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虚构的中国人,却让西方害怕100多年,如今仍有人深信不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7 17:39 1

摘要:如果问哪个中国人让西方世界持续恐惧了一个多世纪,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他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小说家笔下的虚构角色:傅满洲。1929年首部傅满洲电影上映时,《纽约时报》竟称赞扮演者华纳·欧兰德“完美呈现了…

如果问哪个中国人让西方世界持续恐惧了一个多世纪,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他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小说家笔下的虚构角色:傅满洲。这个尖指甲、八字胡、穿清宫朝服的瘦高身影,至今仍在影响着西方对中国的认知。

1913年,英国作家萨克斯·罗默在小说《傅满洲博士之谜》中塑造了这个角色。书中这样描述:“他瘦高、耸肩,像猫一样不声不响,长着莎士比亚式的眉毛,撒旦的面孔,脑袋刮得精光,细长的眼里闪烁着绿光。”

这个集东方神秘主义与西方科学知识于一身的反派,被赋予了“所有科学知识登峰造极的化身”“能够调动东方一切神秘力量”的设定。

罗默本人坦言:“我靠傅满洲生活,所以必须让他活着。”果然,这个角色让他一炮而红,随后13部小说、5部电影持续塑造着这个“ 黄 祸 ”象征。

在当时的西方社会,正值“排华浪潮”高涨时期,傅满洲完美契合了西方对东方文明的恐惧想象——既神秘莫测又充满威胁。

1929年首部傅满洲电影上映时,《纽约时报》竟称赞扮演者华纳·欧兰德“完美呈现了东方的狡诈与残忍”。此后三十年间,这个形象被不断强化。

在广播剧里他总是阴森地说:“世界注定要臣服在我脚下!”。电影海报上用醒目大字标注“史上最邪恶的东方魔鬼”。连他常穿的清代官服都被西方观众误认为是中国官员的标准装扮。

最讽刺的是,这个完全由白人塑造的角色,长期由白人演员通过“涂黄脸”来扮演。直到1980年《傅满洲的奸计》上映时,仍引发全球华人的强烈抗议。

虽然傅满洲这个名称逐渐消失,但其思维定式仍在变异延续:

2013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中国:镜花水月”展览,竟将傅满洲服装与故宫文物并列展出;

近年某奢侈品牌的广告片中,模特的妆容造型明显带有这个虚构人物的影子。

更值得警惕的是,新一代西方人或许不知道傅满洲这个名字,但对“东方神秘恶棍”的刻板印象已经渗入文化基因。就像研究东方主义的学者萨义德所指出的:西方通过虚构他者来确立自我认同,而傅满洲就是这个过程中最成功的文化符号之一。

当我们今天回顾这个持续百余年的文化现象,会发现一个惊人事实:西方对中国的认知,有时竟然建立在如此脆弱的虚构基础上。从当年的“ 黄 祸 论”到如今的各种“威胁论”,叙事方式在变,但某些深层逻辑依然相似。

如今这个诞生于百年前伦敦书房里的虚构角色,他的幽灵仍在某些角落游荡。而打破这种魔咒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世界看见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来源:坤仔音乐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