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岛晚上出来转悠的,至少有一半是搞自媒体的,昨晚蹲夜市吃炒粉,邻桌俩年轻人举着手机拍炸串,边拍边喊“这文案能冲爆款”,我夹着粉条的手突然顿住:二十年前我攥着钢笔写篇社会新闻,报社给的稿费够买半扇猪肉,现在这群孩子熬半宿剪视频,连炸串钱都赚不回来。
青岛晚上出来转悠的,至少有一半是搞自媒体的,昨晚蹲夜市吃炒粉,邻桌俩年轻人举着手机拍炸串,边拍边喊“这文案能冲爆款”,我夹着粉条的手突然顿住:二十年前我攥着钢笔写篇社会新闻,报社给的稿费够买半扇猪肉,现在这群孩子熬半宿剪视频,连炸串钱都赚不回来。
这世道变得比变脸还快。当年跑新闻,揣个胶片机就能闯会场,编个“某小区挖出老物件”的故事,电台播一遍,编辑部电话能响一整天,不是没人质疑真假,但报纸印出来、广播播出去,就是“权威消息”,稿费揣兜里比啥都踏实。那时候记者往酒桌上一坐,老板递烟都得躬着腰:“老师,咱的事儿多费心写写。”
现在呢?打开手机,大爷拍个早市菜价有几万赞,小伙吐槽地铁拥挤能上热搜,但翻遍评论区,没一个人提“这能赚多少钱”。前阵子我试着发了条“老辈人过日子的规矩”,写了仨小时,配了当年拍的老照片,结果收益栏里躺着0.19元——够买包最便宜的纸巾。
前几天跟老同事喝茶,他拍着桌子叹气:“当年咱写篇批评稿,商家提着东西来道歉;现在网友吐槽某店铺宰客,店主直接开直播怼‘有本事举证’。”可不是么?当年的“信息特权”早碎成了渣:以前新闻只能从报纸广播里看,现在菜市场大妈刚见城管来,短视频里已经刷到“现场直拍”了,谁还愿意为“独家消息”买单?
更扎心的是前几天刷到个小伙子的视频:“我拍日常vlog涨了8万粉,接广告赚了一千五,买设备花了三千。”这不就是现在的常态?人人都能当“记录者”,但想靠这个吃饭,比当年考报社难十倍——当年写稿是“拿着资源换钱”,现在发帖是“砸钱换流量”,最后能不能回本全看运气。
炒粉凉透的时候,邻桌的年轻人收了手机,对着炸串摊老板喊:“叔,我这视频给你引流了,能送根炸串不?”老板笑着递过去:“行,下次多拍拍咱的串。”我突然明白:当年的“挣稿费”是“信息垄断的红利”,现在的“免费发帖”是“人人都有话筒的热闹”,只是这热闹里,再也没有“一支笔赚半月工资”的好日子了。
来源:观察梦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