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村晚”的锣鼓喧天到“村超”的热血沸腾,再到“村咖”的香气弥漫,乡村正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新晋顶流”。
Rural Teahouse
5月19日“中国旅游日”来了,乡村文旅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新浪潮。
从“村晚”的锣鼓喧天到“村超”的热血沸腾,再到“村咖”的香气弥漫,乡村正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新晋顶流”。
一杯咖啡,为何能让都市人奔赴田野?而传统茶馆,又该如何在这场文旅热潮中焕发新生?
1
答案藏在3个关键词里:氛围感、在地化、情绪价值。
氛围感拉满。咖啡馆卖的是“第三空间”,村咖卖的却是“诗与远方”。
安吉的“深蓝计划”矿坑咖啡馆,把废弃矿坑变成工业废墟风打卡地,游客用门票换咖啡,边喝边拍“假装在冰岛”的大片。
安吉矿坑咖啡馆(图源:安吉发布)
福建屏南瀑布咖啡馆让客人坐在悬崖边,听着水声品特调,直接“承包”一整座山景。
这些场景不再是简单的消费场所,而是自带传播力的“社交货币”——年轻人要的不是咖啡,是朋友圈的9宫格和抖音的点赞纷纷。
在地化玩法。村咖的“小心机”在于——把土特产卷进咖啡杯。苏州西山下的咖啡馆用碧螺春做拿铁,青岛的露营咖啡往美式里加崂山绿茶,云南小伙伴们甚至往咖啡里加菌子,“菇的咖啡”,脑洞简直不要太大。
这种“土洋结合”既让人眼前一亮,又帮老乡带货——一杯咖啡,既是饮品,更是“乡村好物”的移动广告牌。
情绪价值MAX。被KPI追着跑的年轻人,跑到乡野咖啡馆躺平一天:坐在稻田边的木椅上发呆,抱着柴犬撸到日落,顺便发条小红书:“这里的时间比咖啡还慢”。
村咖精准拿捏了都市人的“松弛饥渴症”,和村晚的烟火气、村超/村BA的热血感一样,成了治愈内卷的“布洛芬”。
稻田里的咖啡馆(图源:无锡日报)
2
茶馆的“老灵魂”困局
当“村咖”把乡村变成网红打卡地,传统茶馆却像老照片里的风景——承载着回忆,似乎少了点让人“种草”的冲动。
问题出在哪?
场景太“佛系”,不够fashion。乡村茶馆,算得上“文物级”的存在。在明清小说、武侠小说里,乡村茶馆常常是“搞事情”的地方。
流传至今,多数乡村茶馆还是老样子”:包浆的桌椅、老旧的盖碗或牙缸,打牌下棋。年轻人进去拍个照,在朋友圈、小红书秀一把“老干部风”。
反观村咖,能喝咖啡、露营、玩飞盘,顺便摘个草莓、撸个猫——茶馆缺的不是茶,是“戏精体质” 。
文化太“高冷”,茶艺太zuo。许多茶馆老板总爱念叨“茶道”,但年轻人一听到“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就头大。
村咖却用“盲盒咖啡”“节气特饮”“奇葩特调”悄悄“安利”咖啡文化——传统需要仪式感,但更需要“破圈梗” 。
玩法太“孤单”,热闹在别处。村咖能联动民宿、景区、研学游,甚至跨界搞联名款,茶馆却总在“单机模式”。
(图源:大武夷文旅)
就像“村晚”能把广场舞阿姨们和唱rap跳街舞青年凑一台,茶馆也该学会组CP——比如,可以跟隔壁茶山、果园、鱼塘搞个“采茶+摘草莓+钓鱼一日游”,保准大爷大妈和Z世代都能其乐融融。
3
想让茶馆变身乡村振兴的“新顶流”?so easy:搞事情!
跨界“混搭”:把茶馆变成乡村“盲盒”
+村晚。茶馆秒变“乡村Livehouse”,白天喝茶听戏,晚上办民谣音乐会,顺便卖“村晚限定茶套餐”。
(图源:今日宣州)
+村超。直播足球赛,推出“加油乌龙茶”“绝杀普洱”,让大爷摇旗呐喊,年轻人拍照发圈两不误。
2024年贵州村超总决赛现场(图源:新华社)
+非遗。茶馆不能只卖茶,得卖“记忆点” 。开个“茶馆手作局”,不仅仅是喝茶,捏陶、剪纸、拓印、手工皂……离开时,把作品带走当纪念品。
场景“整活”:国潮风炫起来
自然风。在梯田边搭玻璃茶屋,让人“喝龙井看云海”。
废土风。学安吉矿坑咖啡馆,把废弃砖窑改成“窑洞茶馆”,水泥墙配竹编灯,拍照直接拿捏“新中式美学”.
临潼骊山窑洞茶馆(图源:美丽临潼)
禅意风。学松阳大木山茶室(设计师徐甜甜获沃尔夫建筑奖),在水池边,以线性的方式嵌入茶空间。喝茶、冥想,还能用天窗、玻璃、水面反光玩光影,秒出大片。
村咖用一杯咖啡撬动乡村流量,茶馆也能凭一壶茶破圈。
未来的乡村茶馆,不该是沉默的老夫子,而该是既能煮茶听雨又很会“搞事情”的斜杠青年——毕竟,谁不爱一个会讲老故事、又能造新梗的“宝藏乡村”呢?
来源:海峡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