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初的中国烟草市场,堪称“外资巨头”与“民族新秀”的生死场。一边是手握特权、资本雄厚的英美烟草公司,垄断着大半江山,常年占据60%-80% 的市场份额;一边是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创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靠着“中国人吸中国烟”的旗号艰难突围。而这场商战最精彩
20世纪初的中国烟草市场,堪称“外资巨头”与“民族新秀”的生死场。一边是手握特权、资本雄厚的英美烟草公司,垄断着大半江山,常年占据60%-80% 的市场份额;一边是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创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靠着“中国人吸中国烟”的旗号艰难突围。而这场商战最精彩的戏码,莫过于两位广东传奇人物的巅峰对决——南洋兄弟的“营销鬼才” 潘达微,与英美的“王牌代理”江孔殷,从世交反目成死敌,把生意场变成了脑洞与狠招的角斗场,连番对决堪称百年前的“商业教科书”。
开局:好友反目,各为其主
故事的两位主角原本是“自己人”。潘达微是安葬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革命义士,江孔殷是晚清翰林、黑白两道通吃的“江太史”,但两人却关系深厚,当年潘达微冒险收葬反抗清廷的黄花岗烈士,还多亏时任两广清乡督办(专门清除反抗势力的职位)的江孔殷出面疏通官府。可在商海浪潮中,昔日情谊终究抵不过立场分歧:潘达微看不惯民国官场黑暗,投身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负责公司一切策划;江孔殷辛亥革命后弃官从商,挂着“公益行” 的牌子,当起了英美烟草公司广州全权代理,靠着自己在两广的人脉与势力,为外资巨头铺路。
南洋兄弟刚起步时,面对英美烟草“三炮台”“老刀” 等名牌的压制,一度濒临倒闭。英美不仅靠雄厚资本削价倾销,还勾结官府享受税收特权,甚至垄断了全国主流销售渠道——上海的大经销商全与英美签约,小摊贩也被威逼利诱不敢卖南洋兄弟的烟,上海、汉口的销售额不及英美的十分之一。危难之际,潘达微临危受命,一场脑洞大开的营销反击战就此打响。
第一回合:潘达微的“小浣熊式” 绝杀 + 场景营销王炸
世纪相交时,小朋友收集小浣熊干脆面卡片的痴迷,百年前的烟民早就体验过了——这波潮流的“鼻祖” 正是潘达微。
眼见英美靠重金聘请画家设计月份牌广告抢占市场,潘达微另辟蹊径:1920年,他请来黄般若、郑少梅等名家,绘制三国、水浒英雄人物的 “公仔纸”,悄悄塞进每包南洋兄弟香烟里。这些画片线条精美、人物鲜活,抽烟之余还能集卡、交换,瞬间戳中了男女老少的兴趣点。原本卖不动的 “美丽”“地球” 牌香烟,因为一张小小的画片销量暴涨,街头巷尾都在流传 “抽南洋烟,集英雄卡” 的热潮。
更绝的是潘达微的“场景化营销”:针对民间婚嫁需求,他把争议品牌 “白鹤” 改为 “双喜”,大红底配金色喜字的包装自带喜庆感,还附赠婚庆贺卡,喊出 “抽双喜,办喜事” 的口号,恰逢婚嫁高峰,产品迅速走红。渠道上,面对英美垄断租界烟铺的困境,他设计轻便烟箱,让小贩背箱穿巷、摇铃叫卖 “双喜烟,三文一包,买五送一”,用 “蚂蚁搬家” 的方式半年就覆盖了英美烟草的市场盲区。这波操作不仅让南洋兄弟起死回生,更开创了 “赠品营销 + 场景绑定” 的先河,把香烟从消费品变成了社交货币。
第二回合:江孔殷的“阴招组合拳”:民谣抹黑 + 专利绞杀
硬拼营销玩不过,江孔殷搬出了“组合拳”,一边靠民间舆论抹黑,一边借英美资本搞 “合法绞杀”。
这位前清太史公深谙民间传播的威力,花钱雇了一批小贩、艺人,在茶楼酒肆、街头巷尾传唱自编的民谣,内容直指南洋兄弟香烟“质量差”“伤身体”,把莫须有的罪名编成朗朗上口的调子,试图靠舆论搞垮对手。南洋兄弟公司登报质问“你身为前清遗老、革命先驱,为何自甘堕落当外国买办”,江孔殷直接包下整个报纸版面,用三个大字霸气回怼:“我高兴!”,态度嚣张至极。
背后的英美烟草更是“狠招迭出”:他们以南洋兄弟 “白鹤牌” 抄袭 “玫瑰牌”、“三喜牌” 模仿 “三炮台” 为由,多次提起诉讼,香港殖民政府直接勒令南洋兄弟销毁价值 2000 银元的存货,仓库火光中,简玉阶捡起半截烟盒发誓 “迟早让国货飘遍中国”。同时,英美还搞低价倾销,把 “三炮台” 压到成本线以下,又收买代理商搞 “排他协议”,不准他们卖南洋兄弟的货,双管齐下试图扼杀民族品牌。
第三回合:潘达微的“公益营销反杀”:水上飞机下的义卖奇迹
面对专利诉讼和渠道封锁,潘达微没有硬刚,反而玩起了“公益 + 事件营销” 的高招,一场水上飞机表演让南洋兄弟彻底扭转战局。
1915 年广东、广西水灾,香港举办筹款水上飞机飞行表演,这在当年是顶级流量事件。英美烟草想拿下广告权却被旅美华侨飞行员谭根拒绝 —— 这位爱国华侨执意支持国货,把场内广告权独家给了南洋兄弟。潘达微立刻借势将 “三喜” 改名 “喜鹊”,把表演日定为新品牌问世之日,不仅在现场插满广告旗帜,还让中国女子飞行第一人洪美英以促销员身份亮相,甚至包揽新闻稿件撰写,让外界误以为南洋兄弟是主办方。
更妙的是“义卖赈灾” 策略:“喜鹊” 烟每包卖到 20 元(远超常规价格),却因 “买烟献爱心” 的噱头供不应求;而场外英美派出人手放飞悬着 “三炮台” 白旗的飞鹞,远看只剩一个 “三” 字,竟被观众误以为是南洋兄弟 “三喜” 的广告,偷鸡不成蚀把米。这场对决让简照南狂喜,在给弟弟的信中直言 “这是自有公司以来最痛快之事”,“喜鹊” 烟也一战成名,销路比之前的 “三喜” 更旺。
第四回合:资本绞杀与民族气节:三次拒购与谣言反击
商战打到最后,拼的是资本与底线。英美烟草见无法靠营销、诉讼打垮南洋兄弟,先后三次提出合并控股,开出“保留管理层、年入翻倍” 的优厚条件,核心要求却是英美认购 60% 股份,掌控公司决策权。
面对诱惑,简玉阶直言拒绝:“昔之东吴不甘屈事曹操,卒获三分天下。我公司靠‘国货’二字立足,屈降外人会让提倡国货者灰心!”。而江孔殷背后的英美并未罢休,抛出致命信息 —— 简照南是 “日籍商人”,南洋兄弟香烟是 “日货”。要知道当时全国反日情绪高涨,这一指控几乎让南洋兄弟销量断崖式下跌,华北、长江流域市场近乎失守。
简照南当年开设轮船公司时,因中国公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不能领取公海航行执照,便加入了日本籍。江孔殷抓住这一点,宣扬南洋兄弟是日本人出资、聘请日本技师、购买日本原料,应进行抵制。虽然南洋兄弟急急辩白,请求香港华商总会派人到他的工厂调查,证明没有日本技师、工人,烟叶皆采用鹤山、新会产品,少量购自美国,但是江孔殷让手下以“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等简单几句话便令南洋兄弟无言以对,如果还有人为南洋兄弟变白,他们就说辩白之人受日本人利用,冠以“汉奸”之名。
后来,简照南办理脱离日本籍手续,潘达微协助简照南三天内登报公示退籍文件,标题醒目:“吾心永远是中国心!”,用铁证粉碎谣言,彻底击碎了英美烟草公司的阴谋。公众不仅没有疏远南洋兄弟,反而因同情与敬佩更加支持国货。
终局:国货逆袭与时代落幕
南洋兄弟将总部从香港迁到上海,并进行了资本扩大改组,向社会招股,于是连续四年盈利400万元以上,年销售额达3500万元。从此,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成为“国烟地位之首席”,英美烟草公司再无法撼动它了。
潘达微的营销创新与简氏兄弟的民族坚守,让南洋兄弟从一间旧仓库小厂,发展成拥有五大工厂、年利润 400 万银元的民族巨头,成为唯一能与英美抗衡的烟草企业。潘达微也因此被称为“商战奇才”,而江孔殷虽凭狠招帮英美稳住部分市场,却也因“外资买办” 的身份争议,逐渐淡出商界,晚年甚至穷困潦倒,靠卖字为生。
这场商战早已超越生意本身:潘达微用“公仔纸”“义卖”“小贩渠道”,把营销玩成了民心争夺战;江孔殷则用 “民谣抹黑”“专利诉讼”“资本捆绑”,暴露了外资垄断的霸道与不择手段;而简氏兄弟三次拒绝合并、自建烤烟厂切断英美原料垄断、公示退籍文件粉碎谣言的种种选择,更让 “中国人吸中国烟” 从口号变成了民族工业的尊严象征。
1937 年后,南洋兄弟虽因官僚资本介入、战争破坏逐渐式微,但这场百年前的商战,至今仍能给人启发:真正的商业胜利,从来不是靠阴招取胜,而是靠对人心的洞察、对底线的坚守,以及藏在产品里的家国情怀。
来源:锦澄杂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