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政坛最近上演了一出荒诞剧。首相高市早苗公开发表涉台挑衅言论,中方表达强烈抗议,她却拒不撤回。按照正常逻辑,肇事者应该承担责任,但日本国内的舆论走向却令人瞠目结舌。他们没有追究始作俑者,反而将矛头对准了当时提问的众议员冈田克也。这种"打错板子"的现象,折射出
一场反常识的追责闹剧:当受害者成为众矢之的
日本政坛最近上演了一出荒诞剧。首相高市早苗公开发表涉台挑衅言论,中方表达强烈抗议,她却拒不撤回。按照正常逻辑,肇事者应该承担责任,但日本国内的舆论走向却令人瞠目结舌。他们没有追究始作俑者,反而将矛头对准了当时提问的众议员冈田克也。这种"打错板子"的现象,折射出日本政治生态的深层扭曲,也暴露了右翼势力操控舆论的娴熟手法。
事件起因颇具戏剧性。7日的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立宪民主党议员冈田克也提出一个关键问题,询问首相在何种情况下会行使集体自卫权。这本是议员的正常监督职能,类似医生询问病人症状,是为了明确政策边界。但高市早苗的回答却踩到了红线,她宣称"台湾有事"可能构成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意味着日本可能介入台海事务。这一表态如同在火药桶旁点燃火柴,立即引发外交风波。冈田克也当场质疑其轻率,事后还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警告高市试图扩张政府权力边界。按照正常逻辑,这应该是一次成功的议会监督,一个议员在履行职责时揭露了执政者的危险倾向。
舆论发酵的方向却完全偏离了常识。前众议员杉村太藏在东京广播公司节目中率先发难,他声称高市作为首相和自卫队最高指挥官,只是在追问下被迫回答。这套说辞如同说"是你问我才说的,所以错在你",完全颠倒了因果关系。更离谱的是,杉村指控冈田"暴露了日本的安全阈值",甚至扣上"替敌国打探情报"的帽子。这种指控的荒谬程度,相当于消防员询问房主消防设施在哪里,结果被指控为纵火犯。政治新闻记者青山和弘也加入声讨队伍,称冈田"明知道会惹麻烦还要逼她说"。关西电视台主持人真锅薰则批评他"追问过头"。这些批评的共同逻辑是,不该问敏感问题,问了就是你的错。
这场"甩锅大戏"的背后,隐藏着日本政治生态的三重扭曲。首先是责任转移机制的常态化,当政策失误或外交危机发生时,权力核心往往能够成功将责任转移给提出问题的人。这种现象在日本政坛屡见不鲜,类似企业出现产品质量问题,不追究生产部门,反而责怪质检部门"多管闲事"。其次是右翼舆论的话语权垄断,通过控制主流媒体和操纵社交平台,他们能够迅速形成统一口径,将复杂的政治事件简化为情绪化的民族主义叙事。第三是议会监督功能的实质空心化,当议员履行监督职责反而遭到围攻时,这意味着权力制衡机制已经名存实亡。
社交媒体上的舆论分化也值得关注。大量网民涌入冈田克也的账号评论区进行谩骂,指责他"激怒中国""损害日本利益"。这些攻击者的逻辑链条是,提问导致回答,回答引发抗议,所以提问者有罪。但也有不少网民保持清醒,指出炒作台湾议题是高市早苗的一贯政治操作,她本人才应该承担全部责任。这种舆论撕裂反映了日本社会在对华政策上的深层分歧,一部分人担心与中国对抗的风险,另一部分人则被民族主义情绪裹挟,丧失了基本的是非判断。
从地缘政治角度这场闹剧并非孤立事件。近年来日本政坛右转趋势明显,历任领导人都在试探对华强硬的边界。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是这种试探的最新版本,其实质是配合美国"印太战略",将台湾问题作为牵制中国的棋子。但日本国内对此存在严重分歧,商界担心经济利益受损,在野党担心卷入战争风险。当试探引发强烈反弹时,执政势力需要找一个"背锅侠"来转移矛盾,冈田克也恰好成为这个目标。这种操作手法在国际政治中并不罕见,类似拳击手出拳失误后,不反思自己的策略,反而怪教练为什么要训练那个动作。
这场闹剧的深层教训在于,当一个社会的问责机制发生系统性紊乱时,权力的滥用就会变得肆无忌惮。议员提问是议会民主的基本程序,首相回答是职责所在。如果提问本身成为一种罪过,那么监督就失去了存在的空间。这种逻辑一旦确立,未来任何执政者都可以用"被逼回答"来为自己的失言开脱,任何监督者都可能因"惹麻烦"而遭到围攻。从制度层面看,这意味着日本的议会民主正在从程序走向实质的空洞化,形式保留了,但功能已经退化。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舆论操纵手法对区域和平的潜在威胁。当涉台挑衅言论的责任可以被轻易转移,当质疑冒险政策的声音会遭到集体围攻时,决策者就失去了来自内部的纠错机制。历史反复证明,缺乏有效制衡的权力,往往会在民族主义情绪的推动下,做出误判形势、损害各方利益的危险决策。日本在20世纪的教训足够深刻,但这场闹剧显示,某些政治势力似乎并未真正汲取历史的智慧。
整个事件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日本政治生态的多重病灶。肇事者逍遥法外,监督者反成众矢之的,这种是非颠倒的荒诞剧,不仅损害了日本自身的民主制度,也给地区和平稳定埋下隐患。当"不该问敏感问题"成为政治正确,当追问真相的人被视为麻烦制造者时,这个社会距离理性和正义就越来越远了。
来源:无人能敌郭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