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家长对医疗纪录片有一种本能的躲,封面一出现病床、输液架,先是心里一紧,然后下意识划走。真正拴住大家的,其实不是“好看”,是一个字:怕,怕生老病死,怕无常落到自己头上,更怕那些最柔软的小小身影遭罪。
11月3日,一个国内颁奖活动上,《闪闪的儿科医生3》拿到“年度大众喜爱作品”,
这已经不是它第一次出圈了:B站三季评分统统9.9,豆瓣三季全部9.1+,播放量破亿早就是基本盘。
不少人嘴上说“看不动”,手指滑着滑着,又点进去了。
很多家长对医疗纪录片有一种本能的躲,封面一出现病床、输液架,先是心里一紧,然后下意识划走。真正拴住大家的,其实不是“好看”,是一个字:怕,怕生老病死,怕无常落到自己头上,更怕那些最柔软的小小身影遭罪。
《闪闪的儿科医生》偏偏把镜头对准“人类幼崽”。这就戳中了所有父母的命门,
你看着念念躺在ICU里,体重只有30多斤,脸上还带着小男生特有的稚气,可病情来得很猛,一个普通流感起步,高烧两天,最后发展成暴发性心肌炎,全身乏力、呼吸困难,心脏随时可能停工。医生一边抢救,一边和时间赛跑。
念念后来因为并发症右下肢血栓严重,走到了截肢这一步。手术室里,他做了足足13次手术,医生咬着牙帮他保下25公分肢体长度,只为给他未来装假肢留一点空间。
对大人来说,这结局已经够惨;对医生和父母来说,这却是“最坏里挑最好的那个”。
这类案例,对所有家长都有点“当头一棒”的意思。感冒发烧、磕碰烫伤,天天见,正因为太常见,很多人反而放松了警惕。
有人还信偏方,烫伤抹牙膏、酱油,孩子受罪还耽误时机,纪录片一边讲故事,一边把这些错误操作拆开给你看,家长很难再装作“不知道”。
还有一类画面看得人心里直发凉,那些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伤害。
12岁的卡卡和妈妈等红灯时,被右拐的水泥罐车卷进车底。妈妈当场离开了他,卡卡被紧急送进儿科ICU。
片中只说了一句“全身12处严重损伤”,戏外是几十页的病程记录。三个月重症监护,近40公分肠管被切除,8次植皮,二十多次手术,治疗费接近300万。
对一个原本普通的家庭,简简单单一次等红灯,就把人生掀翻了。
5岁的悦悦也差不多。爷爷带着她,被一辆违规倒车的集卡倒了个正着,爷爷当场没了,孩子全身多处重伤。后续还要面对尿路感染、尿道阴道瘘、创伤后梦魇……医生问她怕不怕做检查,她说“怕”,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最后还是把身体乖乖交给了医生。
这种“本来可以不发生”的事,纪录片没大段控诉,只是把车祸监控、病房场景、父母的签字单一个个摆在那里。看的人都懂:儿童安全这件事,社会的安全网还很稀,很多洞只能靠每一个大人去补。
第三季里,最扎心的一条线还不在外伤,而在心理科。
7岁的小龙,外表看上去就是个普通小男孩,结果在心理咨询室里直接炸开。他听到爸爸重复医生的话,说他“注意力不集中”,立刻崩溃:“可以不要说我注意力不集中吗?”
后面一句比一句更狠:“你们是不是想打我?”“把我杀死就好了。”
他反复说:“我自己一点都没用。”
那一刻很多观众应该都沉默了,屏幕前的弹幕开玩笑不起来。
医生追问之下,才摸到家庭教育的“底”:小龙小时候“不乖”,父母动不动就说“我们不该把你生下来”“没你我们更开心”,甚至当他喊着“不想活了”,家长真拿刀丢到他面前。
孩子嘴上吼“我不想活了”的时候,大人以为是“作”,可童年的自我评价很容易一锤定音。
15岁的杰夫更极端,他在化学课上吞下混合药剂,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做出类似行为。妈妈一边担心,一边控制不住情绪,脱口而出“你有病啊”“送你去精神病院”。
说完自己也崩溃,孩子也崩溃。两个人在病房里对着哭,旁边的医护只能一边检查一边安抚。
如果只看个案,很容易怪孩子“玻璃心”。纪录片给出的背景数据又让人背后一凉:我国6—16岁人群精神障碍总患病率达到17.5%,神经发育障碍、焦虑、抑郁排在前列。
很多家庭嘴上不信“心理问题”,实际上天天在用极高的情绪强度,磨掉孩子最后一点自我认同。
这时你再回看片中的一句话:“父母真的爱孩子,就要怕自己成为孩子心理健康的‘污染源’。”
确实扎心。
《闪闪的儿科医生3》还有一条线,很容易被剧情“刀”盖过去,那就是医生本人的成长和选择。
有观众提起一位汤医生。年轻时候,他父亲得了肺癌,家里拿不出10万块买靶向药,最后眼看人走了。这件事对他打击极大,他后来进入儿科,一直对贫困患儿格外上心。
节目里,他说得很轻:“不想让别人再因为没钱放弃。”镜头一转,是他一遍遍跟社工、公益组织打电话协调费用。
还有心外科团队用国产“人工心脏”帮孩子拖时间那一段,14岁的壮壮,扩张型心肌病拖了6年,已经进入终末期心衰。全国每年大概有四万心衰患儿,真正做上儿童心脏移植的,只有七八十例,供体缺口巨大。
团队最后决定给他上左心辅助装置,一颗90克的“人工心脏”,像一个小马达挂在胸腔里,让血液继续往前走。
医生说:“先让他活下来,等着心脏。”,这句话没有煽情,自带分量。
再往前,系列第一季、第二季就已经收割了大批年轻观众,
B站给这套纪录片贴的标签是“大型治愈系医疗纪实节目”,出品方里有B站、深圳广电集团,中广天择,联合制作单位是深圳市卫健委、深圳市儿童医院。不少弹幕喊它“育儿宝典”,也有人说“提前上了一门生死课”。
很多人看完,都有类似的感受:你以为在学科普,其实在被上一堂人生课。
卡卡在手术前还惦记着菠萝牛肉披萨;
阿柑在截肢后说“我的心境如野草,谁也别想把我除尽”;
有的小病号被扎针,憋着眼泪还要逞强说“不疼”;
还有爸爸妈妈,签字时手在抖,转头在走廊里悄悄擦眼泪,进病房前又硬挤出笑脸。
对很多普通家庭来说,罕见病、重大外伤出现的概率很低,可一旦砸下来,就是百分之百的人生转向。纪录片不给答案,只把这些“无常”摊开,让大家看清楚:
疾病残酷没错,人心也很硬核,医学有边界,爱拼命往外顶。
说句实在话,《闪闪的儿科医生3》难看吗?不难看,还挺上头。
轻松吗?不轻松,很多人看完眼眶都肿了。
可愿不愿意推荐给更多人看?大多数父母心里,其实已经有了答案。
来源:靳律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