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的德国不是输在全球化,也不是败于“中国制造”,而是败在自己手里,准确点,就是败在那堵倒得太快的柏林墙。
今天的德国不是输在全球化,也不是败于“中国制造”,而是败在自己手里,准确点,就是败在那堵倒得太快的柏林墙。
曾经的“欧洲火车头”,如今成了“欧洲病夫”,它的问题不在技术、不在资本,而是统一方式的原罪,彻底埋葬了德国曾经的多轨潜力。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起看似“和平演变”的灾难性并购。
很多人提起东西德统一,总是觉得那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事实往往没有那么简单。
1990年柏林墙轰然倒下,在没有丝毫过渡期的情况下,西德几乎是武断地吞并了东德,而不是平等协商的融合。
这次“统一”看起来是神速,其实却是灾难的第一幕。
若当年东德选择像中国“深圳—香港通道”那样的双轨制模式,有所保留的逐步开放,整个德意志的经济走向,也许压根就不会是今天这个光景。
我为什么说德国今天的衰落,是从统一那一刻开始的?
核心问题在于西德在统一之后,并没有尊重东德的制度与发展路径,而是采取了彻底的清洗式接管。
最典型的就是对原东德精英的全面瓦解,东德当年是整个苏东阵营中经济与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工业体系完整,科研力量雄厚,甚至某些领域超越苏联本土。
但西德上来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融合,而是大换血,直接解散东德的政府、科研机构,大批干部、科学家一夜和饭碗说再见,研究所直接关停。
连优秀的技术人员都遭遇就业歧视,职业体系完全被西德牢牢控制。
你说这是不是自废武功?
更可怕的是在经济融合层面,西德更是断腕式操作,在东德效率尚未追平之前,就将西德的高工资体系原封不动地移植过去结果直接压垮了原本还有竞争力的东德工业。
工资涨了,效率跟不上,东德企业直接丧失了利润空间和扩张能力,也压根无法在全德范围内竞争。
东部劳动者也无法南出来“抢饭碗”,彻底变成“吃补贴”“靠救济”的悲情区域。
这种融合不是“1+1>2”的整合,而是“1+0=1”的吞并式打压。
再看今天的德国,问题集中爆发,能源慌。
默克尔时期还能保持对俄适度的能源合作平衡,但新政府选择了完全站队西方,硬怼俄罗斯,结果就是天然气断供,企业成本飙升。
工业衰退。
德国制造曾是世界标杆,如今却工厂关门、产业外迁。
2024年数据显示德企投资意愿创十年来新低,制造业PMI长期低于荣枯线。
民粹崛起,面对内外交困,选票倒向极右翼也很自然。
另类选择党(AfD)崛起不是偶然,而是一群被长期忽视的东德民众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但讽刺的是德主流却对AfD忌惮如洪水猛兽,拒绝与其联合执政,这不就是西德精英对东德传统势力的又一次封杀?
而我必须说AfD可不只是个民粹党,它更像是一种历史记忆的回潮——原“普鲁士”的力量正在东德复苏。
普法战争打响德国统一的第一枪,就是从今天的东德起步的。
现在主张保守、重工业导向、民族自足的AfD在东德势力最强,这象征着一种对“西式自由”失望后的集体投射。
从根子上说是德国人开始怀疑,几十年前的那场“闪电统一”是不是走错了路,别忘了德国的另一个沉重历史教训,通胀。
德国曾在一战后爆发超级通胀,纸币变废纸。
这种骨子里的“通胀恐惧症”,让德国在政策端异常保守,就和我们中国对高房价、高杠杆的天然警醒一样,这是一种深刻的制度记忆。
但问题在于德国今天不是通胀太高,而是发展潜力被锁死。
能源无保障、制造业脱钩、人口结构老龄化、移民失控,要素端几乎全线低迷,这样的国家,还能扛多久?
更大的讽刺还来自移民政策,默克尔当年“好心”接收大批难民,是从道德出发,却忘了体制容量与社会承压底线。
结果移民无法融入,社会成本飙升,引发治安问题、文化冲突、财政不堪重负。
反观中国在这一点上展现了极高的智慧,我们不是照搬“西方人道主义”,而是走了另一条路。
帮助难民留在母国重建,通过援建、产能输出、驻地合作,把问题源头遏制在原地。
这才是发展的长远战略,而不是拉人进家门“共享苦难”。
我们该从德国看到什么?
第一,不等价的统一不是融合,而是剥夺,统一要有序推进,国家必须尊重各地区的经济基础与文化结构。
第二,任何政策无论再“高尚”,都要先看实际承载能力,一味追求正确性而忽视操作性,只会透支制度韧性。
第三,一个国家的战略必须以国家利益为前提,能源、产业得靠自己掌握,愿景再高远,底盘必须稳。
德国曾代表整个欧陆的工业骄傲,而今却疲态尽显,这一切追根究底都要回到那个被神话了的历史节点。
统一的代价就是如今沉重的现实,如果当年那堵墙倒得慢一点,哪怕只慢三五年,德国也许就能走出一条真正的共融之路,而不是如今这种西东对立的新病夫体制。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科普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