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冷战初期的欧洲,东西德之间的对峙如同拉满的弓弦。东德在苏联支持下装甲力量连年升级,T62、T64、T72接连登场,气势如虹。西德靠着豹1硬撑,火力不够,防护也不够,正面硬拼只是送人头。
很多人可能没想到,曾经号称“西方陆战之王”的豹2坦克,如今在中文互联网上几乎成了禁忌词,
曾经风光无限,如今却因为接连不断的战场残骸照被推到风口浪尖,让一代神车的神话轰然坠落。
这款曾经站在冷战巅峰的主战坦克,到底经历了什么,它是被现实打脸,还是被时代抛弃,不妨从头说起。
冷战初期的欧洲,东西德之间的对峙如同拉满的弓弦。东德在苏联支持下装甲力量连年升级,T62、T64、T72接连登场,气势如虹。西德靠着豹1硬撑,火力不够,防护也不够,正面硬拼只是送人头。
就在西德焦头烂额的时候,美国伸出了援手。两国一拍即合,准备启动一个代表未来坦克科技的大计划,也就是MBT70联合研发。那辆样车纸面战力强得离谱,火控先进,悬挂豪华,甚至被称为早于时代二十年的钢铁怪兽。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美德两国从火炮口径到发动机规格,从计量单位到成本控制,吵得像永无止境的家庭会议,整个项目越做越贵,越做越慢。最后项目彻底烂尾。
美国甩甩袖子,去做自己的艾布拉姆斯。西德也悄悄摸底,启动了“野猪计划”,把莱茵金属、保时捷拉进来,准备自己拼一次国运。
吸取MBT70的惨痛教训后,西德这一次采取了更务实的路线,快速动用已有的技术储备。短短三年,样车陆续亮相,连主炮都被换成120毫米滑膛炮,彻底压住了东德新一代坦克的火力优势。
1979年,豹2正式列装。那时的它,被外界形容为“活在未来的钢铁猛兽”。整车近十米长,战斗全重五十三吨,搭载一台一千五百马力的柴油发动机,公路时速能跑到七十二公里。莱茵金属的120滑膛炮更是广为称赞,连美军后来也把这门炮装在艾布拉姆斯上。
火控系统数字化程度极高,在两千米距离的行进间也能精确命中目标。在那个时代,豹2确实站在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巅峰,
到九十年代初,豹2成为欧洲陆军的标配,各国争着购买或改进,风头一时无两。
苏联解体后,欧洲的安全焦虑大幅下降,坦克的重要性被迅速削弱。各国纷纷削减预算,停止大批量采购。
豹2的后续型号比如A5、A6,多是基于旧车体升级,新车体从九十年代后就没有再生产过。
研发一度停摆,连计划中的一百四十毫米新炮也因经费不足被搁置。德国军工企业为了维持生产线,不得不靠翻新二手车赚钱,甚至出现过连年无订单的尴尬状态。
豹2从冷战王者变成了“老平台拉新皮”,地位迅速下滑。
真正让豹2跌下神坛的,是来自中东和乌克兰的炮火。
二零一六年,土耳其出动豹2进入叙利亚作战,结果多辆豹2被反坦克导弹一击即穿,出现损失。土耳其军方后来承认,他们原本以为豹2会表现得更稳。
俄乌冲突的战况更让人唏嘘。乌克兰拿到豹2A6那段时间,西方媒体几乎集体欢呼,认为战场规则会被“改写”。
投入实战之后,场面一点也不理想。无人机、反坦克武器、密集雷区让豹2几次突进受挫,部分残骸被拍下后在网上广泛传播。
俄军甚至把缴获的豹2拖回去拆解,写出了五十五页评估报告,总结出多项弱点,包括顶部装甲薄弱,高温环境下发动机输出下降,电子设备对水和泥的耐受度有限,维护成本极高等。
最刺眼的是一项冷冰冰的对比,一辆豹2A6的花费能买六辆T90M。也就是说,现代高烈度战场要求坦克“不光要强,还要够用”,豹2在这一点上明显吃亏。
今年夏天,乌军在扎波罗热方向的一次行动,引发了军迷圈持续热议。乌军先让步兵尝试排雷未果,随后派出豹2A6领头突击,希望硬冲出一条路。
结果仅仅几分钟,一架俄军无人机从空中俯冲落到豹2发动机顶部,爆炸之后整车停在原地冒烟,后方车辆不得不紧急撤离。
整个突击不到一小时告终。外界评论指出,这次战损不是豹2“弱”,是现代战场的武器组合已经发生巨大变化。重装甲在无人机的密集巡视之下,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欧洲军工行业长期依赖高端路线,擅长造精品,不擅长打持久战。产能恢复慢,零件外包多,库存有限,升级周期长。这种体系在和平时期没有问题,一旦进入高消耗的战争节奏,各种短板同时暴露。
豹2曾经辉煌,也确实优秀,不过时代已经换了,它不会马上退出历史舞台,却很难再回到当年那个高光时刻。
来源:靳律法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