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工厂裁人、工地活儿变少,想返乡却怕没活干;回村后要么“低技能岗不愿干、高技能岗干不了”,要么创业遇坎血本无归——这是当下千万农民工的真实两难。农业农村部“两稳一防”专项会议早已明确信号:2025年重点破解“规模性返乡滞乡”,各地配套政策密集落地。这篇文章用
城市工厂裁人、工地活儿变少,想返乡却怕没活干;回村后要么“低技能岗不愿干、高技能岗干不了”,要么创业遇坎血本无归——这是当下千万农民工的真实两难。农业农村部“两稳一防”专项会议早已明确信号:2025年重点破解“规模性返乡滞乡”,各地配套政策密集落地。这篇文章用大白话拆解困境、讲清政策、给足实操,不管是正在返乡的农民工,还是想留乡发展的人,都能找到有用的增收路径。
一、为啥“返乡潮”变成了“滞乡愁”?
“在浙江电子厂干了10年,现在生产线全换机器人,我们这些老员工直接被裁”“回村三个多月,除了零散农活没别的活干,之前打工的积蓄快花光了”“想搞养殖没技术,想找固定工作没门路,县城岗位不是要学历就是要技能”——打开社交平台,满是农民工的无奈吐槽。这些抱怨背后,是多重现实压力的叠加,让“返乡”从“回家团圆”变成了“无所适从”。
1. 城市“挤出来”:低技能农民工没了立足之地
过去农民工跨省就业的主力是沿海外贸企业、制造业工厂和建筑工地,但现在这些岗位正在快速缩减。一方面,全球贸易增速下滑,东部沿海外贸企业订单缩水,2025年上半年珠三角就有超10万家小微企业面临经营压力,直接导致跨省就业的农民工人数较2019年下降10.1%。另一方面,“机器换人”加速推进,长沙一家电子厂智能生产线使用工量从2000人减至500人,黑龙江北大荒一台无人收割机日作业量抵200个劳动力,低技能农民工的就业空间被持续挤压。
更让人揪心的是,就算在城市找到活,收入也大不如前。调研中发现,一位48岁的农民工,以前在工地月入6000多元,现在只能打零工,月收入不足3000元,“做几天停几天”成为常态。而且欠薪问题突出,衡阳县2025年春节前后就处置欠薪案件300余起,为402人追回工资428万元,可见薪资保障机制有多脆弱。
2. 乡村“接不住”:岗位少、技能错配两难
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农民工却发现“乡村也难进”。首先是县域产业基础薄弱,就业机会严重不足。衡阳县2025年春节前后18.3万返乡农民工中,4万多人未能返岗,当地虽开展了60场就业服务活动,提供了3万多人次临时岗位,但多是短期零工,难以支撑长期稳定收入。
更突出的是“技能供需错配”的尴尬:县城快递分拣岗需要会操作智能终端的人,农民工不会;香菇合作社急需冷链物流和市场渠道人才,没人懂;智慧农业项目要会用传感器、自动灌溉系统的工人,传统农民没头绪。就像衡阳县一位农民工开办香菇合作社,因为缺乏冷链物流和销售渠道,积压的20吨香菇最终腐烂,直接经济损失超百万元,这种“想干事却没能力、没资源”的困境,让不少返乡者望而却步。
3. 创业“门槛高”:资金、技术、市场全是坎
有些农民工不想打工,想自己创业当老板,但现实很快给了“下马威”。创业首先缺资金,农民工积蓄有限,银行贷款又难,没有抵押担保根本贷不到钱;其次缺技术,不管是搞特色种植养殖,还是做农产品加工,都需要专业知识,盲目跟风很容易失败;最后缺市场,乡村信息闭塞,很多创业者不知道“卖给谁、怎么卖”,产品再好也只能积压在手里。
二、“滞乡”不只是失业,更是民生与治理的双重考验
如果“规模性返乡”演变为“长期滞乡”,带来的不只是农民工个人和家庭的困境,还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冲击民生底线和乡村稳定。
1. 脱贫成果受冲击:“规模性返贫”风险凸显
工资性收入是脱贫家庭最主要的现金来源,全国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连续4年超3000万人,这一数字一旦下滑,将直接动摇脱贫攻坚的根基。农民工长期滞乡无业,不仅自己收入断档,还会让整个家庭陷入困境。比如一些脱贫户,本来靠外出打工勉强维持生计,一旦失业返乡,老人看病、孩子上学的开支都没了着落,很容易重新返贫。
2. 乡村治理压力陡增:矛盾纠纷变多
大量青壮年滞留乡村,无事可做容易滋生问题。衡阳县一个农业乡镇2022年土地纠纷调解案件同比上升43%,部分农民工因失业染上酗酒、赌博的恶习,邻里之间还会因为有限的就业机会产生竞争矛盾。虽然当地投入100万元开展留守儿童护航、困难慰问等活动,但这些只能缓解表面问题,解决不了“无业可就”的根本焦虑,长期下来会给基层治理带来不小压力。
3. 乡村振兴“缺人手”:发展动力不足
乡村振兴需要青壮年劳动力当“主力军”,但“滞乡”的农民工大多处于“想干事没门路、有体力没技能”的状态,从“建设者”变成了“旁观者”。智慧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本来能带动乡村发展,但因为缺专业人才运营,要么发展缓慢,要么半途而废。这种“空心化”与“滞乡潮”并存的悖论,会直接拖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
三、政策+实操,让农民工“回得来、留得下、能增收”
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不是“阻止农民工返乡”,而是要搭建“回得来、留得下、能增收”的支撑体系。农业农村部提出的“乡村工匠培育”“就业帮扶车间升级”“公益性岗位开发”三大举措,加上各地的配套政策,已经给出了明确方向,关键是让政策落地生根,让农民工真正受益。
1. 技能培训“按需定制”:政府买单,学完就能上岗
过去的技能培训常被吐槽“不实用”,现在政策已经升级为“订单式培训”——企业需要什么技能,政府就组织什么培训,确保学完就能就业。湖南、四川、云南等省份都推出了“农民工点单、政府派单、机构接单、企业订单”的四单联动机制,农民工想要学什么,直接通过村委会登记或线上填报,政府找专业机构授课,企业提前锁定人才。
培训项目也越来越贴合市场需求,涵盖无人机驾驶、智慧农业操作、电商直播、电工、家政服务等80多个门类,而且全程免费,还不耽误照顾家庭。各地会整合乡镇文化站、村党群服务中心等场地,采取“晚间授课+周末集训”的弹性模式,农民工不用脱产、不离乡就能学技术,培训结束通过考核还能免费领取职业资格证书。
云南楚雄通过培育咖啡烘焙工匠,带动2000余名返乡者就业;四川达州的“民工夜校”让48岁的刘强学会了电工技能,持证入职本地电力企业后,月收入从3000元涨到5500多元,这些案例都证明,技能就是农民工增收的“硬底气”。
2. 岗位供给“三层兜底”:家门口有活干,收入稳得住
针对农民工“找活难”,各地正在构建“公益性岗位+就业帮扶车间+零工市场”的三级岗位供给体系,确保“人人有活干、月月有收入”。
公益性岗位兜底保障:优先开发农村公路养护、村庄保洁、水利管护、乡村警务辅助等岗位,重点安置脱贫户、低保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体。这些岗位虽然工资不算高,但稳定且离家近,月收入普遍在2000-3500元,还会缴纳社保。申请流程很简单,只需向村委会提交身份证、户口本和就业困难证明,乡镇政府审核后公示录用,最长可上岗3年。
就业帮扶车间就近就业:在乡镇、村社建设就业帮扶车间,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服装鞋帽等产品,让农民工“家门口上班、照顾家两不误”。武汉某帮扶车间引入电商直播后,传统手工艺品销量翻番,带动200多名返乡妇女就业,人均月收入达4000元;衡阳县通过“春暖农民工”活动,组织专车、专列运送农民工返岗复工,既解决了就业,又打响了地方劳务品牌。
零工市场灵活就业:针对想做零工的农民工,各地正在打造“城区零工市场+乡镇零工驿站+社区零工角”的服务体系。农民工只需在零工驿站登记自己的技能和求职需求,工作人员就会精准匹配岗位,还能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保障工资不被拖欠。达州市已建成56个零工服务平台,帮助1.3万余名农民工实现灵活就业,其中1783名困难群体稳定增收。
3. 创业扶持“全程护航”:资金、场地、资源全配套
对于想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政策从“钱、地、路”三个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让“创业梦”不再遥远。
资金支持:低息贷款+创业补贴:全国范围内都有“创业担保贷款”,返乡农民工创业可申请最高20万元的贷款,期限最长3年,年利率低至2.75%,部分地区还能享受财政贴息,相当于“无息借钱创业”。如果创业带动3人以上就业,还能领取1-3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申请时只需向当地人社部门提交营业执照、身份证、就业带动证明,审核通过后15个工作日内就能放款。
场地支持:免费或低价使用:各地的乡村产业园区、闲置校舍、废弃厂房等,都已改造为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农民工创业可免费使用3年场地,还能享受水电费减免。山东寿光的智慧农业孵化园,让返乡创业青年免费入驻,共享大棚设施、冷链物流和销售渠道,大大降低了创业成本。
资源对接:政府帮你找销路:针对创业者“不懂经营、没销路”的痛点,农业农村部搭建了“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各地也定期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电商直播节。政府还会组织创业导师一对一指导,从项目选择、产品包装到市场推广全程帮扶。四川农民工王芳返乡后做家政服务,在政府搭建的平台接单,不仅月挣4000多元,还被评为“星级服务员”,订单越接越多。
4. 权益保障“再加码”:让农民工干活放心、收入安心
要让农民工“留得下”,还要让他们“权益有保障”。各地正在加强欠薪治理,建立工资支付预警机制,要求企业按月足额支付工资,对欠薪企业严厉处罚。农民工遇到欠薪问题,可直接拨打12333人社服务热线投诉,或通过“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线上举报,一般7个工作日内会得到回应。
同时,社保政策也在向农民工倾斜,灵活就业人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缴费标准可根据收入情况自主选择,避免“老无所养、病无所医”的担忧。部分地区还推出了“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降低农民工就业风险。
四、返乡不是终点,而是增收新起点
“返乡滞乡”的警报,本质上是乡村振兴的“机遇哨”。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发力,乡村不再是“退路”,而是能承载梦想的“新战场”。农民工“回不来”的难题,正在被“点对点”返岗、返乡服务破解;“留不下”的焦虑,正在被技能培训、岗位供给化解;“能增收”的期待,正在被创业扶持、权益保障实现。
对于农民工来说,抓住政策红利是关键:返乡后第一时间联系村委会或乡镇就业服务中心,了解本地的培训项目、岗位信息和创业扶持政策;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就业或创业,就业优先选官方推荐的岗位,创业先从小项目起步,稳扎稳打;持续学习技能,从“体力型”转向“技能型”,才能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乡村振兴需要农民工,农民工也能在乡村振兴中实现价值。当技能培训更实用、岗位供给更充足、创业扶持更给力、权益保障更到位,“返乡”就会从“无奈选择”变成“主动奔赴”,“滞乡”也会从“民生难题”变成“发展机遇”。
如果你身边有返乡就业或创业的农民工,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他们的故事,一起为乡村留住人才、促进增收出谋划策!也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更多需要的人,让每一位返乡农民工都能在故土上实现“稳稳的幸福”。
来源:非凡花猫qoP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