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c、d……”不管是学拼音还是学英语,我们最先背的都是这26个字母。明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为啥字母数量一模一样?难道是老天爷暗戳戳的安排?其实这里藏着一段超有趣的语言“借力”史,还藏着古人认字的“硬核操作”,今天咱们就扒个明白!
“a、b、c、d……”不管是学拼音还是学英语,我们最先背的都是这26个字母。明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为啥字母数量一模一样?难道是老天爷暗戳戳的安排?其实这里藏着一段超有趣的语言“借力”史,还藏着古人认字的“硬核操作”,今天咱们就扒个明白!
先破案:26个字母的“巧合”,其实是“抄作业”?
答案超直白:不是巧合,是汉语拼音主动“借用”了英文字母的“母体”——拉丁字母系统!
这事得从1958年说起,当时我国推行了《汉语拼音方案》,由语言学家周有光等大佬牵头设计。为啥偏偏选拉丁字母?核心就俩字:实用!一方面,拉丁字母是国际通用款,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都在用,用它给汉字注音,外国人学中文、我们学外语都方便,相当于给语言交流开了“直通车”;另一方面,它能直接适配英文键盘,后来我们用“v”代替拼音里的“ü”,就是为了打字方便的小妥协。
不过要悄悄说:拼音其实是“25+1”组合——不用拉丁字母里的“v”,但多了个德语里借来的“ü”,只是平时打字用“v”代替,才显得和英文字母数量完全一致~
古人没有拼音,靠啥搞定汉字发音?
在拼音出现之前,中国人为了给汉字注音,简直把“智慧脑洞”开到最大,诞生了好几种“非主流方法”,咱们一个个看:
1. 古代“注音三招”:用汉字注汉字的硬核操作
- 反切法(东汉就有!):最常用也最复杂的一招。比如“东”字,标注成“德红切”,意思是取“德”的声母(d),加“红”的韵母(ōng),拼起来就是dōng。听起来像解谜,古人学起来可比我们背拼音难多了;
- 直音法:简单粗暴版“注音”,直接找同音字。比如“毕”注“音必”,但遇到生僻字,想找个读音一样的字比登天还难;
- 读若法:“差不多就行”版,用发音相近的字类比。比如“儡,读若雷”,只能大概摸个发音方向,准不准全看运气。
2. 近现代“过渡款”:从符号到拉丁字母的尝试
到了民国,大家觉得古代方法太麻烦,开始搞“创新”:1918年推行了“注音符号”,就是那些长得像汉字笔画的符号(比如ㄅ、ㄆ、ㄇ、ㄈ),有点像“汉字简化版字母”,现在台湾还在使用;更早之前,还有传教士设计的拉丁字母拼音(比如把“北京”拼成“Peking”的威妥玛拼音),但不够系统,没能普及。
没有拼音的日子,认字有多难?
现在我们学拼音几天就能上手,古人认字可真是“地狱难度”:
首先得靠“口耳相传”,私塾先生念一句,学生跟着跟读,记不住就反复练,全凭肌肉记忆;其次得啃“韵书”,比如《广韵》《切韵》这类专门记录汉字音韵的书,但满页都是生僻字和反切标注,普通人看了直接头大;更麻烦的是方言差异,同一个字,南方和北方的反切用字可能完全不同,越学越乱。
也正因如此,过去的文盲率特别高,能认字、会读书的人都是“文化人”,拼音的出现,才真正让汉字学习变得简单,推动了全民识字。
结尾:语言的“巧合”,都是实用主义的选择
原来拼音和英文字母的“26个同款”,不是命运的邂逅,而是我们主动选择的“高效适配”——借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解决了汉字注音的大难题,还为后来的电脑输入、国际交流铺了路。
回望古人的注音方法,从反切法到注音符号,再到如今的汉语拼音,其实都是为了让语言更好地传播。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当初没选拉丁字母,你觉得哪种注音方式能替代拼音?或者你还知道哪些古人“奇葩”的认字方法?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来源:追问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