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杯满载盛誉的径山茶,它穿越千年风雨。有着安宁圆和的禅修韵味。这是一杯充盈流动,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茶,它香飘海外,又一直承担着文化交流、不断迈进发展的功能。
潮新闻客户端 周勇
这是一杯满载盛誉的径山茶,它穿越千年风雨。有着安宁圆和的禅修韵味。这是一杯充盈流动,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茶,它香飘海外,又一直承担着文化交流、不断迈进发展的功能。
唐天宝四年(745)原籍江苏昆山的法钦禅师在此开山立宗,被唐代宗赐号“国一禅师”。法钦开山之时,在此种下数株茶树,遂有了禅茶的发端。僧人们啜饮用灵泉泡就的青翠嫩叶,沉浸在清香馥郁的化境中,参禅悟道,修炼寻珍。
时间如梭,由唐至宋。这饮茶方式,由寺庙走向民间,从幽径循向世俗。它的审美意义与文化源流得到提升。又在陆羽《茶经》里,进一步将茶文化知识化、系统化。
要说径山茶的历史,必得提茶饮文化的发展流变。
唐朝时,陆羽《茶经》从茶叶的生产历史、种植技术、饮茶器皿等方面,对唐时茶文化做了全面总结,并记载了当时饮茶的方法:制茶时要将茶叶捣拍成饼状,待到饮用,将茶饼碾碎成粉末,放入煮沸的水中,再加点盐调味,最后喝茶汤,此谓“唐煮”。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是唐代诗人卢仝对抹茶的赞美。法钦饮茶的方法,大体应当如此,而此间习惯便成为径山抹茶之道的肇始。
宋时,有两种比试手巧的玩法,即“斗茶”和“分茶”。“斗茶”就是比谁搅出的泡沫更白,谁的泡沫存在得更久——《茶录》记载,“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分茶”则是在搅拌或注水时,通过指尖的微小差异,使茶汤泡沫在瞬间显示出瑰丽多变的形状。此风气之下,径山寺的僧人在自身修行时,将饮茶与参禅相结合形成“禅茶”。待到宾客来访,以茶相待,从而演绎出一套礼节,称之为“茶宴”。
径山茶宴包括张茶榜、击茶鼓等多道仪式程序,是中国禅茶文化的经典样式。静心感受,每一道程序都独有美感,时间仿佛就这样融化在一抹清雅的茶汤里。
与当时民间的斗茶与分茶重趣味,好胜负相比,径山茶宴,本身就超脱了争斗之意,饮茶人可以回归到色香味的本源。茶宴的仪式繁复而细腻,主宾相敬,共同体会杯盏之间的无限情谊。
自然,径山禅茶与宋时饮茶的民间时尚相比,它也是同源的,斗茶分茶多了趣味性,可以说雅俗共赏。而禅茶,它的悠闲自若,似乎别有风致。
关于径山茶,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传说。
宋时,佛教兴起,香火日盛,以茶助禅,参禅悟道,成为一种风尚。茶与禅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居“五山十刹”之冠的径山,更是茶以禅名,禅助茶兴。每年春季,径山要举行茶宴,由法师亲自主持,然后献茶于僧客,一时间,进山品茗论道者日众。
当时大文豪苏东坡久慕径山大名,一日来游径山寺。方丈见其衣着平常,以为只是寻常香客,不以为然。只淡淡说:“坐。”又转身对小和尚喊:“茶。"
小和尚于是端上一杯普通的茶。稍事寒暄后,方丈感觉来人谈吐不俗,气度非凡,便改口“请坐”,并喊小和尚“敬茶”。经过一番深谈,方丈得知来者乃大诗人苏东坡时,情不自禁地说:“请上坐。”接着又喊小和尚“敬香茶”,并研墨铺纸以求墨宝。东坡先生一思忖,提笔写了副对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方丈看罢,满脸通红,羞愧难当。
这个传说妙趣横生,令人捧腹。其实也佐证径山茶在当时早已享有盛誉了。
饮茶的习惯到了明清时期,则又有了改变。即泡着喝,可以先放茶叶再冲水,也可以先倒水,再放茶叶。这样能充分释放茶叶的香味,冲泡便捷。
明末清初诗人彭孙贻《过僧舍饮径山茶》写道:
纸窗茅屋日西斜,闲坐僧房乞施茶。
归路不知山月上,满天风叶未栖鸦。
诗人在简陋的僧舍里讨茶喝,不知不觉,月上天心,只看到叶随风吹,起舞婆娑,连一只归家鸟儿也没有发现。这种有与无之间的哲理味道,与径山禅茶的意境何其神似。
可以说,径山僧人们一直沿袭着这种格调,似曾相识,何其相似。
相对于茶文化的承袭,发展交流也很重要。自宋朝时,径山茶便已声名远播。
宋朝翰林学士叶清臣在他的《文集》中说:“钱塘、径山产茶质优异。”清朝《余杭县志》载:产茶之地,有径山四壁坞及里坞,出者多佳,至凌霄峰尤不可多得,径山寺僧采谷雨茗,用小缶贮之以馈人。
关于径山禅茶文化,这里有必要阐释一下。禅茶历史悠久,因为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使得它的冲泡饮用方法也与一般的茶水不同。要经过礼佛、调息、煮水、侯汤、洗杯、烫壶、赏茶、投茶、冲水、润茶、泡茶、分茶、敬茶、闻香、观色、品茶、回味、谢茶这十八道程序才算完成真正的禅茶品鉴。
每道程序中又分别包含着不同的玄机,如“赏茶”这道程序中,意为佛祖拈花:“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据记载:在灵山会上,如来佛祖面色安详,一言不发,只拈花示众。众人神皆漠然,唯有摩诃枷叶尊者心有领悟,展露微笑。于是佛祖将花交给迦叶尊者,并嘱告“微妙法门,不立字文,教外别传,以心法传授与你”。
展示茶叶,请来宾欣赏,这道程序被喻为“佛祖拈花”,旨在刻画出一种在安静祥和、纯净美好的心态下。一切尽在不言中,与佛用心交汇的境界。
“谢茶”是禅茶的必要习俗。饮用完茶要谢茶,表示谢意的同时也为了相约再品茶。
凡此种种,这径山茶,便多了几分和合通达的禅意。它香气氤氲,远飘千里,一直到东渡扶桑。
视“禅茶一味”为至高境界的日本茶道,其渊源则要追溯到南宋时期径山茶的传入。据日本史料记载,南宋端平二年(1235),日本僧人圆尔辨圆上径山,师从无准师傅,其后带回《禅苑清规》一书以及茶种、碾茶方法,创立了京都东福寺。到了南宋开庆元年(1259),又有南浦绍明至杭州净慈寺谒虚堂智愚,后随虚堂智愚至径山寺修禅,同时学习种茶、制茶技术及径山茶宴礼仪礼规。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如今的径山茶文化已经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了飞跃。
2025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第24届注册类世博会)上,一场聚焦中国千年茶文化精髓的展览成为全球焦点。6月27日下午,在“东方时尚”国际艺术周开幕式上首个径山茶纹样发布。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纹样研发中心为径山茶设计了国内首个系统性茶文化纹样,这一创新成果不仅为径山茶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开启了文化IP打造的新纪元。
该纹样以径山禅茶一味为灵感源泉,以叶形为主体,巧妙融入山的起伏轮廓,通过切圆的方式呈现茶叶造型,象征禅宗哲学中的“和合”与“通达”。
这次展览仪式上,专业茶道师以径山茶叶为核心,带来一场简约而雅致的茶艺表演。沸水注入瓷盏时,鲜嫩的茶叶在水中舒展翻卷,金黄透亮的茶汤渐渐晕染,散发出清冽的山野香气。当茶汤分斟入盏时,日本嘉宾轻嗅茶香感慨:“这杯茶里浸着岁月的沉淀,每一片茶叶都在诉说着东方茶道的故事。”
径山智能抹茶机也成了吸睛的亮点。该款抹茶机载有内置宋代点茶算法,支持 “清新抹茶”“宋韵抹茶” 等三种模式。
径山茶从起初来客招待、品茶论佛,发展到宋代的“径山茶宴”,继而茶宴东渡扶桑“作客”,流传到了东瀛,演变发展为今天之“日本茶道”。径山遂有“茶圣著经之地,日本茶道之源”之美誉。
从当年的一碗清欢到如今的抹茶革命,径山茶文化早已声名远播。
径山的山、水、茶、寺、禅、经、文相依相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成了极为丰厚的人文历史和禅茶文化积淀,使径山茶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延续的一种载体和符号。
据史料记载,“径山茶宴”是南宋时期从径山传入日本的,日本至今流行的“茶道”就是源于宋代径山寺内盛行的“茶宴”。
这一叶一芽的特级径山茶,1979年的时候在浙江省获得了名茶评比的第一名。又在1985年时候被评为全国性的名茶。最后还荣获了中国文化名茶的美称。
这来自民间、远播海外的径山茶宴还入选上了非遗项目——2022年在11月29日,由我国单独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杭州余杭的民俗活动“径山茶宴”位列其中。喜提联合国非遗项目的“径山茶宴”源自径山寺,径山寺方丈戒兴正是这项人类瑰宝的省级非遗传承人。
径山茶文化,再次登堂入室,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分支,源远流长,享誉世界。
文化需要坚守,文化需要传承与创新。径山茶文化的走出去与入选非遗项目,无不在说明,中华民族古老的民俗与传统,在破与立之间,做到了和合通达——这,也许是笔者所能悟到的禅茶哲思。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