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次子张绍向魏国递交降书,张飞后裔基本是张绍一系传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7 17:40 1

摘要:在三国历史的全球传播中,张飞的形象多被定格为 “勇猛粗犷的武将”—— 长坂坡前喝退曹军、手持丈八蛇矛冲锋陷阵的画面,成为大众对他的经典记忆。但史料记载中的张飞,远比这一形象更丰富:他是蜀汉开国功臣,官至车骑将军,却因性格缺陷遭部下杀害;他不仅能征善战,还擅长绘

在三国历史的全球传播中,张飞的形象多被定格为 “勇猛粗犷的武将”—— 长坂坡前喝退曹军、手持丈八蛇矛冲锋陷阵的画面,成为大众对他的经典记忆。但史料记载中的张飞,远比这一形象更丰富:他是蜀汉开国功臣,官至车骑将军,却因性格缺陷遭部下杀害;他不仅能征善战,还擅长绘画与草书,书法造诣被元代画家盛赞;他的家族通过联姻深度绑定蜀汉皇室,后代更是跨越朝代,将血脉延续至今。这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共同构成了一个更立体的 “张飞”。

蜀汉猛将的荣与殇:从车骑将军到部下之杀​

公元 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张飞凭借数十年的战功与兄弟情谊,被晋升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这一职位在蜀汉军事体系中仅次于大将军,掌管京城周边的监察权,足见刘备对他的信任。此时的张飞,早已不是早年与刘备、关羽 “桃园结义” 的普通武将,而是手握军政大权的蜀汉核心重臣。​

但这位战功赫赫的将领,却有着致命的性格缺陷。《三国志》作者陈寿在史料中明确评价:“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他对士大夫阶层礼遇有加,却对麾下士兵极为严苛,常因小事鞭打责罚,甚至有过度体罚的情况。部将范强、张达曾因未能按时完成张飞交代的军备任务,遭到严厉惩罚,心中积怨已久。​

同年,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决定亲征东吴,命张飞从阆中起兵会师江州。出发前的一个深夜,范强与张达趁张飞醉酒熟睡,潜入营帐将其杀害,随后带着他的首级逃往东吴。这位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最终没能战死沙场,却死于自己部下之手,结局令人唏嘘。陈寿在评价中感叹:“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点明性格缺陷是导致他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陈寿对张飞的军事能力极为认可,将他与关羽并称为 “万人之敌”:“初,飞雄壮威猛,亚於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在东汉末年的战场上,张飞的勇猛确实名震敌营 —— 长坂坡之战中,他仅率二十余骑据守当阳桥,面对曹操大军,厉声喝问 “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竟吓得曹军不敢前进,为刘备撤退争取了宝贵时间;入蜀之战时,他生擒巴郡太守严颜,却因敬佩严颜的忠义将其释放,留下 “义释严颜” 的典故,陈寿称此举 “并有国士之风”。​

被忽略的文人面:画美人、写草书的武将​

大众对张飞 “粗犷武将” 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学作品的演绎,而史料中记载的张飞,却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明代卓尔昌在《画髓元诠》中明确提到:“张飞…… 善画美人,尤工草书”—— 这位武将不仅擅长绘画,尤其喜欢描绘美人形象,书法方面更是精于草书,与传统印象中的 “武夫” 形象形成强烈反差。​

后世史料中还保留着张飞书法的痕迹。《丹铅总录》记载,在涪陵(今重庆涪陵)曾有一件 “刁斗铭”(古代军中炊具兼警夜器具上的铭文),其文字为张飞亲手所书;他日常佩戴的佩刀、军中使用的 “立马铭”(记录战功的石刻铭文),也均由他亲自铭刻。这些实物证据虽未完整留存,但元代画家吴镇曾作诗盛赞张飞的书法:“关侯讽左氏,车骑更工书。文武趣虽别,古人尝有余。横矛思腕力,繇象恐难如”—— 诗中提到的 “繇” 即魏国著名书法家钟繇,“象” 是吴国书法家皇象,吴镇认为,张飞的书法造诣,恐怕连这两位名家都难以企及。​

从历史背景来看,张飞的文人素养并非偶然。他出身于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当地在东汉时期属北方文化重镇,虽不及中原地区富庶,却也文风兴盛。张飞早年虽以武立身,但跟随刘备辗转各地的过程中,有机会接触到士大夫阶层,受其影响逐渐培养出对书画的兴趣。这种 “文武兼备” 的特质,在三国武将中极为罕见,也让他的形象更具层次感。​

家族联姻:张飞与夏侯氏的乱世情缘​

张飞的家族命运,与曹魏、蜀汉两大势力的纠葛紧密相连,而这一切的起点,是他与夏侯氏的婚姻。建安五年(200 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决战,刘备依附袁绍,命张飞驻守徐州下邳附近的小沛。同年深秋,一位年方十三四岁的少女在城外的山林中砍柴 —— 她是夏侯渊的侄女、夏侯霸的堂妹,因战乱与家人失散,暂居在当地的夏侯氏宗族中。​

那天的山林枫叶正红,少女背着半筐柴禾准备返回,却遇到了巡查的张飞。据《魏略》记载,张飞见少女 “容貌秀丽,举止端庄”,便上前询问其身世。得知她是夏侯氏族人后,张飞将她带回营中,随后依照当时的习俗,将其纳为妻子。这段 “劫掠为妻” 的经历,在乱世中显得格外常见,却意外促成了两大势力的家族联系。​

夏侯氏嫁给张飞后,为他生下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后来都成为蜀汉后主刘禅的皇后,让张飞家族与蜀汉皇室形成 “外戚” 关系。长女在章武元年(221 年)以太子刘禅妃子的身份入宫,建兴元年(223 年)刘禅即位后,被立为皇后,史称 “敬哀皇后”,于公元 237 年病逝,《三国志》中记载:“十五年,敬哀皇后薨,葬南陵”。次女在姐姐去世后,于建兴十五年(237 年)被刘禅纳入宫中,封为贵人,延熙元年(238 年)正式被立为皇后。263 年蜀汉灭亡后,这位张皇后随刘禅一同迁往洛阳,在异乡度过余生。​

夏侯氏的存在,还在关键时刻化解了曹魏与蜀汉的矛盾。219 年,夏侯渊在汉中定军山之战中被黄忠斩杀,蜀汉众将本想将其尸体草草安葬,夏侯氏得知后,向刘备请求 “以诸侯之礼安葬夏侯渊”。刘备感念夏侯氏的情义,同意了这一请求,既保全了夏侯氏的家族尊严,也为后来夏侯霸投蜀埋下伏笔。249 年,魏国发生高平陵政变,司马懿诛杀曹爽,夏侯渊之子夏侯霸因与曹爽关系密切,担心遭到迫害,决定投奔蜀汉。刘禅得知后,亲自带着自己的儿子接见夏侯霸,指着儿子对他说:“这是夏侯家的外孙”—— 刘禅的儿子是张飞次女所生,自然也是夏侯氏的后代,这句话瞬间拉近了双方的距离,让夏侯霸在蜀汉得以安心任职。​

子女命运:从战死沙场到降魏守陵​

张飞的两个儿子,命运截然不同,一个战死沙场,一个见证蜀汉灭亡,他们的人生轨迹,也折射出蜀汉政权的兴衰。​

长子张苞,据史料推测并非夏侯氏所生,其生母身份已不可考。在《三国演义》中,张苞被描绘成与父亲一样勇猛的武将 —— 他与关羽次子关兴结为异姓兄弟,使用父亲传下的丈八蛇矛,跟随诸葛亮北伐,屡立战功,是蜀汉年轻一代的核心将领。但正史《三国志》对张苞的记载仅有五个字:“长子苞,早夭”—— 即张苞在张飞去世前就已夭折,并未像小说中那样建立功业,这一记载也打破了大众对张苞的固有认知。​

张苞虽早逝,却留下一子张遵。张遵成年后官至尚书,在蜀汉后期成为重要官员。景耀六年(263 年),魏国大将邓艾率军偷渡阴平,直逼成都,刘禅命卫将军诸葛瞻率军抵御,张遵作为参军随行。两军在绵竹展开决战,诸葛瞻、张遵等人率军奋勇抵抗,最终因寡不敌众兵败战死。张遵的战死,既是张飞家族对蜀汉的最后忠诚,也标志着蜀汉抵抗力量的彻底瓦解。​

次子张绍,同样推测非夏侯氏所生,他与兄长的 “勇武” 不同,走的是文臣路线。刘禅在位期间,张绍官拜侍中、尚书仆射,继承了张飞的西乡侯爵位,成为后诸葛亮时代蜀汉文臣集团的核心人物,也是五虎上将后代中官职最高者。他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刘禅处理朝政,起草诏书,虽无战功,却在蜀汉后期的政治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景耀六年(263 年),邓艾兵临成都城下,刘禅在谯周等人的劝说下决定投降。此时,张绍被任命为使者,与驸马都尉邓良、光禄大夫谯周一同携带蜀汉的玺绶、降书,前往邓艾军中投降。这一行为让张绍成为 “降臣”,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成都百姓遭受战火。魏景元五年(264 年),刘禅被曹魏封为安乐公,迁往洛阳,张绍也一同前往,被封为列侯,与原蜀汉的尚书令樊建、光禄大夫谯周等人共同成为曹魏的 “归义侯”。​

张绍与刘禅的关系远超 “君臣”—— 两人自幼相伴,刘禅的皇后是张绍的姐姐,私交极为深厚。西晋泰始七年(271 年),刘禅在洛阳病逝,享年 64 岁。张绍随即上书西晋皇帝司马炎,请求为刘禅守灵。这一请求在朝野引发震动:作为蜀汉降臣,张绍的守灵行为被部分史家解读为 “政治表演”,试图通过此举改善降臣群体的处境;也有观点认为,这是他对故主的 “赎罪式追念”,为当年的投降行为弥补愧疚。​

司马炎最终以 “忠义可嘉” 为由批准了张绍的请求 —— 这一决定既彰显了西晋对旧臣的宽容,也有助于巩固新政权的合法性。获批后,张绍举家迁至刘禅的墓地(今河南洛阳孟津平乐镇翟泉村),在墓旁搭建简陋的茅屋,亲手种植松树,开垦荒地自给自足,过着简朴的守陵生活。他的这一行为,既体现了对故主的情谊,也为张飞家族保留了最后的尊严。​

血脉延续:72 代后裔的千年祭祀​

张飞的后代并未随着蜀汉的灭亡而消失,反而在漫长的历史中开枝散叶,将血脉延续至今。在湖南岳阳发现的《张氏宗谱》中,详细记载了当地一支张飞后裔的传承脉络 —— 这支后裔已传至第 72 代,至今仍保留着祭祀 “桓侯张公” 的传统(张飞去世后谥号为 “桓侯”)。​

据宗谱记载,这支后裔的祖先是张绍的孙子 —— 张绍在洛阳守陵期间,其子孙逐渐在河洛地区定居,西晋末年战乱时,为躲避战火南迁,最终在湖南岳阳落户。如今,岳阳的张飞后裔每年都会在固定的节日举行祭祀仪式,祭祀现场会摆放张飞的画像、丈八蛇矛的仿制品,以及《张氏宗谱》的原件,族人们会诵读祭文,缅怀这位三国时期的先祖。​

从三国乱世到现代社会,张飞家族的血脉延续了近 1800 年,这种 “家族传承” 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让大众对三国人物的认知从 “历史符号” 转变为 “真实的家族脉络”。正如岳阳《张氏宗谱》序言中所写:“桓侯之勇,存于史;桓侯之脉,传于今。吾辈当以先祖为戒,勇而不暴,文而不弱,方为传承之本。”​

你对张飞 “文武兼备” 的形象有哪些新的认知?对他后代的命运轨迹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如果觉得这些三国人物的家族故事值得探讨,不妨转发给身边的历史爱好者,一同挖掘三国历史中鲜为人知的细节。​

来源:坤仔音乐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