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肺结节拖成5厘米肿瘤!如何面对肺癌?听听医学大咖们的“肺腑箴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17:06 1

摘要:当越来越多人在体检报告中看到 “肺部阴影”,焦虑与困惑便随之而来,还有一些人因恐惧活检而延误病情。11月18日,共潮抗癌科普智库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周建娅做客浙江大健康名医直播间,围绕真实病例,分享肺癌诊断相关知识。

浙江大健康

2025

当越来越多人在体检报告中看到 “肺部阴影”,焦虑与困惑便随之而来,还有一些人因恐惧活检而延误病情。

11月18日,共潮抗癌科普智库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周建娅做客浙江大健康名医直播间,围绕真实病例,分享肺癌诊断相关知识。

翻开体检报告,“肺结节”三个字总是格外刺眼。在低剂量螺旋CT普及的今天,这个曾经隐匿的发现,正成为越来越多人共同的健康关切——查出肺结节,是不是意味着离癌症不远了?该静观其变还是斩草除根?万一不幸确诊晚期肺癌,还有希望吗……

每年的11月是“国际肺癌关注月”,11月17日为“国际肺癌日”,今年的主题聚焦“重视肺癌早筛、规范临床诊疗”。潮新闻·钱江晚报浙江大健康名医直播间近期推出多场“共潮抗癌”系列科普直播,全方位解码肺癌的防、筛、诊、治、康。

肺结节好比“肺里长痣”

九成不足为惧

“每天的门诊中,我见到最多的就是捧着CT报告,满脸忧虑的患者。”共潮抗癌科普智库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胸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医师范军强深有感触,“事实上,90%以上的肺结节都是良性的。就像我们的皮肤会长痣一样,肺部在呼吸过程中,也会因为各种原因留下一些‘印记’。这些印记就是肺结节。”

为何现在肺结节如此常见?

“这十多年来,CT技术在我国得到了极大普及。”范军强解释,“低剂量螺旋CT检查便捷,分辨率高,自然能发现更多以往被忽略的小结节。”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常务副主任、主任医师周华补充道:“从胸片到CT,就像从老旧电视机换到了4K超高清。以前看不见的微小结节,现在都清晰可见。这是医疗进步的体现,并不是肺结节突然‘暴发’。”

检出率的提高也带来了新的社会现象——肺结节焦虑症。周华从传播学角度分析:“那些手术确诊肺癌的案例,往往在亲友圈中快速传播;而更多良性结节的患者则保持沉默。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加剧了公众的恐慌。”

面对肺结节,两位专家给出了相似的建议——既不要风声鹤唳,也不要掉以轻心。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该观察时保持从容,该治疗时果断出手。

范军强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有一位70多岁的奶奶,前两年查出肺结节,去年增长到2厘米,但坚决拒绝手术。今年复查时,肿瘤已经长到了5厘米。范军强无奈地说:“临床上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很多人觉得不痛不痒就没事,实际上这种麻痹大意的态度,很可能导致后续治疗困难,甚至发生全身转移。”

也常有患者陷入另一种极端。周华曾遇到过一位50多岁的女性患者,她有一个肺结节,看过内科、外科、放射科,也参加过多学科讨论,医生都告诉她可以观察,目前不需要手术。但无论怎么跟她解释,她都睡不着觉,坚决要求手术。

周华(左)、范军强(中)做客浙江大健康名医直播间

△扫码观看直播回放

该观察时不焦虑

该出手时不犹豫

“对于肺结节的管理,我们有一句行话——让子弹飞一会儿。”周华形象地说,“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精准管理。”

如何判断肺结节的风险?范军强给出了专业解答。

“很多患者特别关注结节的大小,尤其是那个‘8毫米’的临界值。实际上,直径只是一个参考因素,我们更要关注的是结节的密度、形态、边缘特征,特别是动态变化情况。”

周华补充说:“即便同样是8毫米的结节,在不同的人身上,我们的处理建议也可能完全不同,不仅要看结节本身的性质,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心肺功能、预期寿命等多重因素。”

“动态随访是我们最重要的‘武器’。”周华说,“我常对患者说,在复查间隔期内,不要过度焦虑结节的事情,而是把注意力放到健康的生活方式上;但到了预定时间,一定要准时回来复查。”

那么,什么时候该从观察转为干预?

范军强打了个比方:“就像果园里摘果子,太青的时候摘了可惜,太熟了又可能烂在树上。我们要选择最合适的时机出手。”

他列举了几个需要干预的信号:比如结节密度增高、实性成分出现、直径增长。“这时,往往就是我们该出手的时候了。”

从“绝症”到“慢病”

肺癌患者也能实现长生存

在过去,一旦被诊断为晚期肺癌,几乎等同于被宣判“死刑”。不仅治愈率极低,治疗选择也非常有限,患者和家属无不“谈癌色变”。

浙江省肿瘤医院胸部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晖对此深有体会。“以前,首次接诊的晚期肺癌患者和家属,脸上总是写满了恐惧和绝望。他们最常问也最揪心的问题就是:医生,我还能活多久?接下来的日子会不会很痛苦?”

随着医学发展,如今,即使确诊为肺癌,也远非“世界末日”。“像是以磨玻璃结节为主的早期肺癌,五年生存率接近100%。现在的胸腔镜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很多患者术后几天就能出院。”范军强说。

周华补充说:“对于不适合手术的患者,我们还有射频消融、立体定向放疗等局部治疗手段。即使是晚期患者,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技术的出现,也让肺癌逐渐变成了可管理的慢性病。”

“尤其是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这两大突破性技术的引领下,晚期肺癌的治疗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持续攀升,长期带瘤生存已成为许多患者触手可及的现实。”李晖介绍,对于检测出如EGFR、ALK、ROS1等特定“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靶向治疗如同“精确制导的生物导弹”,能够精准识别并攻击癌细胞,同时对正常细胞的损伤较小。因此,部分具有优势突变类型的患者,已能实现5年甚至8年的长期高质量生存。

李晖(中)做客浙江大健康名医直播间

△扫码观看直播回放

俞女士(化名)正是靶向治疗的受益者之一。几年前,她被确诊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伴有肝转移,以为自己命不久矣。幸运的是,通过穿刺活检和基因检测,李晖发现她的癌细胞存在一种被称为“钻石突变”的ALK基因融合。“‘钻石突变’并不是说很罕见,而是因为针对该靶点的药物疗效出色,能为患者赢得长期生存的机会,并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李晖解释。

根据检测结果,俞女士第一时间接受了针对ALK靶点的靶向治疗。药物见效很快,一个月后复查,肺部原发病灶显著缩小,肝脏的转移灶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在随后近一年里,她照常生活、工作,几乎忘记了自己曾是一名晚期癌症患者。

然而,靶向治疗绕不开一个现实挑战——耐药。一年后,俞女士发现药效开始下降,影像检查提示病灶有所增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路可走。李晖团队迅速为她再次进行基因检测,探寻耐药机制,并据此将治疗方案调整为新一代ALK靶向药。这次换药再次成功控制了病情。

“面对耐药,我们的手段比以前要多。”李晖说,明确耐药原因后换用能克制新突变的后线靶向药,也可以考虑靶向药联合局部治疗、靶向药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或者在特定情况下转换为化疗或免疫治疗等策略。正是凭借这种动态调整、精准施治的策略,俞女士的病情在数次方案调整后保持稳定。

随着靶向药物的不断迭代、免疫治疗的深入探索,以及多学科诊疗(MDT)模式的普及,肺癌正朝着“慢性病”管理的目标稳步迈进,长期生存,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