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盘水市作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中国凉都”避暑旅居城市和黔滇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承载着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使命 。过去十年,六盘水依托844亿吨煤炭远景储量和256亿吨保有储量的资源禀赋,构建了以能源、煤化工为核心的工业体系
一、规划总则
(一)规划背景
六盘水市作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中国凉都”避暑旅居城市和黔滇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承载着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使命 。过去十年,六盘水依托844亿吨煤炭远景储量和256亿吨保有储量的资源禀赋,构建了以能源、煤化工为核心的工业体系,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214亿元,较“十三五”末实现稳步增长;同时“中国凉都”品牌持续擦亮,蝉联全国候鸟式养老夏季栖息地适宜度指数榜首,康养旅居产业初具规模。
当前,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六盘水面临向东融入黔中城市群、向西对接滇中城市群、向北联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南衔接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城市群的多重机遇 。但也存在产业结构偏重、资源精深利用不足、区域协同机制不健全、公共服务均衡性有待提升等挑战。立足《六盘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实施的战略契机,编制未来10年发展规划,对推动城市从“资源依赖型”向“多元驱动型”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规划依据
4. 国家层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国发〔2022〕2号文件》等;
5. 省级层面:《贵州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贵州省“十四五”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等;
6. 市级层面:《六盘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
(三)规划范围与期限
3. 规划范围:涵盖钟山区、水城区、六枝特区、盘州市全域,总面积9914平方公里;
4. 规划期限:2026年-2035年,其中2026年-2030年为近期目标期,2031年-2035年为远期目标期。
(四)规划原则
6.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动资源开发与生态修复协同推进;
7. 产业升级、集群发展:聚焦“富矿精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工业再造;
8. 区域协同、开放共赢:主动融入周边城市群,强化黔滇结合部辐射带动作用;
9. 以人为本、宜居宜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
10. 底线思维、安全发展:守住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灾害防控等安全底线。
二、总体战略与发展目标
(一)核心战略
5. “双千双新”产业战略:打造千亿级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千亿级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培育新兴产业、构建新型业态;
6. “双心双带”空间战略:强化市中心城区和盘州市城区“双中心”辐射,依托交通干线和生态廊道构建发展带;
7. “凉都+”品牌战略:以“中国凉都”为核心,延伸康养旅居、山地运动、文化体验等品牌价值;
8. “开放联动”协同战略: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格局,构建内外循环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二)发展目标
1. 总体目标
到2035年,建成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标杆、国际知名避暑康养旅居目的地、黔滇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品质、人民生活水平同步跃升,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六盘水。
2. 分项目标
- 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较2025年翻一番,规上工业产值突破2600亿元,实现“再造一个六盘水工业体系”目标;人均GDP达到全国中等水平,服务业占比提升至55%以上。
- 产业转型:“富矿精开”成效显著,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新型能源占比提升至30%,形成能源、煤化工、文旅康养、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
- 空间格局:构建“两区一屏、两心两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20万人,城镇化率提升至65%,城镇开发边界控制在140平方公里以内 ;
- 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5%以上,单位GDP能耗较2025年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西南地区领先;
- 民生福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1.8: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达到全省前列,建成覆盖城乡的养老、教育、医疗服务体系;
- 基础设施:实现县县通高铁、乡乡通快速路,建成黔滇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数字基础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3. 阶段目标
- 近期(2026-2030年):千亿级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基本建成,煤化工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规上工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中国凉都”康养旅居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旅游总收入突破1500亿元;曲宣六高铁建成通车,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90万人;
- 远期(2031-2035年):产业结构实现根本性优化,新兴产业占比达到25%;黔滇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全面完善,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三、空间布局优化与区域协同发展
(一)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4. 构建“两区一屏、两心两带”总体格局:“两区”即北部能源产业集中区、南部文旅康养集聚区;“一屏”即中部生态保护屏障;“两心”即市中心城区(钟山区、水城区)和盘州市城区;“两带”即沿沪昆高铁发展带、沿北盘江生态经济带 。
5. 划定三大空间:严格落实“三条控制线”,优化农业、生态、城镇三大空间布局,细化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城市化地区划分,保障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空间需求 。
6. 城镇空间布局:构建“两心两带多点”城镇格局,强化市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和盘州市城区产业带动功能,依托交通干线串联重点乡镇,形成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
(二)区域协同发展
4. 省内协同:向东融入黔中城市群,加强与贵阳、安顺产业协作,承接数字经济、装备制造等产业转移;向北联动毕节,共同打造乌江生态经济带;
5. 省际联动:向西对接滇中城市群,深化与曲靖、昆明的能源、物流合作,共建跨省产业园区;向北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吸引要素集聚,打造成渝地区避暑康养后花园;
6. 通道融入:向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城市群,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展临港经济,拓展农产品、能源产品出海通道,建设功能型流通支点城市。
(三)城乡融合发展
4. 中心城区提质:构建“一核两翼三轴多组团”空间结构,优化老城区功能,拓展红桥新区、水月片区等新组团,完善交通、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
5. 县域经济壮大:六枝特区重点发展文旅康养、农产品加工;盘州市强化能源化工、商贸物流功能;水城区聚焦新型材料、山地农业;
6. 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四、产业体系重构与转型升级
(一)做强做优传统优势产业
1. 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
- 精确探矿: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新增探明储量50亿吨以上,建立煤炭资源动态监测体系;
- 精准配矿:优化矿山布局,大中型矿山煤炭资源配置占比保持96%以上,推动国企与民企协同开发;
- 精细开矿:推进智能化矿山建设,实现发耳煤矿等示范矿井智能化改造全覆盖,推广井下机器人巡检等技术,提升开采效率和安全水平;
- 多元供能: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构建“煤电+新能源”互补的新型电力系统,电力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
2. 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
- 延伸产业链:依托焦化产能2180万吨的规模优势,发展煤焦油深加工、粗苯精制、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等项目,年产87万吨煤焦油、21万吨粗苯深加工产品;
- 高端化发展:培育煤化工新材料产业,开发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等产品,推动煤化工与新材料产业融合;
- 绿色化转型: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实现废水、废渣、废气资源化利用,建设国家级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
(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4. 新材料产业:聚焦煤基新材料、新型储能材料、稀土新材料等领域,建设六盘水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园,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
5. 数字经济:建设智慧矿山、智慧能源平台,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能源、化工等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应用等新业态;
6. 装备制造:围绕能源、煤化工产业需求,发展矿山机械、化工设备、新能源装备等配套制造,打造区域性装备制造基地。
(三)提质升级现代服务业
1. 康养旅居产业
- 产品创新:打造避暑度假、冬季滑雪、温泉康养、森林康养等产品体系,建设梅花山、玉舍等重点景区升级版,开发旅居地产、康养社区;
- 服务升级:完善旅游交通、酒店餐饮、医疗保健等配套设施,建立旅居服务标准体系,实现“旅游”向“旅居”转型;
- 品牌营销:举办“凉都避暑节”“国际康养论坛”等活动,强化“康养旅居到凉都”品牌宣传,吸引全国候鸟式养老人群。
2. 现代物流业
- 设施建设:建设盘州国家级物流枢纽、中心城区综合物流园,完善冷链物流、大宗商品物流设施;
- 通道拓展:依托曲宣六高铁、高速公路网,构建连接滇中、成渝、粤港澳的物流通道,发展公铁联运、多式联运;
- 业态创新:发展智慧物流、供应链物流,培育本土物流龙头企业,打造黔滇结合部物流中心。
3. 现代金融业
- 完善金融体系:引进股份制银行、证券、保险机构,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绿色金融产品,支持产业转型升级;
- 金融服务创新:开展供应链金融、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
(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4. 产业基地建设:打造马铃薯、茶叶、中药材、精品水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5. 精深加工: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马铃薯淀粉、茶叶深加工、中药材提取等项目,提升产品附加值;
6. 品牌打造:注册“凉都农品”区域公共品牌,通过电商平台、农超对接等渠道,拓展市场份额。
五、基础设施提质与数字赋能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5. 铁路网络:建成曲宣六高铁,时速达250公里,实现六盘水至曲靖50分钟直达;优化沪昆高铁、水红铁路运营,规划连接成渝地区的高铁线路;
6. 公路网络:加密高速公路网,实现乡镇通高速率100%;建设城市快速路体系,完善“内环路、人民路、凉都大道”三大发展轴交通功能;
7. 航空枢纽:扩容月照机场,新增航线20条以上,打造区域性支线机场;
8. 水运通道:整治北盘江、乌江等航道,建设港口码头,发展内河航运。
(二)能源基础设施
4. 电网升级:建设500千伏智能变电站,完善220千伏、110千伏配电网,实现电力安全稳定供应;
5. 油气管道:建设跨区域输气管道,完善城市燃气管网,提高天然气覆盖率;
6. 储能设施: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电化学储能电站,提升能源储存和调峰能力。
(三)数字基础设施
4. 网络建设:实现5G网络全域覆盖,建设千兆光纤网络,推进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5. 数据平台:搭建六盘水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推动政务数据共享共用 ;
6. 智慧应用:建设智慧城市管理平台、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应用场景,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四)水利基础设施
4. 供水保障:建设骨干水源工程,完善城乡供水管网,保障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5. 防洪减灾:治理中小河流,建设防洪堤、排涝设施,提高洪涝灾害防控能力;
6. 节水改造: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建设节水型城市。
六、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转型
(一)生态保护与修复
4. 严守生态底线: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加强牂牁江、北盘江等生态廊道保护;
5. 矿山生态修复:开展历史遗留矿山治理,实施植被恢复、土壤改良工程,治理面积达到500平方公里以上;
6. 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
(二)污染防治攻坚
4. 大气污染防治:严控工业废气排放,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加强扬尘、机动车尾气治理,保持空气质量优良率98%以上;
5. 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建设污水处理厂,实现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95%以上,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100%;
6. 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防范土壤环境风险。
(三)绿色低碳发展
4. 产业绿色转型: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
5. 能源结构优化:增加新能源消费比重,减少化石能源依赖,推动能源消费低碳化;
6. 低碳生活倡导:推广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倡导低碳出行、垃圾分类等生活方式。
(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4. 生态补偿机制:争取国家生态补偿资金,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碳汇交易;
5. 生态产业发展: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6. 绿色品牌打造: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
七、公共服务提升与民生改善
(一)教育事业发展
4. 基础教育: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新建学校30所以上,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8%;
5. 高等教育:支持六盘水师范学院升格为大学,建设特色学科专业;引进职业技术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
6. 终身教育:构建社区教育、职业培训体系,满足居民终身学习需求。
(二)医疗卫生体系
4. 机构建设:扩建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完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设施,实现基层医疗服务全覆盖;
5. 能力提升:加强与省内外三甲医院合作,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提升疑难病症诊疗能力;
6. 康养结合: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建设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完善养老医疗服务。
(三)社会保障体系
4. 就业保障: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以上,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5. 养老保障: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建设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6. 社会救助:健全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制度,实现应保尽保。
(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4. 文化保护:传承夜郎文化、三线建设文化,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等文化遗产;
5. 设施建设:建设市文化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基层文化服务网络;
6. 产业发展: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影视基地等,举办文化节庆活动,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五)城乡人居环境改善
4. 城市更新: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完善城市绿化、照明、环卫设施,打造“一河百山千园”蓝绿空间 ;
5. 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6. 公共空间提升:建设城市公园、口袋公园、健身步道,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
八、改革开放与创新驱动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4. 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推进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混合利用;
5. 国企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企聚焦主责主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6. 营商环境优化:推进“放管服”改革,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窗通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二)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4. 招商引资:采取市场化招商引资模式,推行单个项目招商与整体打包招商相结合,重点引进能源化工、文旅康养、新材料等产业项目;
5. 区域合作:共建黔滇跨省产业合作园区,加强与成渝、粤港澳等地区的产业对接,承接产业转移;
6. 平台建设:提升六盘水高新区、经开区等园区开放水平,打造对外开放重要载体。
(三)强化科技创新驱动
4. 创新平台建设: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研发机构;
5. 关键技术攻关:聚焦煤炭精深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突破一批核心技术;
6. 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引育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技能型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留住本土人才。
九、安全发展与风险防控
(一)粮食安全保障
4. 耕地保护:严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确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上级下达指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5. 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实现粮食自给自足;
6. 储备体系:完善粮食储备库建设,健全粮食应急保障机制,保障粮食供应安全。
(二)能源安全保障
4. 资源保障:稳定煤炭产量,保障电力、油气供应,构建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
5. 设施安全:加强电网、油气管道等能源基础设施保护,防范安全事故;
6. 应急处置:建立能源供应应急机制,提升应急保供能力。
(三)自然灾害防控
4. 风险防控: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建设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5. 应急能力: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储备应急物资,开展应急演练;
6. 工程防御:建设防洪、抗震等防灾减灾工程,提高城乡防灾能力。
(四)社会安全保障
4. 社会治安:推进平安六盘水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
5. 安全生产:加强矿山、化工、交通等领域安全生产监管,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
6. 公共卫生安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提升疫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
十、实施保障与监督评估
(一)组织保障
4. 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对规划实施的全面领导,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
5. 健全工作机制: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重大问题、重大项目;
6. 明确责任分工:将规划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各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二)政策保障
5. 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投入,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产业升级、生态保护等领域;
6. 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规划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7. 土地政策:优先保障重大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用地需求,优化用地指标配置;
8. 人才政策:制定专项人才政策,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优惠,吸引和留住人才。
(三)要素保障
5. 资金保障:通过政府投资、企业投资、社会资本参与、向上争取资金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6. 土地保障: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7. 能源保障:优化能源配置,保障重大项目能源供应;
8. 水资源保障:加强水资源调度,保障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四)监督评估
5. 动态监测: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机制,利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实时跟踪;
6. 定期评估:每5年开展一次规划实施评估,重点评估目标完成情况、政策实施效果、存在问题等;
7. 监督考核: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各县(市、区)、各部门年度考核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
8. 公众参与:畅通公众参与渠道,通过听证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接受社会监督。
十一、重点项目库(节选)
8. 能源类:发耳煤矿智能化升级项目、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光伏风电一体化项目、500千伏智能变电站项目;
9. 煤化工类:煤焦油深加工项目、粗苯精制项目、煤化工新材料产业园项目;
10. 交通类:曲宣六高铁建设项目、城市快速路体系建设项目、月照机场扩容项目、北盘江航道整治项目;
11. 文旅康养类:梅花山旅游景区升级项目、康养社区建设项目、凉都避暑小镇项目;
12. 生态类: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城市绿化提升项目;
13. 公共服务类:市人民医院扩建项目、新建中小学项目、市文化中心建设项目;
14. 产业园区类:六盘水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园、盘州国家级物流枢纽、现代农业产业园。
本规划是六盘水市未来10年发展的行动纲领,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细化实施方案,强化执行力度,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为建设现代化新六盘水而努力奋斗!
来源:天水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