下,越耸人听闻的内容,获得的点击量、转发量越高,广告收益也就越丰厚。为了收割流量,他们不惜消费明星的名誉,践踏公众的情感,甚至无视法律边界。更可怕的是,AI技术的滥用正在让谣言升级:以前的谣言靠P图、剪辑,还能找到破绽;现在的AI生成内容,从图片到文字都天衣无缝,普通人很难分辨真假。
值得庆幸的是,监管层面已经开始行动。中央网信办开展的“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明确将“利用AI制作发布谣言”列为重点整治对象,既要清理违规AI应用,也要处罚违规账号和平台。但要彻底遏制AI谣言,光靠监管还不够,需要平台、用户和技术方共同发力。
对平台来说,必须升级检测技术,建立AI生成内容的识别和标识机制,让伪造内容无处遁形;对用户而言,面对“明星去世”“重大变故”等重磅消息,要保持理性,先查看官方账号或权威媒体的通报,不轻易转发未经证实的信息;对技术开发者来说,应给AI工具添加使用限制,防止其被用于恶意造谣。
AI技术本应是提升生活效率、创造价值的工具,如今却沦为营销号造谣的“凶器”,这绝非技术发展的初衷。当造谣成本越来越低,当真相越来越难分辨,最终伤害的是整个网络生态——我们会对所有信息产生怀疑,再也不敢轻易相信看到的内容。
71岁的成龙还在坚持拍动作片,用作品回馈观众;老艺术家们依旧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这些陪伴了几代人的明星,不该成为流量的牺牲品。面对AI时代的谣言,我们既要有分辨真假的能力,也要守住不传播谣言的底线。毕竟,流量不该凌驾于道德和法律之上,技术进步更不能成为造谣的“遮羞布”。
当每一个人都不再为谣言买单,当营销号的流量套路失灵,AI技术才能回归正途,网络空间也才能恢复清朗。而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坚守。
来源:张雪峰老师视频分享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