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记得报到那天,在写下给四年后自己的时间胶囊时,我许愿自己学好微积分,却得知要迎接的是一门名为“数学分析”的高阶课程。自此,数学以它不容忽视的难度和深度席卷了我的生活。不同于中学数学侧重于概念和应用,分析代数等课程用优雅的数学推理和精巧的证明过程构建了一个完美
清华专业学习心得
工程与人文交织,理论同实践共振。
实验室里的千万次打磨,
舞台追光下的热爱生长,
交叉课堂碰撞的思维火花,
田野调查踏过的泥泞与星光——
每个专业都是一扇窗,照见清华人:
用「求实」打底、「日新」为翼,
让课本知识在实践中生长,
让单一领域向无限可能敞开。
他们的故事,等你翻开 ——
本期人物
清华大学致理书院
2021级本科生
唐懿宸
唐懿宸个人照片
01 在致理,让数学和代码碰撞出火花
还记得报到那天,在写下给四年后自己的时间胶囊时,我许愿自己学好微积分,却得知要迎接的是一门名为“数学分析”的高阶课程。自此,数学以它不容忽视的难度和深度席卷了我的生活。不同于中学数学侧重于概念和应用,分析代数等课程用优雅的数学推理和精巧的证明过程构建了一个完美的数学世界。随着课程学习逐渐深入,我开始领会到数学于复杂与抽象之中蕴藏的严谨之美。
在参与科研工作后,我进一步体会到了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中那如同基石般的地位。反向传播、词向量空间中的余弦相似度,当论文中那些熟悉的数学符号与证明语言跃入眼帘时,我好像又重新站在数分课的教室里,看着教授用粉笔和ε-δ语言编织缜密的逻辑链条。一串串代码不再是冰冷的指令,而是一个又一个数学命题在现实世界中的投影与应用。与此同时,在计算机上的实践也在不断重塑我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这种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感觉是如此美妙,激励我不断探索与学习。
参加SIGIR-AP
02 在致理,探索科研的无限可能
致理书院是一所科研氛围浓厚的书院。致理的书院导师制度从入学开始就给每位同学提供了丰富且具有针对性的科研引导。除了书院导师外,致理设立的交叉学科实践课、计算机创新思维训练课程更是给全体同学提供了一个开展科研、学科交叉的平台。
我参加的第一个科研项目,是在书院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知识图谱链路预测方面的一个基准数据集的构建工作,从阅读文献、复现代码,到整理数据、分析结果,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每一次小小的突破都让我倍感振奋。
后来,我加入信息检索实验室,进一步开展科研探索。从幻觉检测到检索增强,我深入学习了相关的前沿技术与思想,逐渐具备了提出想法、敢于创新的能力,并一步步将自己的构想变为现实。
致理为同学们提供了大量的科研鼓励和展示机会。我有幸在一年一度的学术节上向各个方向的老师和同学们展示我的科研成果,台下的掌声化为了我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的动力。
03 在致理,和同伴一起全面发展
除了学习和科研之外,我的校园生活丰富而多彩。
我积极参与了多项社会工作,也因此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们。每一场活动都是难忘的:作为团支书组织一次主题党团日,和学生会的大家们一起从零开始筹办一场难忘的学生节,在THUPC(清华大学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暨高校邀请赛)中忙忙碌碌奔走为通过题目的队伍赠送气球……社会工作经历不仅让我体会到了跨学科思维碰撞的魅力,更感受到了团队协作齐心协力的快乐。
同时,作为致理人和算法协会成员,我和算法协会、致理科协的同学们一起,共同延续并开展了信计同学出题、以致理命名的大型程序设计竞赛,从组织比赛、筹备题目到现场活动,我的运营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我还参与了很多志愿活动,例如情系母校回到高中宣讲,鼓励高中同学们砥砺前进;亦或Program Buddy 项目,帮助初学同学学习程序设计,让我曾经的竞赛知识化为温暖他人的火焰。
参加致理迎新工作
我仍记得那些在黑板前和同学讨论的时光
记得一次次为了共同的目标开会讨论
记得每一次活动看到参与者快乐的面庞
在这样的生活里
大家和伙伴们一起成长
感受志同道合带来的默契与温暖
往
期
精
彩
排版 | 孟繁一
审核 | QL
来源:涩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