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抵制王安石变法,到底是错还是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7 17:32 1

摘要: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的朝堂,始终笼罩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边是主张“破旧立新”的变法派领袖王安石,手持《言事书》力陈改革蓝图;另一边是坚守“稳健守成”的保守派核心司马光,以《资治通鉴》编纂理念为支撑坚决抵制。这场持续十余年的交锋,绝非简单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的朝堂,始终笼罩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边是主张“破旧立新”的变法派领袖王安石,手持《言事书》力陈改革蓝图;另一边是坚守“稳健守成”的保守派核心司马光,以《资治通鉴》编纂理念为支撑坚决抵制。这场持续十余年的交锋,绝非简单的权力争斗,而是北宋中期财政困局、军事积弱背景下,两种治国理念的正面碰撞。拨开历史尘埃可见,二人的每一次辩论、每一项决策,都深刻影响着这个王朝的走向。


一、时代困局:催生变法的“三座大山”

公元1069年,宋神宗赵顼即位的第二年,便召见时任翰林学士的王安石,商议变法事宜。此时的北宋,表面上延续着“百年无战事”的太平景象,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商铺林立、人口密集,《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景象已初现雏形,但内里却早已积弊深重,三座大山压得朝廷喘不过气。

财政危机首当其冲。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国策,为削弱地方权力,中央设置大量冗余官职,形成“冗官”局面。据《宋史·职官志》记载,神宗初年的官员数量较开国初期增长近三倍,仅每年发放的俸禄就占国库年收入的40%。同时,为防范农民起义,朝廷实行“荒年募兵”政策,军队规模从开国时的20万人膨胀至120万人,军费支出占国库年收入的50%以上。更雪上加霜的是,北宋对辽、西夏的“岁币”支出,每年需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三项开支叠加,使得国库常年亏空,熙宁元年(1068年)的财政赤字已达1500万贯。

军事积弱的问题同样突出。北宋军队实行“更戍法”,士兵定期更换驻地,将领与士兵互不熟悉,作战时难以形成合力。庆历二年(1042年),辽军南下,北宋军队在人数占优的情况下仍被迫签订“庆历和议”,增加岁币。至神宗初年,西夏多次入侵西北边境,宋军屡战屡败,延州(今陕西延安)等战略要地一度失守。

土地兼并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豪强地主利用特权大量兼并土地,导致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据统计,神宗初年,全国仅10%的人口占据了70%的土地,而朝廷的赋税主要由占人口90%的农民承担,这不仅加剧了社会矛盾,也使得国家税源逐渐枯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宋神宗决心启用王安石,以变法打破困局。

二、理念对立:“祖宗之法”与“变革之道”的根源碰撞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分歧,从根本上源于对“祖宗之法”的不同态度,这种分歧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贯穿二人仕途的核心理念差异。司马光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受儒家“中庸”思想熏陶,二十岁中进士后,历任地方官、谏官等职,深知官场积弊,但他始终认为,治理国家应遵循“渐变”原则,不可急于求成。

司马光的书房中,常年悬挂着一幅《汉武盛世图》,但他时常对弟子感叹:“武帝雄才大略,却因穷兵黩武耗空国库,若非昭宣中兴休养生息,汉朝危矣。”他曾在给宋神宗的奏疏中写道:“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在他看来,北宋的制度就像一座老旧的房屋,虽有破损,但只需修补即可,无需推倒重建。针对财政危机,他提出“节流为先”的方案,主张精简机构、裁汰冗官、减少宫廷开支,同时整顿吏治,打击贪腐,通过规范现有制度来增加财政收入。



王安石则截然不同。他出身于江西临川的一个中小地主家庭,早年在地方任职多年,亲眼目睹了农民的苦难和制度的弊端。在鄞县(今浙江宁波)任知县时,他曾试行“贷谷与民”政策,在青黄不接时将官府存粮借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既缓解了农民困境,又增加了官府收入。这段经历让他坚信,只有彻底改革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王安石的书房中,摆放着一套春秋时期的商鞅变法竹简复刻品。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明确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句话后来成为变法派的核心口号。他认为,祖宗之法是为应对前代问题制定的,如今时代变迁,旧制度已无法适应新需求。以财政为例,他主张“开源为主”,通过推行青苗法、市易法等措施,扩大政府财政来源,同时增强军事力量,改变对辽、西夏的被动局面。

三、朝堂交锋:青苗法引发的“巅峰论战”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主持变法事宜,首个推行的核心措施便是青苗法。该法规定,每年正月和五月,由官府向农民发放贷款或谷物,利息为20%,农民在收获后还本付息。王安石推行此法的初衷,是为了抑制豪强地主的高利贷盘剥(当时民间高利贷利息普遍高达50%以上),同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这一措施立即引发了司马光的强烈反对,二人在朝堂上展开了一场著名的论战。

熙宁二年四月的一次朝会上,宋神宗将青苗法草案交由大臣讨论。王安石率先发言,他手持鄞县推行“贷谷与民”的账本,向众臣展示:“鄞县推行此法三年,农民欠收时无一人因高利贷破产,官府粮仓也增收了三成。若全国推行,既能解百姓之困,又能充实国库,一举两得。”他还举例说,陕西路试点期间,已有数千农民获得贷款,春耕播种面积较去年增加了15%。

司马光立即站出来反驳,他手持一份来自河北路的民间书信,语气沉重地说:“臣近日收到河北路转运使的奏报,当地试点时,官吏为追求政绩,强制农民借贷,即便家境富裕无需贷款的农户,也被要求借贷。利息虽定为20%,但官吏在发放时克扣粮食质量,回收时却要求用新粮足额偿还,实际利息已达40%。”他进一步指出,政府作为管理者,不应参与商业活动与民争利,历史上汉武帝推行的“均输法”“平准法”,虽短期内增加了财政收入,却导致民间商业萧条,最终引发社会动荡。

二人的辩论从朝堂延续到书信往来。司马光写下《与王介甫书》,洋洋洒洒三千言,逐条指出青苗法的弊端,认为此法“名为利民,实则害民”。王安石则以《答司马谏议书》回应,强调“变法是为解决根本问题,岂能因些许弊端而半途而废”。这场论战不仅牵动着满朝文武,更让宋神宗陷入两难。当时的宰相富弼、枢密使文彦博等老臣支持司马光,而吕惠卿、章惇等年轻官员则力挺王安石,朝堂自此分裂为“保守派”与“变法派”两大阵营。



用人问题成为双方交锋的另一个焦点。王安石为推行变法,大力提拔支持变法的年轻官员,其中吕惠卿最为突出。吕惠卿才华横溢,为青苗法、市易法等措施的制定提供了重要支持,但他急于求成,在地方推行变法时对反对者严厉打压。司马光多次向宋神宗进谏,认为吕惠卿“有才无德,若重用必生祸端”,主张任用那些熟悉政务、品德高尚的旧臣,如苏轼、范纯仁等。但王安石认为,旧臣大多保守,无法推动变法,坚持启用新人,这一分歧使得两派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四、地方实践:两种视角下的变法成效

朝堂上的争论尚未平息,变法措施已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而地方实践中的成效与弊端,成为双方新的争论焦点。司马光为了解变法的实际效果,利用出使地方的机会,深入乡村田野,与农民、地方官员交流,收集到大量一手信息。

保甲法的推行让司马光深感担忧。该法规定,农村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农闲时保丁进行军事训练,平时负责维护地方治安。司马光在河南洛阳考察时,见到一位名叫张老栓的农民,因家中仅有一子,却被强制编入保甲,农闲时需到县城训练一个月,不仅耽误了农活,还需自行承担往返路费和食宿费用。张老栓对司马光哭诉:“往年农闲还能上山砍柴补贴家用,如今训练归来,家中已无余粮。”司马光还发现,保丁的军事训练质量低下,地方官员为应付检查,仅让保丁摆摆样子,根本无法形成战斗力,反而增加了农民负担。

王安石则看到了变法带来的积极变化。农田水利法推行后,政府鼓励农民兴修水利,朝廷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在浙江鄞县,当地官员组织农民修建了十余条灌溉渠道,使原本干旱的数千亩农田变成了水田,粮食产量较往年增长了三成。王安石将这些成功案例整理成册,呈给宋神宗,认为只要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就能避免变法弊端。他还派亲信到各地巡查,严厉打击那些消极推行变法的官员,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市易法的推行引发了新的矛盾。该法规定,由政府设立市易务,负责收购滞销商品,在商品短缺时再卖出,以稳定物价。王安石认为此法能抑制商人囤积居奇,保护消费者利益。但司马光在汴京考察时发现,市易务的官员为追求利润,故意压低收购价格,抬高销售价格,导致中小商人纷纷破产,汴京的商铺数量较变法前减少了近两成。他将这些情况写成奏疏,连同商人的联名请愿书一并呈给宋神宗,请求废除市易法。

五、舆论博弈:士大夫阶层的立场之争

司马光深知,要抵制变法,不仅需要在朝堂上据理力争,还需争取士大夫阶层的支持。他利用自己在文坛和学界的巨大影响力,通过撰写文章、讲学等方式,阐述反对变法的观点。当时的北宋士大夫阶层注重名节,司马光的文章逻辑严密、言辞恳切,很快在士大夫中引发广泛共鸣。

他在洛阳编纂《资治通鉴》时,邀请了刘攽、刘恕等著名学者参与,这些学者大多反对变法,他们在编纂过程中,特意收录了历史上改革失败的案例,如商鞅变法、王莽改制等,借古讽今,暗示王安石变法也将重蹈覆辙。司马光还在洛阳开设讲学场所,每次讲学都有数百名士子前来听讲,他在讲学中强调“治国需稳健,不可盲目求新”,培养了一批反对变法的年轻士大夫。

王安石也积极开展舆论宣传。他主持编纂《三经新义》,对《诗经》《尚书》《周礼》进行新的解读,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他还利用科举制度,将变法理念纳入科举考试内容,鼓励考生支持变法。同时,变法派官员在各地创办书院,宣传变法思想,与保守派争夺舆论阵地。双方的舆论之争,使得整个社会都卷入了这场变法风波,就连普通百姓也能对青苗法、保甲法说出一二。

六、结局转折:变法落幕与保守派回归

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因长子王雱去世,悲痛之下辞去相位,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虽然变法派仍在朝廷掌权,但失去了王安石的统筹,各项措施的推行更加混乱,地方官员滥用职权、搜刮民财的现象日益严重。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年仅十岁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一向反对变法,她即位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召司马光回朝任宰相。

此时的司马光已六十七岁,身体虚弱,但他仍带病上任。他上台后,立即着手废除变法措施,青苗法、保甲法、市易法等相继被废除,史称“元祐更化”。在废除保甲法的朝会上,司马光手持一份来自陕西的奏报,声音沙哑却坚定:“陕西路因保甲法导致农民逃亡者达三万余人,若不废除,恐生民变。”他还起用了苏轼、范纯仁等中立派官员,试图缓和两派矛盾,恢复国家稳定。

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病逝,享年六十八岁。他的去世让保守派失去了核心,变法派逐渐重新崛起。哲宗亲政后,再次推行变法,两派的斗争持续不断,史称“新旧党争”。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斗争,使得北宋朝廷内耗严重,国力逐渐衰退。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攻破汴京,北宋灭亡,而这场始于熙宁年间的变法之争,也成为后世反思北宋灭亡原因的重要议题。

如今,在河南洛阳的司马光故居和江西临川的王安石纪念馆中,仍保存着二人当年的书信手稿和相关文物。游客在参观时,总会对这场千年之前的治国理念之争产生思考。王安石的变法如同一把锋利的宝剑,试图斩断积弊的根源,却因操之过急而伤了自身;司马光的抵制则像一面盾牌,守护着王朝的稳定,却也阻碍了前进的步伐。这场交锋留给后世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关于改革与稳定、创新与传承的永恒启示。

来源:我音爱DISC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