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假扮成AI,“窃入”会议手敲笔记起家,一路干成10亿美元独角兽,CTO现自曝早期“黑历史”,评论区炸锅:这不骗人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18:35 1

摘要:今年 6 月,一家主打 AI 会议记录产品的公司 Fireflies.ai 对外宣称,其 AI 会议助手应用已被 75% 财富 500 强公司员工使用,公司在完成首次定向要约后,估值一举突破 10 亿美元,这一消息一度让创业圈惊羡不已。

主打 AI 功能的产品,万万没想到,其背后起初都是人工。

整理 | 苏宓

出品 | CSDN(ID:CSDNnews)

今年 6 月,一家主打 AI 会议记录产品的公司 Fireflies.ai 对外宣称,其 AI 会议助手应用已被 75% 财富 500 强公司员工使用,公司在完成首次定向要约后,估值一举突破 10 亿美元,这一消息一度让创业圈惊羡不已。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独角兽 AI 公司,最早的“AI 转录服务”其实是完全靠两位创始人即 CEO 和 CTO 亲自手敲笔记撑起来的。创立初期,他们假装自己是 AI 机器人,静静地加入客户会议,现场不发一言,实则在后台手动疯狂做记录、整理笔记,10 分钟后再通过电子邮件将会议记录发送给客户。

消息一出,AI 圈哗然。但更令人意外的是,披露这件事情的并非别人,而是这家企业的创始人之一。他也并不是与公司闹掰了,故意曝光“黑料”,而是在他看来,这是一段颇为励志的创业故事,只是想与大家分享分享:

“我们每个月收 100 美元订阅费,那所谓的 AI,其实就是我们两个靠披萨撑着的人在背后手打笔记。”

两位“穷小子”的创业之路

简单来看,Fireflies.ai 共有两位联合创始人,分别是 Krish Ramineni 和 Sam Udotong。

Krish 出身于印度,五岁时随家人移居美国,后来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完成本科学业。毕业后,他曾在微软担任产品经理,这段经历让他切身体会到大型企业中协作与沟通效率的痛点。

Sam Udotong 则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拥有航空航天工程和自动化背景,具备深厚的技术能力,并热衷于提升沟通效率。

两人的合作可以追溯到大学时期,通过黑客松和校园项目建立起默契。起初他们并没有明确的创业目标,而是出于对技术和产品的热爱,一起实验各种创意。

大约在 2016 年,两人正式创办 Fireflies,专攻 AI 会议助手,譬如可以自动记录 Zoom、Microsoft Teams、Google Meet 等平台上的会议内容,并生成可搜索的文本笔记。

不过,他们的创业方向也是在摸索中才逐渐清晰起来的,他们最初也做了大量的尝试,包括邮件优先级排序工具、Slack 消息分析工具等,但他们二人发现,更大的机会在于会议数据。

当时,他们意识到会议里产生的大量语音数据非常有价值,但往往很难被结构化捕捉和利用。于是,他们决定打造一款能够加入会议、记录对话、生成可搜索笔记的工具。

只不过,在这项 AI 服务创立初期,他们没有智能,只有人工。

“假装自己是人工智能”

一切的消息来源于几天前,身为 Fireflies.ai 的联合创始人兼 CTO 的 Sam Udotong 在 Linkedln 上发帖子,回忆早期创业时候的经历。

谁曾想,这一说,「祸从口出」。

Sam Udotong 回忆道:

“在讲我们两个身无分文的小伙子是怎么验证一个价值 10 亿美元的想法之前,你得先知道:那时我们四处借住沙发,只为了追逐我们的创业梦。做一个 AI 会议记录服务,是我们在前 6 个“被朋友夸成天才点子”的失败项目后的最后希望。”

在着手做 Fireflies 之前,他们已经经历了六次失败的创业尝试,包括一个加密货币项目。

Sam 感慨说:“没有什么比‘每个月都得想办法活下去,而且没有任何安全网’更能激发人的动力了。”

事实上,当 Udotong 和 Ramineni 决定开发人工智能笔记软件时,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实际部署人工智能。

那该怎么办?

Udotong 认为:“验证商业想法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自去当那个产品。”

于是,他们告诉客户,会有一个“AI”加入会议,但实际上真正加入的,是他们自己。

每次客户预约会议,他们就拨号加入,以“来自 Fireflies.ai 的 Fred”的 AI 机器人身份静静待在线上的会议间,用手敲下所有笔记。

会议结束后,10 分钟内,他们会通过电子邮件将完整记录发送给客户。

“经过 100 多场这样的会议(中途不止一次困到睡着),我们好不容易挣到足够的钱来支付旧金山狭小公寓每月 750 美元的房租。也正是在那一刻,我们决定停下来,把一切流程自动化——那是 2017 年。从此,安全、隐私和数据保护成为产品设计的基础。”Udotong 说道。

Sam 总结道:“最好的原型,其实就是两个靠披萨活下来的年轻人。先验证,再自动化,这让我们避开了第七次创业失败。”

两极分化的观点

这段自曝,本该是典型的“创业 grit”故事:资源匮乏、死撑硬上、最终逆袭成功。

然而,网友显然不这么想。

“擅自加入别人会议,这是侵犯隐私。他们想要的是一个机器人,不是一个不请自来的真人。” 自动化专家 Umar Aftab 写道,“这样做会破坏信任,还可能引发法律风险。”

“祝你们好运,等着一堆官司吧。”另一位评论者补充道。

也有工程师评价称:“这不是励志故事,而是我近期见过最鲁莽的创业行为之一。”

还有人甚至直接取消了最新的订阅服务,称:“这不值得庆祝。对客户撒谎从来都不是正确的做法。你告诉他们‘有一个人工智能会加入会议’,这是你自己联合创始人的话。我已经喜欢你的产品好几年了,但对别人撒谎说明你也很可能对我撒谎。”

随着事情的发酵,另一位创始人兼 CEO Krish Ramineni 紧急出来救场,并做了一个快速的说明:

这件事发生在 2017 年,那时 ChatGPT 还不存在。

早期用户只是几个亲密朋友。

我们的朋友们都知道这是人工辅助的。

通过手工操作,我们在写一行代码之前就验证了问题的真实性。今天你看到的 Fireflies 版本:

✅ 首批获得 SOC 2 和 HIPAA 合规认证的 AI 助手

✅ 为数不多的默认不使用客户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并提供专用私有存储的产品

✅ 完全由 AI 驱动(100% 自动化)

想澄清一下,回应大家的疑问。没有任何人能每天 24/7 为数百万用户做笔记。

真正的艰辛,其实是 2017 年 Sam 在旧金山找到一处每月仅 750 美元的住处。

对此,也有创业者站在 Udotong 和 Krish Ramineni 一边,认为从 0 到 1 的过程本来就需要极端手段,“大多数人根本不了解生存压力下的创业是什么样。”

还有支持者表示,「这种策略通常被称为“管家式”最小可行性产品(MVP)。你向用户提供承诺的服务,但在幕后,所有操作其实都是高度手工的。一旦证明用户喜欢这项服务,你再去把流程自动化、降低人工依赖。Zappos 和亚马逊都因采用这种方法而闻名。」

无论讨论如何分化,Fireflies 似乎都触及了当前 AI 行业最敏感的问题:信任。在“AI 能做什么”和“AI 实际能做什么”之间,当面对 AI 能力不足时,有的创业公司选择延迟发布、老实告知;有人选择先用人工凑合,再逐步自动化。

Fireflies 无疑属于后者,而“假装 AI 机器人,偷偷加入会议”这一行为,很容易触碰用户红线。对此,你怎么看创始人的这种举措?

参考:

【活动分享】2025 年是 C++ 正式发布以来的 40 周年,也是全球 C++ 及系统软件技术大会举办 20 周年。这一次,C++ 之父 Bjarne Stroustrup 将再次亲临「2025 全球 C++及系统软件技术大会」现场,与全球顶尖的系统软件工程师、编译器专家、AI 基础设施研究者同台对话。

本次大会共设立现代 C++ 最佳实践、架构与设计演化、软件质量建设、安全与可靠、研发效能、大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AI 算力与优化、异构计算、高性能与低时延、并发与并行、系统级软件、嵌入式系统十二大主题,共同构建了一个全面而立体的知识体系,确保每一位参会者——无论是语言爱好者、系统架构师、性能优化工程师,还是技术管理者——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坐标,收获深刻的洞见与启发。详情参考官网:https://cpp-summit.org/

来源:CSDN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