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显示,我国有38.2%的成年人存在失眠症状,其中60岁以上人群失眠发生率高达35.9%。世界睡眠学会统计表明,全球约有45%的人口受到不同程度睡眠问题的困扰。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老年病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周延龙指出,睡眠障碍不仅是现代生活的常见现象,更是人体阴阳失衡的重要信号,需要从中医整体观念给予系统性调理和预防。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睡眠问题呈现年轻化趋势,20-35岁群体的失眠发生率较五年前上升了18.6%,这一现象值得广泛关注。摘要:《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显示,我国有38.2%的成年人存在失眠症状,其中60岁以上人群失眠发生率高达35.9%。世界睡眠学会统计表明,全球约有45%的人口受到不同程度睡眠问题的困扰。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老年病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睡眠问题反映阴阳失衡
《黄帝内经》中“人之阴阳,与天地同纪”的论述,深刻揭示了睡眠与自然节律的密切关联。周延龙解释,人体阳气在白天活跃于体表,支持日常活动和精神状态,夜晚则需要内敛归藏,转化为修复能量,这个过程的失调就会导致“阳不入阴”的病理状态。现代时间医学研究证实,晚上9时至凌晨3时这个时段,人体生长激素分泌达到峰值,免疫功能最为活跃,细胞修复速度加快,这些发现正好印证了中医“人卧血归于肝”理论的科学性。
从中医经络理论来看,晚上9至11时为亥时,属三焦经当令,此时准备入睡有助于全身气机调达;11至1时为子时,胆经气血最旺;1至3时为丑时,肝经功能最为活跃。周延龙强调,保持这些时段的深度睡眠,对肝血代谢、胆气疏泄和全身气机调畅都至关重要。研究表明,连续保持规律作息的人群,其睡眠质量、日间工作效率及情绪稳定性均有显著改善。此外,季节变化也会干扰睡眠节律,春季应适当晚睡早起,夏季可稍晚睡早起,秋季宜早睡早起,冬季则应早睡晚起,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应自然规律。
长期失眠诱发全身症状
周延龙描述说,睡眠失衡的危害可分为三个渐进性阶段。初期表现为面色萎黄、黑眼圈加重、头发干枯、注意力涣散等气血失养症状,这个阶段身体会通过打哈欠、眼干涩等信号发出警示。相关临床观察发现,相当比例的失眠患者在这个阶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记忆力下降和工作效率降低。中期则出现明显的脏腑功能紊乱,伤肝会使眼睛干涩、视物模糊、指甲脆裂;伤脾会引起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身体困重;伤肾会表现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夜尿频多;伤心会造成心悸胸闷、心烦意乱、口舌生疮。
如果长期不加干预,就会进入后期阶段,形成既畏寒又发热、既烦躁又疲乏的复杂症候。周延龙告诫,这个阶段患者免疫力严重下降,感冒频率显著高于睡眠正常人群,伤口愈合速度减缓40%。更严重的是,长期失眠还会显著增大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抑郁症的风险。这充分说明睡眠问题必须及早干预,避免从功能性失调发展为器质性病变。周延龙建议,当连续出现睡眠障碍超过两周时,就应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特别是对于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更要重视睡眠质量的改善,因为睡眠障碍会加重原有病情,陷入恶性循环。
中医调理注重六法协同
针对现代人常见的睡眠问题,周延龙提出六位一体的综合调理方案。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是基础,晚上9至11时应准备入睡,早上5至7时适宜起床,这个作息安排最符合人体生物钟规律。穴位按摩可选择脚底涌泉、手腕神门、耳后安眠等部位,每个穴位睡前轻柔按压3至5分钟,此法可帮助缩短入睡时间。饮食调理需因人而异,肝火旺盛者可饮用菊花枸杞茶,心脾两虚者适合食用龙眼红枣粥,痰热扰心型则推荐陈皮竹茹汤。
导引手法包括鸣天鼓、揉腹部、搓后背等方法,这些舒缓运动能有效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刺激副交感神经,使身体进入放松状态。情志调节方面,午间闭目静坐15分钟,睡前进行腹式深呼吸5至10分钟,都能显著改善睡眠质量。外治法则包含中药足浴、药枕疗法等多种方式,其中足浴水温建议保持在40至45℃,持续时间15至20分钟为宜。这些方法需要根据个人体质选择使用,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系统调理。对于特殊情况下的睡眠难题,还可以配合耳穴压豆、艾灸调理等辅助方法,多管齐下效果更佳。
预防关键在于顺应自然
周延龙强调,预防睡眠问题的关键在于顺应自然节律。现代时间医学研究显示,人体生物钟与自然光暗周期高度同步,违背这一规律就会造成睡眠觉醒周期紊乱。数据显示,保持规律作息的人群相较于作息紊乱者,其失眠发生率可降低逾六成,整体健康状况评分也有显著提升。建立个性化的睡眠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年龄、体质、季节等因素,比如老年人宜早睡早起,青少年可适当晚起,春季可稍晚睡早起,冬季则应早睡晚起。
在睡眠环境营造方面,卧室温度保持在18至22摄氏度最为适宜,湿度控制在50%至60%之间。周延龙解释,合适的温湿度环境有助于缩短入睡时间,提升睡眠效率。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至关重要,因为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这种调节睡眠周期的关键激素水平可能因此下降过半。建议睡前2小时停止使用手机、电脑等设备,改用阅读纸质书、听轻音乐等方式放松。周延龙指出,通过科学作息、合理饮食、情志调节等多方面措施,结合必要的中医药调理,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让每次睡眠都成为身体自我修复的良机,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理念在睡眠健康领域的具体实践。同时建议定期进行睡眠质量评估,及时发现症结所在,给出调理方案,这样才能持续保持优质的睡眠状态。(富精雷 衣晓峰)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融媒体】,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