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州真是人才辈出,您知道吗,中国第一座无线电广播的创建人,被称为“中国红色广播先驱”的刘瀚,就是从通州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这位通州英雄如何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开辟中国广播建设道路?又如何让广播事业自诞生起就融入红色基因,以高风亮节守护国家电政主权?本期通州冷知识,
通州真是人才辈出,您知道吗,中国第一座无线电广播的创建人,被称为“中国红色广播先驱”的刘瀚,就是从通州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这位通州英雄如何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开辟中国广播建设道路?又如何让广播事业自诞生起就融入红色基因,以高风亮节守护国家电政主权?本期通州冷知识,让我们一同翻开这位“开中国广播先河之人”的人生篇章,探寻他藏在电波里的红色初心与民族气节。
通州走出的“广播先驱”
“很多人不知道,中国广播事业的起点,其实与通州的两棵古槐有关。”站在通州中仓社区两棵枝繁叶茂的百年古槐下,刘瀚的长孙刘培新先生指尖轻触粗糙的树皮,向记者道出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1889年6月29日,刘瀚诞生于通州旧城西南角弥陀庵胡同的嘉惠堂院内,这两棵古槐便是他童年时光的见证者。
据《北京市通县地名志》记载,这两棵古槐所在的区域旧时称为弥陀庵,在通州旧城西南角,1989年属南城街道办事处麦芋居委会,1900年前后形成街巷,南起西麦芋胡同,北至倪家胡同与大烧酒胡同衔接,因该巷南端临近弥陀庵而得名。弥陀庵原址1940年前后左右曾为河北省通县男子师范学校分校;1958年拆除庵内殿阁重建平房,为通州镇南仓街小学;1987年为通县培智学校;1991年旧城改造时拆除学校;1994年并入中仓小区;2003年属于新设中仓社区居委会。
历经百年变迁,从街巷到学校,再到如今的中仓社区,唯有古槐依旧矗立。“爷爷是北京通州人,成长在北京、专业成才在北京,这片土地的开放与厚重,滋养了他的家国情怀。”刘培新告诉记者,通州作为大运河北起点的商贸繁荣与信息通达,为他日后探索广播事业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在北京通州的老电话博物馆内,《中国广播之父》的作者陈尔泰说,“很多人不知道,刘瀚最早接触掌握广播的相关设备也在北京。”刘培新补充道:“这和爷爷的事业大有渊源。1907年,他18岁时离开通州,进入保定有线电报局当电报生,就是从那时起,和中国广播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13年,他考入交通传习所(北京交通大学前身)无线电科,成为中国第一批系统学习相关专业的学生,在这里立下了用技术报效国家的初心。”
在校期间,刘瀚虚心求教、刻苦钻研,1914年毕业后进入交通部上海吴淞无线电台任报务员。1918年,陆军部设立无线电教练所,刘瀚凭借出色的英语水平和专业背景担任教官兼翻译,因教学成绩显著获颁“文虎勋章”。而他在北京积累的专业经验与技术沉淀,为日后开创中国广播事业筑牢了根基,更让他成为最早具备复制广播电台模式能力的先行者。
哈尔滨开创广播无线电台
“刘瀚是开中国广播先河之人,开创了中国广播无线电的历史。”陈尔泰说。1922年直奉战争结束后,奉军在东北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彼时日本人霸占南满铁路,通过有线电报控制中国当局,刘瀚与吴梯青、吴樾、陈淮清、沈宗汉等应邀赴东北参与建设,立志摆脱侵略者的技术垄断。“爷爷是在1923年,在哈尔滨把军用马可尼野战电话机改装成广播发射机,开创了中国无线电广播的历史,成为划分中国有广播与无广播时代的分水岭。”刘培新告诉记者。
1922年12月,在东省铁路护路军总司令朱庆澜的支持下,刘瀚改装发射机、话筒和收音机。1923年1月1日,在哈尔滨市秦家岗转角楼(满洲里街13号)开播,呼号XOH,频率600千周,功率50瓦。
作为中国广播实践家,刘瀚不仅是理论家与创办者,更亲身主持广播电台长达八年。1926年8月,他将发射机功率提升至100瓦,主持为期4天的广播试验展览,发射端设在王兆屯铁路平房,接收端设在秦家岗转角楼,各国领事与侨民纷纷参观。
刘瀚主持创立的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不仅是中国第一座广播无线电台,更成为积淀红色底蕴的重要阵地。陈尔泰告诉记者,“刘瀚开创了大统一、成系统、有规模的国家广播模式,这一全国统一模式延续至今。”电台内诞生了中国广播界第一位共产党员和第一个党支部,成为对日斗争的核心堡垒。他补充道,“更鲜为人知的是,电台党员家庭曾作为‘红色接待站’,秘密护送瞿秋白、周恩来、邓颖超等党的重要领导人赴苏参会,为六大代表的安全保驾护航,对中国革命作出重要贡献”。
跨越百年的精神传承
“这里就是爷爷故居的位置了。”站在中仓社区的古槐旁,刘培新向记者示意,“看着现在的通州,很难想象爷爷当年看到的样子。”如今的通州,高楼林立、交通便捷,早已不是当年的古城模样,而这片土地上的精神传承却从未中断过。
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刘瀚始终坚守气节。“日本人想收买他,设宴请客、赠送金钱,请求放弃取缔私设电台,可他甩手就走,丝毫不为所动。”陈尔泰告诉记者,这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让侵略者的阴谋屡屡落空。
1929年,东北当局逮捕电台员工冯士潜和罗特,以“写揭发材料”为释放条件,刘瀚专程赴监狱探视,嘱咐二人“实事求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宁可受委屈也不作伪证”,后来二人因《伯力协定》获释,始终感念他的家国情怀。
“九一八”事变后,身在北平的刘瀚多次想去抗战前线,都因时局变换没能如愿,但他没有停下报国的脚步,而是将这份赤诚传递给了子女。“我的伯父刘宗唐,受到爷爷的影响,投笔从戎,开辟了一条由列城至叶城运输抗战援华物资的国际驿路,被称为抗日英雄。”刘培新告诉记者。1941年,刘瀚在陕西凤县电报局工作时,因长期积劳成疾去世,年仅52岁。
在中国传媒大学博物馆里,刘瀚与中国广播是基本陈列中的重要内容,代表中国广播的开始。不少学生专程来了解这位“广播先驱”的经历,铭记中国广播事业的先行者,将他的创新精神融入专业学习。中国广电联合会交宣委会长潘力说,“刘瀚先生的一生虽短暂,但他为中国广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研究和展示刘瀚的生平事迹,对于我们今天继承先辈遗志,担当时代重任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这种精神仍在延续。在通州中仓社区,那两棵百年古槐苍茂遒劲。“通州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刘培新望着周边的现代社区感慨道,“从守护漕运的古城到现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的变化,就像爷爷从事的广播事业一样,都是在书写新的历史。”
以法铸盾护电政主权
“爷爷在哈尔滨不仅创立了电台,还推动日本私设电台的取缔,用法律捍卫了国家电政主权。”谈及祖父的壮举,刘培新语气中满是自豪。1924年起,日本人在哈尔滨私设无线电收发报机,擅自收发新闻商电,严重侵犯中国电政主权。刘瀚经过详细调查,搜集证据后呈文东三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坚决要求取缔非法电台,得到东北当局支持,张作霖随即下达取缔指令。
“刘瀚是创立中国广播第一套全面法规的人,他起草了《广播无线电条例》及《装设广播无线电收听器规则》《运销广播无线电收听器规则》,为中国广播事业奠定了法律基础。”陈尔泰补充道,这套法规明确了广播事业的主权归属,从制度上阻断了侵略者的侵权行为。
1928年11月,哈尔滨学生因反对日本人修筑铁路遭镇压,酿成“一一九”惨案,电台员工群情激愤,刘瀚与主任陈淮清当即撤掉全部日语广播,以实际行动声援爱国学生。1930年6月,刘瀚被迫离开电台,但日本人的迫害从未停止,1932年哈尔滨沦陷后,日军第一时间追捕他,而刘瀚早已辗转北平、绥远、西安等地,“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让侵略者的阴谋彻底破产。
陈尔泰告诉记者,“刘瀚还是最早与中国共产党人‘合办’新闻机构通讯社的人,该通讯社实为早期广播电台的编辑部,所发稿件均由共产党人编写,凸显了中国广播事业与生俱来的红色起点。”他创立的中国广播思想体系,涵盖哲学层面的本体论,让广播自诞生起就带有鲜明的革命色彩,成为凝聚民众、反抗侵略的重要武器。
来源:子清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