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屠杀后下死手!普京雷霆手段,乌军门户不保,翻盘彻底无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7 17:03 1

摘要:但在扎波罗热前线,这场战斗更为惨烈!就在11月15日这一天,这条战线上爆发了多达265次激烈冲突,其中超过100起都集中在波克罗夫斯克方向!

编辑:XY

俄乌战场,最近爆出了太多的大瓜,不仅是泽连斯基的好友贪污腐败,还有红军城的激战!

但在扎波罗热前线,这场战斗更为惨烈!就在11月15日这一天,这条战线上爆发了多达265次激烈冲突,其中超过100起都集中在波克罗夫斯克方向!

俄军的3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和多达135架自杀式无人机,直扑乌克兰的后方,一场规模空前的弹雨宣告了战斗升级!

这片曾被寄予厚望的反攻之地,如今正变为一个无情的“绞肉机”。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西尔斯基亲口承认,古莱波尔等关键方向的局势已经恶化。

然而,如果你以为这只是又一场简单的炮火对轰、人海消耗,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这片开阔的农田与稀疏的树林地带之下,一场由无人机技术催化的战术革命,正在重塑着战争的细节和走向!

俄军的进攻,早已不是人们刻板印象中那种无差别的地毯式轰炸。没错,他们依然保持着惊人的火力密度,单日炮击次数动辄超过400次,每天向乌军阵地倾泻2万到8万发炮弹。

但如今,这些铺天盖地的火力,被一种更聪明的方式引导着。

战场上,配备了热成像和夜视仪的俄军侦察无人机几乎无处不在。它们像鹰隼,锁定乌军的掩体和装备。

紧接着,152毫米的“姆斯塔-B”榴弹炮群,便会依据无人机提供的坐标,发动精准打击。这让成本低廉的常规炮弹,打出了接近精确制导武器的效果。当遇到特别坚固的工事时,俄军甚至会采用更直接的手段:要么是士兵携带反坦克地雷进行爆破,要么是操控四旋翼无人机直接冲入工事同归于尽。

面对俄军这种饱和打击,乌军则将非对称作战发挥到了极致。他们的王牌武器,是成本约5万美元一枚的“斯图格纳-P”反坦克导弹。这种导弹最擅长的,就是攻击坦克防护最薄弱的顶部,其穿甲能力高达1100毫米。

乌军的反坦克小组将“无人机+导弹”的战术玩得出神入化。他们借助夜幕的掩护,先用搭载土耳其产热成像仪的无人机,在3公里外的安全距离进行侦察。

一旦锁定俄军的T-90M主战坦克,导弹操作员能在短短15秒内完成发射并迅速转移。

这种打了就跑的战术,让T-90M引以为傲的“阿富汗石”主动防御系统根本来不及反应。

据称,在一次长达8小时的夜间战斗中,乌军第72旅的反坦克单位就用这种方式,创下了摧毁40辆俄军坦克的惊人战果。

然而,这种高度依赖技术的猎杀模式也并非无懈可击。当前线至关重要的星链通信受到干扰,或者前沿观察哨被俄军清除时,乌军的目标引导效率便会直线下降,技术优势也随之大打折扣。

扎波罗热的地面攻防,说到底是一场关于“看见”与“被看见”的生死游戏。谁能率先在战场上打开“全图视野”,谁就能掌握主动权。

俄军正在构建高效的“侦察-定位-打击-评估”杀伤链闭环。从东部集群下辖的第5、29、35、36四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到西部军区的一个合成旅,他们的步兵、装甲部队、炮兵与空天军,都在这个闭环中有条不紊地协同作战。在亚布洛科沃,俄军第114近卫摩托化步兵团正是通过无人机精准定位,穿插树林,控制战术高地,成功切断了乌军的补给线。

不过,这种对无人机侦察的极度依赖,也带来了难以忽视的副作用。由于识别错误,因俄军无人机攻击导致的非战斗人员伤亡,竟占到了整个扎波罗热州总伤亡人数的12%,这无疑是其战术的一大软肋。

面对俄军越来越透明的战场感知能力,乌军选择了一种痛苦但务实的应对方式:战略收缩!他们主动从诺沃瓦西利夫斯克、诺沃乌斯佩诺夫斯基这些地势开阔、难以防守的定居点撤离,向后方预设的坚固阵地转移。

这并非溃败,而是在信息感知处于劣势时,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而做出的主动战术调整。

在撤退过程中,乌军工兵会沿途爆破关键的交通要道,以此来延缓俄军装甲部队的追击速度。

他们用空间换时间,为在新的防线上重组防御创造宝贵的窗口期。这一系列操作显示,乌军正在艰难地适应这种“透明战场”上的生存法则。

技术与战术的博弈,最终都残酷地投影在战场的地图之上。德媒《图片报》的军事评论员甚至直言,扎波罗热东部前线正在经历一场局部的“崩溃”。

俄军的攻势沿着一条宽达45至50公里的战线全面展开。第127摩托化步兵师下属的第394近卫摩托化步兵团等部队,成功突破了曾被视为天然屏障的杨秋尔河与盖楚尔河防线。斯拉德科耶、丹尼利夫卡、索洛德克,一连串定居点的失守,标志着俄军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有报告称,他们的推进速度一度达到两天8公里,或者说每天控制约10平方公里的土地。

俄军的战略意图已非常明显,他们正通过南北夹击,逐步形成对战略重镇胡利亚伊波列的合围之势,这让人想到此前在红军城的围歼战。一旦连接红军城与胡利亚伊波列的补给线被切断,这座城市将岌岌可危。

乌克兰军事博客“DeepState”的分析也确认了这一动向,认为俄军在占领里夫诺皮利亚之后,正在加紧巩固其侧翼。对于乌军而言,眼下的困境是全方位的。

更致命的是兵力上的捉襟见肘。尽管乌军每天能补充约千名兵员,但这在高强度的消耗战面前,不过是杯水车薪。一旦胡利亚伊波列和奥列霍夫这两个战略枢纽失守,俄军的装甲矛头将再无阻碍,直指扎波罗热市的南郊,整个乌克兰南部防线都将面临崩溃的风险。

随着冬季的降临,扎波罗热恶劣的天气或许会暂时延缓地面推进,但这并不意味着战斗会停止。相反,战局的核心将转变为一场围绕后勤补给线的“学习曲线”对决。

最终的战场天平将倒向哪一方,不取决于谁拥有更先进的武器,而在于谁能更快地适应这种全新的战争形态,并率先解决自身战术体系中的致命短板。这场在泥泞中的较量,才刚刚进入最关键的阶段。

来源:采风百晓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