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纪一上了六十,身体就像一台用了多年的老机器,哪怕保养得再好,也难免有磨损。很多人一退休,时间多了,反而更爱“体检成瘾”了,哪里有个套餐就想试试,查这查那,结果吓自己一跳,还没病先被弄出焦虑来。过了这个年纪,体检不是查得越多越好,而是得查得有针对性。
年纪一上了六十,身体就像一台用了多年的老机器,哪怕保养得再好,也难免有磨损。很多人一退休,时间多了,反而更爱“体检成瘾”了,哪里有个套餐就想试试,查这查那,结果吓自己一跳,还没病先被弄出焦虑来。过了这个年纪,体检不是查得越多越好,而是得查得有针对性。
别听广告说得天花乱坠,医生不靠卖套餐挣钱。真正负责任的建议是:体检该查的查,不该查的,查了也是浪费钱,甚至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六十岁之后,身体的确容易出问题,但绝大多数人其实只需要关注那几个关键指标,别被花里胡哨的项目绕进去。
年纪一大,血管不像年轻时那么灵活了,慢慢地,血压开始升高,血脂也容易超标。很多人一查出“高血压”或者“动脉硬化”,就觉得天塌了,其实这些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根本不难控制。
体检时,血压肯定是要测的,但光看血压还不够。血脂四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是判断心血管风险的重要指标。如果低密度偏高,高密度偏低,就得警惕。再加上一个心电图,哪怕没症状,也能提早发现心肌供血不足或心律不齐。
有些医院还会推荐做冠脉CT,看起来很高级,价格也不低。但注意,这种检查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尤其是没有症状、也没有家族史的人,别轻易上这类“高精尖”项目。
很多老年人都有个误区,以为自己不胖,就不会得糖尿病。糖尿病和胖瘦关系不大,更关键的是胰岛功能随着年龄衰退。六十岁之后,即使饮食清淡、运动规律,也不能掉以轻心。
体检中一定要查空腹血糖,最好还能加上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能看到近两三个月的血糖情况,比单次血糖更靠谱。如果总是觉得口渴、尿频、容易饿,或者体重突然下降,也要警惕。
很多人查出血糖高一点就慌了,其实空腹血糖在6.1到7之间,属于“糖耐量异常”,还不算糖尿病,但已经是个警告。如果这时能调整饮食、控制体重,说不定还能“拉回来”。
肝脏和肾脏是两个很“沉默”的器官,平时没啥感觉,一旦出问题,往往就是大问题。特别是肝脏,很多老人年轻时可能得过乙肝,或者长期喝酒、吃药,肝功能早就不是那么健康了。
体检时,常规的肝功能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这些指标能看出肝细胞有没有受损。如果有慢性肝病病史,还应该查乙肝两对半或者肝脏B超。
至于肾功能,主要看肌酐和尿素氮,有条件的也可以查一下尿微量白蛋白,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更要重视。因为很多糖尿病病人,最后并不是因为高血糖,而是因为肾功能衰竭出的问题。
提起肿瘤筛查,几乎所有老人都特别在意。哪怕没有症状,也想查个“全身CT”或者“肿瘤标志物”。但老实说,这些检查并不是查了就管用,甚至有时候会让人白担心。
肿瘤标志物并不等于癌症,很多人在没病的情况下也会轻微升高,反而被吓得寝食难安。而全身CT辐射大、价格高,还可能查出一堆“意义不明的小结节”,最后折腾半天,啥事没有。
六十岁之后,推荐的筛查项目应该是有科学依据的,比如男性可以查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女性可以做乳腺和妇科B超。如果有家族史,比如肠癌、胃癌,那才需要考虑胃肠镜检查。别被“癌症筛查套餐”忽悠了,合适才查,不合适查了更糟心。
老年人出现骨折,很多时候都不是因为摔得有多重,而是骨头已经悄悄变脆了。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骨密度下降得快,等到腰背疼、驼背的时候再查,往往为时已晚。
体检时做个骨密度检测,特别是腰椎和股骨颈这两个部位,能早期发现骨质疏松。如果已经有轻度骨量减少,医生一般会建议补钙、补维D,有时候还得用药来防止骨折。
骨质疏松是“沉默杀手”,不痛不痒,却可能因为一次轻微摔倒导致卧床数月。查一次不贵,但能避免很多后患。
很多老人咳嗽咳了几十年,早就当成习惯,不当回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这些问题,早年可能只是偶尔咳咳,可一旦拖成慢阻肺,日子就真难过了。
体检时,肺功能检查能看出呼气有没有受限,是否有气道阻塞。尤其是抽烟多年的老人,不管有没有症状,都建议查一次肺功能,必要时做低剂量肺部CT,筛查早期肺癌。
不要因为“呼吸还行”就掉以轻心,有些老年人肺功能下降很快,却毫无察觉。等到气喘胸闷、走几步就累,再查已经晚了。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陇德.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科学健康观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2]李兰娟.老年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3]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中国老年人健康管理指南(2022年版)[S].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22.
来源:医璐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