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些由通用大模型生成的课程讲义,语言生硬,夹杂了大量专业术语,这样上课,初中生能理解吗?”在“AI赋能·教育向新·共赴未来”主题对话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元卓的发言干脆有力,直指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痛点,也引发了现场专家的热烈
“一些由通用大模型生成的课程讲义,语言生硬,夹杂了大量专业术语,这样上课,初中生能理解吗?”在“AI赋能·教育向新·共赴未来”主题对话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元卓的发言干脆有力,直指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痛点,也引发了现场专家的热烈讨论。
为解决这一问题,王元卓带领团队研发出一种科学教育大模型框架,让人工智能生成的语言风格既科学专业,又通俗易懂,更加适配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当下,人工智能正成为重塑教学生态的重要力量。作为G20教育对话暨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的专场活动之一,“AI赋能·教育向新·共赴未来”主题对话活动近日在北京举办。一场场前沿实践,正在探索基础教育如何在技术浪潮中坚守育人本质。
真实的教育变革正发生在校园里。在一线课堂,北京一零一中国际部AP计算机原理教师孙鉴泽正尝试利用人工智能优化教学。他在教学中引入人工智能学习平台,当学生自主学习编程时,平台能对学生出错的地方进行原因分析和个性化指导。
当人工智能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孙鉴泽表示,教师这一角色也在发生改变,“我从‘课堂主讲人’转变为‘活动组织者’,能有更多精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技术要服务于人的发展。”王元卓强调。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深度理解用户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配自身节奏的学习支持。
有了人工智能的支撑,课堂不仅能实现个性化教学,更成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孵化平台。北京一零一中国际部高三年级学生黄睿宁注意到,一些老人因摔倒后未被及时发现而引发严重后果,她决定和同学共同开发一项可监测跌倒的算法。
在开发过程中,黄睿宁深刻感受到人工智能对自己科学思维的启发。
“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区分‘跌倒’与‘睡眠、弯腰’等动作?”这个问题令黄睿宁困扰,当人工智能提取出躯干加速度、骨骼位置变化等人类难以察觉的特征与数据时,她恍然大悟——自己应该学会从“相关性”分析问题,而不是只盯着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校园里,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活力的重要工具。孙鉴泽回忆,自己班上有两名对编程感兴趣的学生,曾研究过“如何用人工智能测量辐射值”的课题;还有一名学生去年开发了“助盲公交识别工具”,通过人工智能帮助盲人解决无法辨别到站公交的出行难题。
“原本需要花费数年学习复杂的编程语言,如今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帮助下,我们3个月就完成了原型开发。”只需确定功能框架,人工智能就能自动生成代码,黄睿宁感叹人工智能帮助自己实现了从“做细节”到“谋框架”的转变。
“人工智能确实能提升科研创新的效率,但科学教育中的‘试错’机会也同样珍贵。”阿联酋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学南希·格里森教授的观点提供了另一条思路,应设计一些学习场景,让学生直面科研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失败与挫折,从中汲取宝贵经验。
面对人工智能浪潮,教育理应在技术赋能中坚守温度与公平,正如北京一零一中校长熊永昌在致辞中所言:“人工智能不是冰冷的技术工具,而是学生理解世界、创造价值的智慧桥梁。”(本报记者 胡茜茹)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