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不信!这7个早已退隐江湖的老物件,如今年轻人当宝,尤其第3个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7 18:09 1

摘要:常言说得好,“岁月如流,一去不返”。父辈们那一辈人,就像坐火车,路过的风景、遇到的人,还有用过的那些物件,都成了记忆里的一部分。

常言说得好,“岁月如流,一去不返”。父辈们那一辈人,就像坐火车,路过的风景、遇到的人,还有用过的那些物件,都成了记忆里的一部分。

今天,就跟大伙唠唠那些七八十年代早已隐退江湖的老物件,有三样,年轻人见了当宝,尤其第四个!

物件一 :实木凉枕

家人们,你们知道这个是什么吗?我着实没见过,更叫不上名字。看着造型非常吸引人,看着像一个凳子,还可拉伸,所以特意查了一下,人们说它是“凉枕”

凉枕作为古人的主要消暑器物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实木凉枕头作为其中一种,早在古代就有人们使用,如石枕、玉枕等,这些材料制成的枕头因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而受到青睐。
实木凉枕头采用天然木材制成,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湿性,有助于保持枕头内部的干燥和凉爽,适合夏季使用。

部分实木凉枕头可能采用可拉伸的设计,以适应不同用户的身高、体型和睡眠习惯。这种设计可以增加枕头的舒适度和适用性。

物件二:樟木箱

这个“樟木箱”,也称女儿箱”,曾是奶奶辈们出嫁时的必备嫁妆。她们那时生活讲究,衣服都叠得整整齐齐的,放到那个箱柜里。经常会开心地从樟木箱里拿出一件她新买的衣服,问我这件她新买的衣服好看吗?

现在随着年轻人对老物件的兴趣增加,以及对家居装饰个性化、复古化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改造樟木箱,使其焕发新生。改造后的樟木箱可以用作家居装饰,如茶几、储物柜等。

樟木箱的改造不仅是对老物件的再利用,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你家还有没有,赶快利用起来!

物件三:簸箕

这是三个老匠人编织“簸箕”的过程,簸箕这个老物件虽说是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有的工具,但会编的人却寥寥无几。

编织的匠人需依据柳条的天然形态,巧妙穿插、交织,既要保证结构的稳固耐用,又要追求线条的流畅与美观。在机械化生产盛行的今天,手工编织的柳条簸箕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必需品,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

我发现生活中真的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你看,一个不起眼的簸箕也能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你家里还有没有这个老物件,去赋予它新生命吧!

物件四:老式双卡录音机

这个“老式双卡录音机”,在70,80年代是很少见的,因为它不仅可以听音乐、录音、听收音,还有彩灯和弹电子琴的功能。也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一件物品,我总忘不了自己弹琴时候那个开心的样子。

那时候80年代青年的标配:流长发,戴着蛤蟆镜,身穿花衬衫,腿穿喇叭裤,脚蹬三节尖头皮鞋,肩扛录音机,那时确实很狂野。

这种老式录音机在20世纪60至80年代被视为高科技产品,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这一时期的录音机,如夏普777、东芝983等型号,在当时价格昂贵,是许多家庭的梦想拥有之物。

物件五:黑白电视机

这台尘封已久的70年代“黑白电视机”,瞬间被拉回了那个纯真又质朴的年代!

这台电视剧,屏幕虽不大,却藏着无数欢声笑语和紧张刺激的瞬间。记得那时候,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就为了等那唯一的频道播出《西游记》或是《上海滩》,那份期待,那份热闹,是现在的大屏智能电视永远也给不了的温度!

旋钮一转,雪花点点,偶尔还夹杂着邻居家的信号干扰,但那份探索的乐趣,简直是童年的宝藏探险啊!

物件六:油印机

估计现在的孩子都没见过上图的这些老物件,包括已经长大成人的某些大孩子。

我们上学时,出卷子都靠油印,每个老师都有这么一套工具,包括油印纸,钢板,专用的带尖儿的笔(那个具体叫什么名字就不记得了),往上刷墨,然后用滚子从上到下滚一下,就能出来一张试卷。做的时候,经常弄的满手都是黑油墨。

有时候老师会“抓壮丁”,让某些学生去帮着印试卷。那些学生“被抓”回来居然挺高兴的,其中也包括我。

不知道油印试卷是什么时候尘封的,七零八零应该见过,九零后就不清楚了,反正现在是看不见了。

写到最后:

这些老物件,当年或许只是糊口的家什,是谋生的行头,是场面上用的家伙。可年月一久,沾满了人气儿,浸透了故事,就熬成了宝。它们值钱,值钱在料子上,更值钱在那份独一无二的老光阴上。如今再难寻摸,碰上了,真是缘分。

来源:华子老物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