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李思思为例,她的转型路径为我们揭示了数字时代内容创作者如何突破原有边界,成功实现“品牌+内容+社会影响”的多维布局。
在当今媒体变革的浪潮中,传统媒体人的转型不仅仅是个人职业的调整,更代表着内容生态的深度重塑。
以李思思为例,她的转型路径为我们揭示了数字时代内容创作者如何突破原有边界,成功实现“品牌+内容+社会影响”的多维布局。
最鲜明的标志是她持续扩大商业价值。
离开央视后,李思思的商演报价从几万元爬升到30万元一场,代言合作金额屡创新高,最新成为某高端茶叶品牌的代言人,合作金额据业内估算已达七位数。
这不仅提升了个人经济基础,更形成了其品牌资产的叠加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她与国际珠宝品牌的长期合作显示出她已从单一的个人表达,转变为整合资源,深度挖掘商业合作潜力。
内容创作方面,她推动团队升级,从个人化内容向专业化、多样化方向发展。2024年推出的《思享会》是一档结合纪录片与访谈的文化访谈节目,第一期邀请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彰显出内容的深度和文化力量。
这样一档节目,既满足了观众对高品质内容的渴望,也增强了李思思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影响力。
她不再仅仅是复播、直播的“主播”,更成为文化和思想的引领者,将个人IP打造成为有深度、有温度的“文化品牌”。
与此同时,她正通过建设“思创空间”这个多功能工作室,打通内容生产、直播基地、文化沙龙等多个环节。
根据北京商业地产圈的消息,未来这个空间将成为她自媒体内容的孵化器,也会吸引更多文化创意公司入驻,推动内容产业的生态系统完善。
这一布局,不仅是资本与内容的结合,更是对自我品牌延伸的战略投入。
她在2024年下半年筹建的这个“产业链条”,可能成为传统媒体只有梦寐以求的“内容+产业+空间”的三位一体典范。
社会影响力方面,她通过参加国际会议、文化论坛,将个人影响向外扩展。2023年11月,她作为“文化传播使者”亮相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发表主题演讲,将公共话题引入全球视野,这不仅提升了她的个人知名度,更夯实了她在文化与数字媒体融合的“桥梁”角色。
同时,她发起的“思源阅读计划”公益项目也不断扩大影响力,目前已在偏远地区设立了23个图书角,并筹备乡村教师媒体素养培训,彰显了她在公益和文化传播中的责任担当。
从个人到社会,她在打造“文化名片”的同时,践行了内容的温度和责任。
从数据来看,李思思不仅在粉丝数上持续领跑,比如抖音粉丝已达1860万,小红书超过500万,她还在商业转化率上稳居行业前列。
这样的数字反映出,她在流量变现、品牌合作方面,已经远远超越传统媒体的单打独斗模式。
她用个人影响力、专业内容与商业合作的融合,塑造了一个跨媒介、跨场景、跨行业的多元化“文化IP”。
这一路走来,李思思的成功启示我们:在内容为王的时代,个人品牌必须突破单一渠道,形成多元复制和变现的闭环。
而背后的深层逻辑,是持续优化内容品质,借助资本、空间、社会资本的赋能,打造个人和合作的生态圈。
未来,这一转型范例可能成为许多媒体人、文化从业者借鉴的样板:以“内容+合作+影响”为核心,构建多重身份矩阵,实现从单一平台向全场景、多角色、多价值体系的跃升。
而这,正是传统媒体人甚至整个文化行业在数字化浪潮中应对变革的关键路径。
这种转型不仅关乎个人职业成功,更关系到文化和价值的传播逻辑,将带来值得深思的行业启示。
来源:娱乐的尾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