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胰腺癌因进展迅速、死亡率高,素有“癌王”之称。多数患者确诊时已错过手术时机,传统放化疗效果有限,治疗陷入困境。而近年来兴起的介入疗法,正以精准、高效、低损伤的优势,为胰腺癌治疗开辟新路径。
胰腺癌治疗迎来新突破!
介入治疗改写胰腺癌治疗格局!
胰腺癌因进展迅速、死亡率高,素有“癌王”之称。多数患者确诊时已错过手术时机,传统放化疗效果有限,治疗陷入困境。而近年来兴起的介入疗法,正以精准、高效、低损伤的优势,为胰腺癌治疗开辟新路径。
一、“癌王”有多棘手?治疗现状不容乐观
胰腺癌主要分为胰腺导管腺癌(PDAC)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s),其中PDAC占比超95%,恶性程度极高。根据2022年全球癌症观察报告,全球每年新增胰腺癌患者约51万,死亡人数达46.7万,死亡率接近发病率。
之所以难治疗,核心问题在于三点:一是早期症状隐匿,仅不到20%的患者确诊时符合手术条件;二是术后复发率高,即便能手术,70%以上患者会在2年内复发;三是传统放化疗效果有限,免疫疗法目前在PDAC中尚未展现出理想效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介入疗法凭借独特的治疗逻辑,成为突破瓶颈的关键方向。
二、介入疗法:精准打击肿瘤的“多兵种部队”
介入疗法是一类微创治疗技术的总称,通过血管穿刺、内镜引导等方式直达肿瘤部位,实现局部精准治疗。目前已形成包括动脉内治疗、近距离放疗、消融技术等在内的多元化治疗体系,既能作为局部根治手段,也能有效缓解晚期患者症状。
其优势包括:精准度高:相比传统手术,介入疗法能更精确地定位肿瘤,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创伤小:微创操作,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副作用少:减少了全身性治疗的副作用,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可重复性强:根据病情需要,可多次进行介入治疗。
1. 动脉内治疗:让药物直达肿瘤“主战场”
与全身化疗不同,动脉内治疗通过导管将化疗药物直接输送至肿瘤供血动脉,大幅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同时减少对全身正常组织的损伤。
早在1964年,这种治疗方式就已应用于胰腺癌,经过数十年发展,疗效不断得到验证。一项纳入140例不可切除胰腺癌患者的随机试验显示,动脉内化疗组的治疗响应率达77.1%,中位生存期13.5个月,而全身化疗组响应率仅35.7%,中位生存期仅6.2个月。对于胰腺头部肿瘤患者,这种治疗方式的获益更为显著,且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创新点:结合纳米技术和靶向药物,进一步提高药物的渗透性和滞留性,实现更精准的治疗。
2. 介入近距离放疗:精准“放疗”+ 长效控痛
近距离放疗通过植入放射性粒子(如碘-125),在肿瘤内部释放射线,实现局部精准放疗。这种方式不仅能有效控制肿瘤进展,还能显著缓解胰腺癌患者的剧烈疼痛。
从1934年镭针植入的初步探索,到如今内镜或CT引导下的微创粒子植入,技术不断升级。研究显示,碘-125粒子植入治疗局部不可切除胰腺癌,中位生存期可达10-12个月,2年生存率28%,且71%的患者能实现局部肿瘤控制。当与动脉内化疗联合使用时,中位生存期可延长至15个月,疼痛缓解率大幅提升。
创新点:开发新型放射性同位素,如磷-32和钯-103,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辐射损伤。
3. 消融技术:微创“消灭”肿瘤组织
消融技术通过物理方式(热、冷、电等)直接破坏肿瘤细胞,是局部治疗的重要手段,目前已发展出多种成熟技术。
射频消融(RFA):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热量,直接灭活肿瘤组织。2025年一项荟萃分析显示,265例不可切除胰腺癌患者接受RFA治疗后,中位生存期12.27个月,2年生存率38.1%,安全性可控。
冷冻消融(Cryoablation):通过极低温冷冻破坏肿瘤细胞,对周围组织损伤较小,还能保留肿瘤抗原,为联合免疫治疗创造条件。368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其6个月生存率达94.9%,1年生存率64.8%。
微波消融(MWA):通过微波振荡产生热量,消融范围更大,最新的高频高能技术可将并发症发生率降至10%,疼痛缓解率达96.7%。尽管在胰腺组织中的应用面临挑战,但新型高频高能微波技术的引入显著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可逆电穿孔(IRE):通过高压电脉冲破坏肿瘤细胞膜,不损伤血管和结缔组织,适合复杂部位肿瘤。研究显示,IRE治疗后患者2年生存率达28%,部分患者可实现肿瘤降期,获得手术机会。
三、创新突破:介入疗法的“跨界融合”与对症治疗
除了单一技术的优化,介入疗法的创新还体现在“对症治疗”和“联合治疗”两大方向,进一步拓展了应用场景和疗效边界。
1. 针对性解决并发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胰腺癌常伴随剧烈疼痛和胆道梗阻两大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介入疗法为此提供了精准解决方案。
疼痛管理:内镜超声引导下的神经丛射频消融,疼痛缓解效果优于传统神经松解术,且并发症更少;血管内去神经术也在临床研究中展现出潜力,能减少止痛药需求。
胆道梗阻: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PTBS)是缓解梗阻性黄疸的关键手段,与手术相比,住院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新型照射支架的应用,可将支架通畅期从104天延长至212天,显著降低再狭窄率,中位生存期也相应延长。
2. 联合治疗:1+1>2的疗效升级
单一治疗手段难以攻克晚期胰腺癌,介入疗法与其他治疗的联合应用成为核心趋势。
介入消融(如IRE)与免疫治疗(如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可诱导肿瘤表达PD-L1,增强免疫治疗效果,10例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中位生存期达18个月。
动脉内化疗与消融技术联合,可实现“全身控瘤+局部灭瘤”的双重效果,显著延长生存期。
介入疗法与手术、放疗的序贯应用,有望提升可切除胰腺癌的治愈率,降低复发风险。
四、未来展望:更精准、更个体化的治疗方向
介入疗法已成为胰腺癌治疗的重要支柱,但仍有提升空间。未来的发展将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技术精准化,通过更先进的影像引导技术,实现肿瘤的精准定位和治疗;二是治疗个体化,根据患者肿瘤位置、分期、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介入治疗方案;三是联合方案优化,深入探索介入疗法与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的最佳组合方式。
随着大型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的推进,介入疗法的疗效将得到进一步验证,治疗规范也将不断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介入疗法将为更多胰腺癌患者带来生存希望,改写“癌王”的治疗格局。
[文章引用格式]
Wang, Yuchen; Yan, Rong; Lu, Jian; Guo, Jinhe; Teng, Gaojun. Interventional management of pancreatic cancer: Current strategies and future horizons. Oncology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11(5):p 205-212, October 2025. | DOI: 10.1097/ot9.0000000000000097
[文章链接地址]
作者介绍
滕皋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诊疗中心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部主任;介入医学工程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主任;教育部基础医药创新中心主任;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同主任;国家综合介入技术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学术任职包括: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医院协会医学影像中心分会主任委员、国际肿瘤介入多学科学会(ISMIO)创始主席、亚太心血管与介入放射学会(APSCVIR)前任主席、美国介入放射学会(SIR)/欧洲心血管介入放射学会(CIRSE) Fellow。
来源:贝灵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