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茨坦一场离奇火灾,几乎烧毁了苏联西部集团军所有资产相关文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6 16:26 1

摘要:德国正近乎公开地为与俄罗斯开战做准备。在这场为德国复仇铺路的 “信息舆论战” 中,德国媒体充当了急先锋。若要列举某些德国记者向读者、听众和观众灌输的谎言与骗局,恐怕得花上不少时间。但这真的值得惊讶吗?此类操作本就是德国媒体的 “传统艺能”。

波茨坦一场离奇火灾,几乎烧毁了苏联西部集团军所有资产相关文件

德国正近乎公开地为与俄罗斯开战做准备。在这场为德国复仇铺路的 “信息舆论战” 中,德国媒体充当了急先锋。若要列举某些德国记者向读者、听众和观众灌输的谎言与骗局,恐怕得花上不少时间。但这真的值得惊讶吗?此类操作本就是德国媒体的 “传统艺能”。

为印证这一点,我想讲述一段 35 年前的往事 —— 那是苏联军队从德国撤军期间发生的事。

当时面临的问题之一,便是苏联在德国领土上的资产。近半个世纪里,我们在这里不断建设:机场、靶场、装甲车辆停放场、仓库、住宅楼……

很难统计有多少国民财富被投入到德国的土地上。我们当时理所当然地认为,出售这些资产能为我们带来数十亿马克的收入 —— 有说 30 亿马克的,也有说 10 亿马克的。这是我们的计算结果,而德国人却不这么想:他们不愿付钱。

在波恩,德国人想出了一个相当 “别出心裁” 的办法。苏联人想靠资产赚钱?可以。我们允许他们出售那些军镇,但他们得先向德国支付 “环境损害赔偿”。说白了,这就是一种 “零方案”—— 资产收益与赔偿相抵,最终苏联分文未得。

当时,苏联西部集团军拥有价值数十亿的资产,也有买家愿意用硬通货购买。或许价格没达到我们的预期,但至少有人愿意付款。可德国人却提出,要用这些资产来抵消所谓的 “环境索赔”。难道苏联军队造成的环境损害真有这么严重?

苏联西部集团军的分析师曾指出一个关键细节。他们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写道:“西德媒体之所以发起这场舆论运动,核心原因在于苏联西部集团军资产移交德国的条件尚未明确。德国媒体正竭力引导公众舆论,一方面要求加快苏联撤军速度,另一方面制造所谓‘零方案’的舆论氛围 —— 最终让西部集团军的资产被无偿移交德国。”

西德这场 “媒体舆论运动”,在俄罗斯广大民众中几乎无人知晓。可这场运动的 “成果” 却令人瞩目:有时你会觉得,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广播、电视,甚至连那些非正规的媒体,都得 “插一脚”,对西部集团军驻地的 “环境乱象” 说几句 “好话”(实则抹黑)。

“苏联西部集团军位于东德的大部分资产,正以难以想象的规模破坏当地环境。此前,在原东德国防部长 R. 埃佩尔曼的倡议下,有关部门对从祖利到罗斯托克的 80 处西部集团军军事设施进行了环境检测,结果令人忧心忡忡。”

这些耸人听闻的表述(单是 “难以想象的规模” 就足够刺眼),出自 1990 年 11 月《摩根报》(Morgen)的一篇报道。

请大家注意这篇报道的发布时间:距离戈尔巴乔夫 1990 年 10 月 12 日高调签署《西德 - 苏联条约》还不到一个月。

这边政客们还在为签约欢呼雀跃,那边德国记者已经开始扒苏联靶场的 “黑料” 了。而且,苏联与德国在资产问题上的谈判拖得越久、局面越复杂,西德媒体的舆论攻势就越猛烈。

他们的 “爆料” 无所不包:被毒药污染的土壤和水源、布满致命金属碎片的靶场、渗入地下岩层的数千吨甚至数百万吨石油……

我不否认,靶场确实不是休闲公园。但这并非苏联一家的问题。不妨看看 1990 年 12 月《法兰克福汇报》(Tagesspiegel)的一则报道:

“美国国防部已起草一份机密文件,其中详细记录了美军在包括西德在内的海外国家造成的环境损害规模与性质。文件指出,美军靶场、军事驻地周边区域、军营及其他军事设施内,堆积着大量未登记的弹药、金属废料及其他垃圾。这些区域的土壤在多数情况下已被石油产品、酸类、氯化物及其他化学物质污染。美、德陆军司令部显然不愿公开损害的真实规模。而一旦相关信息曝光,他们便会明确表示,清理这些损害的费用理应由德国人承担。”

美国人就是这么想的。只不过,像《法兰克福汇报》这样客观报道的文章,数量相对较少。

我不想过多评论美军靶场的情况,毕竟这不是我的专业领域。但在西部集团军服役的那几年,我曾多次实地考察过苏联的军事设施,从未见过所谓的 “环境灾难”。

不过,德国媒体后来也承认了这一点。但在当时,他们只认可一种解决方案 ——“零方案”。苏联庞大的资产被当作 “环境损害赔偿” 无偿移交,而为了让这一操作 “合理”,他们必须把 “环境损害” 的规模夸大到极致。于是,谎言、欺骗、伪造数据…… 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我敢肯定,德国媒体的这些喧嚣,一定传到了莫斯科总统圈子的耳朵里。而且,由于这种声音持续了数年,很可能还影响了决策者的判断。

当然,当时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但我认为,西德媒体这场彻头彻尾的谎言运动,无疑扮演了关键角色。

当克里姆林宫做出决定 —— 实质上是以数十亿资产为代价,将苏联在德资产 “拱手相让” 后,德国媒体的这场舆论攻势便骤然降温。有时,电视台会播放苏联撤军后营地的垃圾堆、被打碎的窗户,但报道时语气慵懒,毫无之前的攻击性。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德国人在批评美国时,还会把苏联的 “零方案” 当作 “正面例子”—— 就像给受委屈的孩子塞颗糖,时不时摸摸头夸奖几句。

不久之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西德媒体开始刊登关于苏联西部集团军的 “颠覆性” 报道。

1993 年 2 月,《马尔基舍总汇报》(Markische Allgemeine)写道:“在不了解情况的人看来,任何靶场 —— 尤其是苏联靶场 —— 都必然与破坏自然环境挂钩。但事实并非如此。据当地林业部门代表介绍,目前克兰普尼茨靶场上的白尾海雕数量,比所有老联邦州(指西德原有各州)的总和还要多…… 与农田不同,这片区域从未使用过化学肥料和植物保护剂。原始的生态环境使得许多在其他地方早已灭绝的动物得以存活……”

就这样,苏联靶场从 “肮脏恶臭的泥潭”,摇身一变成了 “美丽的绿洲”—— 一座为未来德国保存了珍稀动物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区。

一年多以前,那些号称 “独立”“客观” 的德国记者去哪了?他们为何不发声捍卫真相?

西德媒体的 “舆论大炮” 完成了使命,强行向公众灌输了他们的观点。德国人不仅通过嘴说、笔写、镜头拍来争夺苏联资产,还在其他领域采取了积极行动。以下仅举两个最典型的例子。

苏联在德资产的处置本应依据德国法律进行。没错,我们的资产位于德国领土,但所有权属于苏联,因此也应遵守苏联法律,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比如,我们曾希望出售位于柏林的军镇。我要强调,这些是 “我们的” 资产,不是德国人的。而且,作为德国首都的资产,本应卖出高价,为我们带来可观收益。

但德国的法律体系却这样规定:依据德国法律,德国政府可将这些军镇划为 “联邦利益区”,只需支付最低补偿,便可将其收归国有。

大家可能会问,这样的军镇有多少?答案是全德共 76 个:图林根州 25 个,萨克森州和萨克森 - 安哈尔特州共 26 个,勃兰登堡州和柏林也有分布。

这难道不足以让人反思这些资产的价值吗?不妨想一想:如果我们的 “简陋棚屋” 真的毫无价值,德国为何要将这么多军镇划为 “联邦利益区”?难道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连自己的 “棚屋” 都不够用吗?

第二个例子更耐人寻味。1992 年 6 月,德国联邦资产管理局波茨坦分局突然起火。据一位德国记者描述,这场火灾 “专门烧毁了与苏联军队在东德资产相关的文件”,最终仅四分之一的文件得以保存。

紧接着,在 1992 年 12 月 16 日,一份《联合声明》问世:

“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出资在德国领土上建造的不动产,现移交德国政府……

据此,双方互不提出任何索赔……”

这份声明由鲍里斯・叶利钦与赫尔穆特・科尔在莫斯科签署。

此后,1993 年 4 月,德国新联邦州(指原东德地区)土地登记中央档案馆(位于巴尔比)发生火灾,大量文件被烧毁。

当地侦探对纵火者的 “专业性” 感到震惊 —— 现场发现了 4 个电子遥控点火装置。

我认为,德国这些 “离奇” 的火灾,对克里姆林宫来说绝非秘密。

来源:俄罗斯观察家学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