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战国时期,作为我国历史上军事科学发展最为迅速的时代之一,经历了从耕战到军队职业化的蜕变,我国历史上第一支组建的职业化军队魏武卒,在吴起的带领下,曾以不足十万对阵秦军五十万,大破秦军并歼敌过半。但是由于战国时期战事频繁,职业化军人消耗过快,训练跟不上消耗,所以各
战国时期,作为我国历史上军事科学发展最为迅速的时代之一,经历了从耕战到军队职业化的蜕变,我国历史上第一支组建的职业化军队魏武卒,在吴起的带领下,曾以不足十万对阵秦军五十万,大破秦军并歼敌过半。但是由于战国时期战事频繁,职业化军人消耗过快,训练跟不上消耗,所以各国基本处于职业化军队为主力,配合全民皆兵的青壮年。所以我们翻阅中国古代战争史,不难发现战国时期两个人口只有几百万规模的诸侯国交战,动辄数十万大军对垒的壮观场面。
而随着军事科学的发展,军队职业化成为了王朝养兵的主要手段,毕竟耕战有个劣势,就是不能打持久战,毕竟忙时耕作,闲时开战,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才能对外作战,而且全民皆兵若是持久作战,是一个诸侯国所不能承担的巨大消耗。所以长平之战,秦赵两国相持一两年,巨大的后勤压力几乎就把两国都拖垮了。
战国时期的战争
自秦朝之后,各大王朝无论是采用什么制度,府兵制也好,募兵制也罢,常备军都维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尤其在没有战事的年份。即使是常年备战西夏和辽金的北宋,拥有近亿人口以及充盈的财政收入,最多的时候军队也就维持在百万左右。其他王朝则更少,强大的唐朝到了中期常备军最多不超过五十万,若是去掉吃空饷的部分,那还要砍掉一半。
明朝采用卫所制度先不论,而清朝自入主中原之后,前期收拢了大量起义军和投降势力,军队数量很可观,康熙时期可能全国有一百多万大军,但是自雍正乾隆之后,不断缩减军队数量,到了清朝中期,已经不能维持百万规模。而这些军队大量都是地方驻守满营和绿营军队,平时不能随意调动,绿营虽规模较大但分散驻守各地,抽调集中难度高,后勤压力大。所以自康熙之后,清朝对外发动战争,能够集结二十万军队都显得捉襟见肘,这个的现象与战国时期动辄百万大军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这一变化背后,代表着军事科学的发展以及政治的成熟,也是军事制度、经济基础、社会组织和技术条件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战国时期各国人口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实行全民皆兵的制度。以秦国为例,商鞅变法确立了"军功爵制",将整个社会打造成一部战争机器。据《商君书》记载,秦国15岁以上男子均需登记在册,随时准备应征入伍。这种制度使得秦国能够动员全国约十分之一的人口参战,长平之战中秦赵双方总兵力达百万之众并非虚言。其他诸侯国也采取类似制度,如魏国的"武卒"、齐国的"技击"等,都是将农业生产与军事训练紧密结合的产物。
而在全民皆兵的制度下,统计口径包含辅兵、民夫等非战斗人员,比如运输粮草、修筑工事的民夫常被计入 “大军” 总数,实际作战士兵占比可能仅一半甚至更低。征兵制度以 “全民皆兵” 为核心,战国诸侯推行郡县制,成年男子普遍需服兵役,战时可快速动员大量人员,且兵役期限灵活,战时集中、闲时务农。战场范围集中在中原核心区域,后勤补给线短,粮草运输成本低,支撑大规模人员聚集的难度较小。这样有个劣势就是,真正从事战斗的人员数量无法精确统计。
历朝历代军队
经济基础的变化是导致军队规模缩减的关键因素。战国时期,铁器普及带来农业革命,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管子》记载齐国"粟如丘山",说明当时各诸侯国已具备支撑大规模军队的物资基础。而到清朝,尽管耕地面积扩大,但人口从战国时期的约2000万激增至4亿,人均粮食占有量反而下降。更关键的是,清朝军队已完全职业化,需要国家常年供养。一支20万的八旗和绿营军队,每年需耗费白银约2000万两,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这使清朝在维持常备军规模上承受巨大压力。
而且越往后,战国时诸侯国之间距离很近,后勤补给压力并不算大。而到了清朝,对外作战后勤补给压力极大,清朝疆域辽阔,战时多需跨区域作战(如征准噶尔、征缅甸),补给线漫长,运输粮草需动用大量民夫和牲畜,损耗率极高,支撑二十万大军的粮草、军饷消耗是天文数字。
清朝骑兵
军事技术的演进深刻改变了军队构成。战国时期军队以步兵为主,装备相对简单。一把戈、一柄剑加上简易甲胄就是标准配置,训练周期短,容易快速扩充。而到明清时期,火器成为战场主角。一名合格的火枪手需要数月训练,骑兵的培养更要数年时间。特别是清朝前期,军队中火器比例已达60%,这种技术密集型兵种必然限制军队规模。康熙年间征讨噶尔丹,调集10万大军就动用了全国半数以上的火器部队,可见技术门槛对军队规模的制约。
后勤体系的差异同样不可忽视。战国时期战争多在华北平原进行,补给线较短。各诸侯国还建立了"委积"制度,在交通要道预设粮仓。秦统一后修建的驰道网络,更使大规模兵力投送成为可能。反观清朝,其军事行动多集中在西北、西南等边远地区。乾隆年间平定大小金川,距离京师近5000里,运粮民夫与士兵比例高达20:1。历史记载显示,运送1石粮食到前线,路上就要消耗15石,这种惊人的后勤损耗自然限制了用兵规模。
清军
财政制度的变化也是重要因素。战国诸侯可以倾全国之力于一战,而清朝建立了严格的中央财政体系。户部每年军事预算固定,额外用兵需多方筹措。嘉庆年间镇压白莲教起义,九年耗银2亿两,相当于五年财政收入,导致国库空虚。这种制度化的财政约束,使得清朝难像战国诸侯那样不计成本地动员军队。
社会组织形式的演变同样影响深远。战国时期是典型的"兵农合一"社会,平民既是生产者也是战士。而到清代,严格的户籍制度将民众固着在土地上,职业军人阶层与平民完全分离。八旗制度作为清朝根本,其兵额固定为20万左右,不得随意扩充。这种专业分工虽提高了军队质量,却牺牲了数量优势。当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清朝不得不依靠地方团练来补充正规军,正说明其动员体制的僵化。
战争形态的转变也不容忽视。战国时期的战争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目标,需要大规模兵团作战。而清代战争多为边境冲突或镇压内乱,强调精兵机动。康熙帝曾言:"兵在精不在多",反映出军事思想的根本转变。雅克萨之战中,清军以3000精兵对抗俄军450人,依然取得胜利,这种"小而精"的用兵理念与战国时代形成鲜明对比。
清朝各地军队
对比战国和清朝,两者的“兵力”本质不是同一概念,战国是“战时动员的全部人力”,清朝是“长期供养的职业战斗部队”,再加上疆域大小、补给难度、兵役制度的差异,导致看似 “兵力缩水”,实则是战争形态和国家治理模式的根本不同。
综合来看,从战国到清朝,中国军事体系经历了从"量"到"质"的深刻转型。这种变化既反映了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体现了不同历史条件下国家战略的适应性调整。清朝军队规模看似"缩水",实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更高效、更专业的军事形态。
战国时期各国实力
当我们以更宏观的视角审视这一变化时,不能就数据说数据,通过发展的目光来看发展的问题,就能理解这并非简单的衰落,而是军事文明演进的自然结果。国家军事的强大,不仅仅在于人员的多寡,而是一个强大的体系,配合强大的武器装备和精妙的战术素养。
来源:俇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