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段锦被称为千年长寿操,它的很多动作在2000多年前马王堆的中就能找到踪影,名称和动作口诀在宋朝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包括不少帝王将相,如乾隆、慈禧也都是习练八段锦的爱好者,现在的小区、公园和体育场,到处都可以见到习练八段锦的人群,因此它是一项流传久
八段锦被称为千年长寿操,它的很多动作在2000多年前马王堆的>中就能找到踪影,名称和动作口诀在宋朝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包括不少帝王将相,如乾隆、慈禧也都是习练八段锦的爱好者,现在的小区、公园和体育场,到处都可以见到习练八段锦的人群,因此它是一项流传久远,倍受人们钟爱的养生健身项目。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可以提升人的正气。正气就是五脏之气,是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八段锦的每一个动作,既对某一脏器有针对性的锻炼,又有综合性、整体性的效果,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将它的各个动作综合起来练习,可以起到调脾胃、理三焦、去心火、固肾腰的作用。现在生活中由于练习的人数众多,师出多门,动作不够规范,甚至错误的地方也很多,直接影响到了练习八段锦的养生健身功效,使人们通过习练八段锦而健康长寿的愿望大打折扣。基于此,本文打算就动作不规范的问题和大家做一下交流。
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
动作说明:两脚并拢,肩臂放松,垂于体侧。捧掌,交叉于腹前,向上,到胸前转掌,抬头,望双手,头还原,把人体上中下部完全撑开。手向上撑至极限,略停,手向两侧撑开,置于肩平,落手,捧掌于腹前……
动作含义:人体活动少,三焦容易堵塞,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上焦不通,就会胸闷、心慌、焦虑;中焦不通就会胃胀、胃疼、消化不良;下焦不通畅就会小便清长,夜尿频多或小便偏少、便秘、女士月经异常等,这些都是三焦不通可能引起的症状。要改变这些症状,就需要对三焦不通的情况进行调理。
怎样调理呢?这里给出了一个关键词----托天。一是托天要用手掌托,用掌根托,把手掌翻过来,掌心向上向外。我们的胳膊上有心经、心包经、肺经、三焦经、小肠经、大肠经等六条经脉,这样托可以把经脉充分地拉伸,起到更好的调理三焦的作用。二是托的时候要把胳膊充分上伸,让胳膊尽可能贴近耳朵;胳膊平伸时也要用力,使上伸和平伸的形体都成为“一”字,使身体“提起筋骨,放下皮肉”,把上焦、中焦和下焦都打开,作用就是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常见错误:最常见的是托天不充分,有的不是用手掌,而是用手指向上顶着。所谓托天肯定是用手掌来托,并且眼睛不能仰面朝上,如果眼睛是向上看的,拉伸的力量就减弱了。古人认为天是弧形的,不仅在头顶,身体的两侧也有,因此上举打开平伸的时候,一直都要有托撑的感觉,就是手掌要始终较着劲,不仅托着头顶上的天,而且也托着身体两侧的天。
站姿是贯穿练八段锦全过程的问题。要站如松,脚向下踩,头向上顶,百会穴向上顶。中医说“百会百会,诸阳之会”。要把正气提起来,阳气提起来,百会上顶是特别重要的诀窍。古人把这叫做“顶头悬”,并且说“不知顶头悬,白练三十年”。 懂得了顶头悬的问题以后,再锻炼的效果就会非常好。
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
动作说明:屈膝下蹲成马步,两手交叉于胸前,掌心向内。向左开弓射箭,目视左侧,左手为八字掌,右手为虎爪劲。稍停,右手画弧,推掌打开,左脚收回,捧掌。反方向……
动作含义:一听名字就觉得这个动作很帅气。左右开弓似射雕的时候把两肩展开了,就是把胸腔打开了。胸腔是肺脏所居住的位置。肺被称为华盖之脏,象雨伞一样保护着我们的心脏,保护着五脏六腑。当外界风寒影响到了肺的时候儿,它通过呼吸,不断地吸收外界的清气,转化成身体正气来抵抗外来的疾病。当肺气充足的时候,我们就安然无恙,肺气不足的时候,我们就会出现咳、喘、痰、满、闷等肺功能受影响而导致的症状。
为了改变这些症状,提高肺的功能,八段锦给出的方法是曲和伸。练这个动作的时候要蹲成马步,曲膝,就使气血向上走;上肢在做左右开弓时,两臂展开,胸廓展开,气血就布满了肺部;弯弓射箭时,后手臂肘是弯曲的,手形是虎爪劲,五指也是弯曲的,这就使气血只往另一手臂上走;另一只手臂是直伸的,但手是“八字掌” ,八字掌只有大拇指和食指是直伸的,其余的三指也都是弯曲的。那么多地方都弯曲了,为什么要留着拇指和食指两个指头直伸呢?是为了让全身的气血尽可能多地到拇指和食指上去。因为拇指上是肺经、食指上是大肠经循行的路线,肺和大肠相表里,就是它们关系特殊密切,大肠经是可以帮助到肺经,就是可以帮助到肺的。这节练的是胸肺,动作是从各个角度通过屈伸练习肺,目的是为了加强肺的正气。古人说:“知曲伸之法,谓之导引” ,这里的屈伸无论从外形,还是从动作、细节都是为了提高肺功能。
常见错误:练这个动作的时候,多数人都是左右开弓,把胸腔打开,但手握成了拳头,花架子式的拉弓射箭。八字掌、虎爪劲并没有应用,这看似只是个细节,实际上是使练胸肺的作用大打折扣,并代表着习练者没有理解其中的中医道理。
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
动作说明:两手捧于腹前,吸气,左手向上,慢慢翻掌,右手慢慢下按,两掌手指都用力回勾,注意腹部放松,忌呼吸声大。返还,两手捧于腹前,右手向上……
动作含义:脾胃就像人体的粮仓,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吃进去食物要在这里消化,转化成水谷精微, 也就是转化成正气,输布到全身各个脏器。脾胃功能好就正气足,但在日常生活中,脾胃恰恰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脏腑。有的人吃完就饿,有的人不吃也不饿,看似很矛盾,但都是脾胃功能出了问题,是运化功能、升降功能出了问题。
不少人天天做这个动作,但还是吃不下饭,消化不良,可能是不得法,不知道手指回勾下压的原因。有的人反复练这个动作,仍然找不到感觉,不妨变换一下,从另一个角度来领会这个动作:想象身边有两堵墙,不停地挤向我们,我们要用力把这两堵墙推开,推开……这就是手掌的样子,手指指尖往回勾,掌根用力。做好了动作之后,保持住指尖往回勾的感觉,然后左手向上,右手向下,左右交替进行,这种感觉是一直都在的。这样练了以后会觉得顺着掌根,一直到腋下,再到两边胁肋部位,一边上拉,一边下拉,中间腹部就受到了影响,外力让肠胃开始蠕动了,该往下走的往下走,该吸收的吸收,该转化的转化,脾胃功能就会逐步好转了。
常见错误:做这个动作,人们总是习惯把胳膊伸直,一边往上拽,一边往下拽,觉得越使劲儿越好,而不是手指回压,掌根用力。这样容易造成端肩,气往上走,人也容易气喘。除此之外,也要注意呼吸的配合,有意识让腹部放松一下。通过自然呼吸,把腹部放松,整个形体动作如行云流水。古人说:后天引动先天气,缓缓吐来深深吸,匀、细、柔、长是古人对呼吸的要求。
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
动作说明:右手向上,从体前缓缓下按,两手下按于身体两侧,掌心向下。头向上顶,起身,手伸直,大拇指外旋,小指追大拇指。然后平转头,挤压大椎穴,头转正,手转回。下按,反方向……
动作含义:五劳七伤,都是对身体健康不太好的事,五劳指的是生活中多种不良习惯: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七伤代表的是情绪的变化,即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忧则气凝、惊则气乱。五劳七伤都是伤人体正气的不良习惯。
往后瞧怎么能提升人体的正气呢?人体日常是两肩内含,两臂向前,掌心向下的状态。当我们改成展肩悬臂向后瞧的时候,和日常的状态是相反的,是反序运动,是让人达到阴阳平衡状态的。展肩、向后瞧,挤压到的是后背的膀胱经和督脉,督脉是人体的阳气之海,这样做,还正好挤压到了大椎穴的位置。大椎穴是全身阳气汇聚的地方,挤压它,刺激它,阳气就会升发了,正气就上升起来了。
展肩向后瞧,挤压的是阳气最盛的经脉穴位,是提升阳气的好方法儿。用简单的动作解决大问题,提升正气,真是太巧妙了。
常见错误:身体随头转动和胳膊手指的用力不够是常见的错误作法。只有头向后转身体不转,加上展肩,才能更好的刺激到大椎穴。如果身体跟着头转,动作幅度好像大了,但刺激却减弱了。另外胳膊要带着内力转,不能像跳舞一样图个姿态优美,胳膊是伸直的,指尖要向下插,然后母指外旋,小指追大指。这样就把胳膊上三阴经的一面全部打开了,它们的气血就会非常通畅,手有时会发热发胀,甚至会有血液在十指中刷刷流动的感觉。
如果颈椎有麻、酸等轻微症状的,也可以做这个动作,坚持做下去,症状就会得到缓解。
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
动作说明:捧手,上举,手下按,抚按在大腿的内侧。然后,重心向上升起;向右侧倾斜;俯身,眼睛看着右脚;象口叼一支大毛笔似的,画弧,眼睛仍是看着右脚跟,然后摇头;略停,还原,反方向,起,向左侧倾斜……
动作含义:心主神明,跟人的精神头、正气关系密切。心五行属火,是个火脏,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上火。心火上来的时候,上面的火就多,会把津液、正气都耗散掉,出现眼睛干等一系列症状。肾在人体的下面,属水。火往上走得多,往下来的就少,下面就开始有腰膝酸软、水肿、怕冷的表现。摇头摆尾去心火,就是想办法让往上冒的火向下,把心火向下降,让它往下走到腹部来,温暖肾水。
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身体要向下,俯身,收下巴,顶百会。不是往上顶,是向身体的延伸方向,向前顶。这时候背部和地面是基本保持平行。重心一开始是压在右腿上,然后向左转移的时候,好像嘴里叼着一支大毛笔,顺势画了一个很大的弧,把身体重心转移过去。它动到的是腰,然后才摇头,还原。如果练习熟练了,要求上身是反弓形的,是脊柱弧形向下的弓形。
为什么要摇头呢?如果一直前顶的话,气血就会一直往上走,摇头是要把向上走的气血给泄掉一些,让它有一个缓缓下落的过程。摇头摆尾去心火,就是把上边的心火,通过对腰、髋的训练,让气血往下集中;又通过摇头,让火、气血往下降。这些都是古人总结的窍门儿,只有掌握了精髓,才能把动作做作到位,才能把心火降下来,才能扶正气。
常见错误:一是弓着腰来练,心火不但降不下来,还会堵在这,变成摇头摆尾上心火了。很多人觉得这个动作很难,越练越烦,关键就在这里。二是把头摇来摇去,摇头晃脑的,摇得越使劲,头晕得越厉害。要注意腰和地面保持平行,摇头只是顺势而为的一个动作。
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
动作说明:马步,手前伸,起,至和身体呈一直线,手下按至胸前。反穿,摩运,攀足。略停,手前伸,指尖向前伸,带动上身缓缓起来,还原……
动作含义:这个动作是人体很大幅度的屈伸,攀足是曲伸的转折点,先弯曲,再拉伸。古人说知屈伸之法谓之导引。这个动作,抻到的是整个后背和腿的后侧,是整个膀胱经的循行路线,还有督脉和腰部都参与了屈伸。通过对膀胱经,对督脉,对腰部的拉伸,能很好地改善肾脏功能,提升人体的正气。
应该注意的是,攀足之后手要向远处伸,再向远处伸,伸到胳膊和上身平齐之后,用手指指尖把身体带动起来。用远端带动身体缓缓起来,才叫攀足,才能真正练到我们的腰、我们的肾。
可能有多种原因手不能伸到地面,但也要尽量在能伸到某个点的时候,用指尖把身体带动起来。这个要领大家可能不容易掌握,我们不妨反过来练习。先把手向上伸,指尖是向上用力伸拉的,反过来往下走,让手指尖一直用着劲儿,一直到手能伸到的下点为止。保持住指尖用力的状态和感觉,开始往上往远处走,一直让指尖带上身往上走,这样就对了。有了这种训练以后,再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就知道该怎么让指尖用力了。
膀胱经上有我们五脏六腑的腧穴,这样充分拉抻,是对五脏六腑整体的锻炼。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把五脏六腑的正气藏进肾脏,整个身体的正气就会大幅度提高。
常见错误:一是攀足之后向上走的时候,腰带着手起来,大部分人都犯这个错误,这就大幅降低了这个动作的功效。二是摩运的时候手指只是蹭到了皮肤,对经络穴位没有什么影响。从腋下反穿以后,顺势就按到了膀胱经,应缓缓地向下推按,一直推到脚踝处,一定要用点力起到按摩的作用。手轻轻一蹭就刷的一下过去了,只是做了一个花架子,会使功效大幅度减弱。
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
动作说明:左脚开步,形成马步。两手握固,收于腰间,左拳冲出,划弧,握固,收回,出回都要有阻力的感觉。右拳冲出,打开,划弧,收回来……
动作含义:这是让人充分发泄的动作,不光冲拳,还有怒目。因为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很喜欢人做冲拳,舒展一类的动作,既能伸到筋,也能顺应肝木的生发之性。另外蹲成马步,腿内侧的三条阴经和其它三侧的三条阳经都得到锻炼和拉伸。肝主筋,腿部筋、肌肉的锻炼对人的健康非常重要。通过马步和出拳运动,能很好地促进肝主筋、疏泄功能的增强,进而提升肝的正气和五脏的正气。
这里要特别说一下握固。握固就是先把大拇指压在无名指的指根下,然后其余的四个指头依次握进去,这种手型就是握固。古人说它拘魂门,制魄户,是把魂魄、精神收回来的一种方法。小孩子睡觉的时候就是这种手型,两拳头放在头的两侧睡得很香。传统的解释是因为小孩儿魂魄未定,很容易被吓到,用这种方法能帮助孩子精神内敛,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现在来看,这种握拳方法更容易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手上,专心致志来做好八段锦的习练。
常见错误:冲出去的拳象打人一样,求快求有力,这是不对的。应该在出拳的时候有阻力,整个手臂都较着劲儿;往回收拳的时候也有阻力,也是带着劲的。看八段锦打得好的人做这个动作,会有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水的感觉,是因为有内力在里边,不是胳膊腿儿伸来伸去移动一下,整个过程要都有阻力,带点慢动作的味道。这样就能影响到胁肋,影响到肝脏,才是我们做这个动的目的。
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
动作说明:百会上顶,收下巴。然后将上身、臀部、下肢与脚跟尽量提起,控制住,略停。脚跟下落,落下一半,稍停,再轻轻落地,振脚。两臂从体侧向前环抱,叠于腹前。
动作含义:这个动作有点儿让人不可思议,看似简单的踮踮脚,作用却是百病消,为什么这样厉害呢?
它是八段锦最后一个动作,有收功的作用。古人有句话说:“只种不收,等于白丢。”你春天播种,夏天浇水,秋天果子熟了,却不去收摘,就什么都不会有。收功的动作也是这样,经过上面的练习,练了肝、肾、心、脾胃、肺等都练到了,最后需要通过一个动作,把身体调整到平衡,阴阳调理到平衡,达到正气尽可能不耗损或少耗损的状态。当头往上领,向上的力量把脚跟也领起来了;脚尖向下踩也是一种拉伸。人体的经络大部分是竖向的,是上下走行的。这个动作好像把经络一条一条都拉直,都打开了,然后进行轻轻的振动,像弹琴一样,琴弦必须都打直,绷上劲儿,轻轻一弹,就会有美妙的音乐出来。人体经络也是这样,如果随便地坐着、躺着,做按摩的动作都不会有好的效果,而当你把身体的经络绷直了以后,轻轻一振,就会影响到全身的经络、全身的气血,从而把我们的气血调整到平衡的状态。
常见错误:不少人都认为只有用劲礅脚跟,才能有好效果,所以把劲儿都用在礅脚跟儿上了。这样做很可能把脑仁礅疼了,把人也礅迷糊了,而锻炼的效果并不好,实际上它只要求轻轻振动一下身体就行了。怎样轻振呢?可以把动作分解一下,先踮起脚跟儿,稍停,然后下落到一半儿,快接近地面时再稍停,然后落地,振脚。可按提起,半落,轻振这样的节奏来练习,效果会比较好。
来源:艾健康1I2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