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发展京味文化,让“大戏看北京”越唱越响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7 17:35 1

摘要:首都文化“金名片”愈发亮眼,释放“大戏看北京”的强劲引力。这张亮眼的“文化成绩单”的背后,是京味文化的薪火相传与创新突围,是“演艺之都”的活力迸发与格局彰显,更是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在守护文脉、拥抱时代中书写的文化答卷。

据《北京日报》11月14日报道,时至今日,北京平均每天有150多场大大小小的营业性演出,2024年全年吸引观众超128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首都文化“金名片”愈发亮眼,释放“大戏看北京”的强劲引力。这张亮眼的“文化成绩单”的背后,是京味文化的薪火相传与创新突围,是“演艺之都”的活力迸发与格局彰显,更是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在守护文脉、拥抱时代中书写的文化答卷。

守正固本,让京味文化传承历史根脉。京味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对传统的敬畏与延续。它不仅是北京“四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印记与情感载体。如今的舞台上,《骆驼祥子》以1957年的原貌重现,年轻一代演员反复揣摩老纪录片,苦学地道方言与表演技法,让老北京的市井烟火、人文风骨得以接续;《正红旗下》则坚守老舍先生的叙事精神,在熟悉的语境中唤醒观众对老北京的集体记忆。从话剧中的京腔京韵,到戏曲中的程式身段;从民俗场景的再现,到历史人物的重塑……京味文化从未停留在符号的堆砌,而是深入城市的精神根脉,成为一座“活”的文化现场。正是这种对文脉的自觉守护,让“大戏看北京”有了最坚实的底气。

创新破局,让京味文化拥抱时代百态。守正不等于守旧。京味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正因其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如今的“京味”,早已超越胡同与四合院的物理边界,成为一座融合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气质的文化共同体。《正红旗下》以紫禁城琉璃瓦顶替代实景四合院,用写意手法勾勒北京意象;《一日顶流》则大胆引入AI角色,以集体创作的方式捕捉“流量时代”的青年生态。在这座城市中,老北京的醇厚底蕴与新北京的开放气质交织并存,CBD的流光溢彩与胡同里的烟火人情相映成趣,这些都成为新京味创作的源泉。从演出形式的探索到题材内容的拓展,从创作机制的灵活到传播方式的升级,京味文化正以“龙马风神”般的锐气,不断拓宽表达的边界,让“大戏看北京”不仅有历史的厚度,更有时代的温度。

开放交融,让京味文化闪耀世界舞台。“大戏看北京”的魅力,不只在于本地市场的繁荣,更在于其联通中外的文化格局。作为“演艺之都”,北京既是京味文化“走出去”的窗口,也是世界艺术“引进来”的平台。从《茶馆》赴德国、法国连演25场征服欧洲观众,到《张居正》首次亮相俄罗斯圣彼得堡便三场票售罄,本土作品以东方美学为基、以情感共鸣为桥,让海外观众在领略京味文化魅力的同时,读懂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此同时,祖宾·梅塔、瓦莱里·捷杰耶夫等海外艺术大师相继来访,国际经典剧目轮番来京演出,不同文明在这座城市碰撞交融。这种有来有往、双向奔赴的文化互动,既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让京味文化在交流互鉴中不断提升品质、扩大影响,持续拓展“演艺之都”的文明朋友圈。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日均150余场演出、年超1280万人次观演,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京味文化守正创新的持久耕耘,是文化产业全链赋能的有力支撑,更是人才培养体系持续优化的系统成果。面向未来,随着创作环境不断优化、文化生态日趋成熟,京味文化必将在传承中赓续薪火,在开放中迸发新声。“大戏看北京”的品牌将愈加响亮,“演艺之都”的魅力将更显夺目。这正是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使命所系——我们要以文化为桥,讲好中国故事,让京味文化在新时代的舞台上越唱越响、声动四方。

作者:路小舟 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政府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