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上七点半,邦德堡的邮差刚拐进乔治街,一位老太太就从信箱里抽出一张印着黑色“卐”字的A4纸,标题粗红大字——“白色澳大利亚”,那一刻她手抖得连咖啡都洒了,因为她孙子就是原住民,这纸像直接扇在她脸上。
早上七点半,邦德堡的邮差刚拐进乔治街,一位老太太就从信箱里抽出一张印着黑色“卐”字的A4纸,标题粗红大字——“白色澳大利亚”,那一刻她手抖得连咖啡都洒了,因为她孙子就是原住民,这纸像直接扇在她脸上。
传单没拐弯抹角,第一句就写“澳大利亚是白人劳动者的天堂”,配图把ANZAC老兵的钢盔和冲锋队面罩拼在一起,好像那些死在加里波利的年轻人,都是为了给2024年的种族歧视背书。老太太把纸揉成一团,又忍不住展开,她想知道这些人到底想干嘛。
其实答案很简单:NSN(国家社会主义网络)想借 mailbox 投弹,把“白人至上”塞进每家每户。他们挑邦德堡,大概算过账——这里移民比例低于布里斯班,退休金领取者扎堆,邻里熟,口耳快,只要吓住十个老人,就能再拉三个年轻人入群。传单最后一行留的不是网址,而是加密聊天群的二维码,扫码进去先让你读《我的奋斗》摘要,再发你一张“保卫社区”值班表,把仇恨包装成“邻里守望”,套路比十年前成熟多了。
警方动作不算慢,昆士兰刑事侦查科已经按《反歧视法》第124A条“严重种族诽谤”立案。办案警员私下透露,他们最怕的不是抓不到人,而是抓到以后发现打印机藏在某个17岁高中生卧室——家长还蒙在鼓里,以为孩子只是“沉迷历史”。去年悉尼议会大厦门前集会,已经有人认出参与者里夹着穿制服的公务员,舆论炸锅后,匿名信和死亡威胁像潮水涌向议员邮箱,安保级别瞬间提到橙色。邦德堡这次,如果再把“公家人”卷进去,政府的脸真没处搁。
反诽谤委员会的主席阿布拉莫维奇说得直白:纸上的字不是墨水,是火柴。确实,当地犹太教堂上周就多出两辆巡逻车;清真寺门口,阿訇把周五主麻礼拜改到室内,怕 congregants 被拍下来当“靶子”。最难受的是亚裔超市老板,进货时被人问“你什么时候回自己国家”,他掏出澳洲护照,对方耸肩:“纸而已,颜色对才行。”
有人把希望押在“言论自由”与“仇恨言论”那条模糊边界上,可律师解释得残酷:澳洲宪法里没写“言论自由”,只有“政治交流隐含权”,判例里要看是否“合理限制”。换句话说,得等传单真正点燃暴力,法律才能挥拳,那时候可能已有人流血。老太太听完直摇头:“等房子烧起来再报警,火警来的是救房子,还是收尸?”
更深的问题是,为什么极右标语在2024年还能找到市场?ABC News 的跟拍里,一位被采访的本地青年说:“房租涨得比我工资快,谁告诉我原因,我就信谁。”NSN 把房价、就业、医疗全赖在移民头上,给他一个简单的敌人,再给他一个“白人兄弟”的拥抱,情绪就有了着陆点。学者管这叫“焦虑套利”——把经济阵痛兑换成种族怒火,成本只是一张传单。
总理阿尔巴内塞在镜头前重复那句“在澳大利亚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地”,可镜头外,邦德堡的租房广告依旧写着“只接受安静的白人房客”,算法把同样房源推给同样肤色的人,平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法律可以禁一张纸,却难禁房东心里的那张纸。
能做的也许只有三件小事:第一,收到传单别直接扔,拍照固定证据,交给警方或反诽谤委员会,让每一张纸都有编号,方便后续并案;第二,社区中心自发组织“信箱巡逻”,早上散步顺手帮邻居清一次垃圾广告,把极右的“曝光率”压下去;第三,也是最难的,见到熟人转发种族段子,别滑走,当场问一句“你真想住在一个只有白人的国家?那谁来给你开公交、做手术、收垃圾?”尴尬十秒,比沉默十年有用。
老太太最后把那张传单翻过来,空白面写上“欢迎所有颜色”,贴回信箱口。她说:“我斗不过整个组织,但至少让邮差知道,这户人家不吃这一套。”阳光照下来,纸上的黑字被她的字迹盖掉一半,像极小的反击,却也是极具体的开始。
来源:大气清风DnFRIk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