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备战公考的宝子们,是不是还在为申论没素材、面试没话说发愁?整天死磕教材、刷题刷到头晕,结果一到考场就大脑空白,写作文干巴巴凑字数,答面试题翻来覆去就那几句套话?
备战公考的宝子们,是不是还在为申论没素材、面试没话说发愁?整天死磕教材、刷题刷到头晕,结果一到考场就大脑空白,写作文干巴巴凑字数,答面试题翻来覆去就那几句套话?
其实公考考察的核心,从来不是死记硬背的能力,而是对国家政策、社会热点、文化传承的理解和思考。与其抱着厚重的资料啃到深夜,不如利用碎片时间看几部高分纪录片——既能放松身心,又能潜移默化积累干货,不管是申论大作文的案例论证,还是面试的观点输出,都能让你言之有物、亮点十足!
今天就给大家整理了6部考公人必看的宝藏纪录片,豆瓣评分最低8.5,涵盖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文化自信、祖国统一、国际合作等多个核心考点,每一部都堪称“移动的公考知识库”,看完直接把别人挤破头想找的素材装进脑子里!
1. 《村庄里的中国》(2025版,豆瓣8.9):乡村振兴+文化自信的权威范本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的重磅力作,这部20集纪录片真的把“乡村振兴”和“文化自信”讲透了!摄制组跑遍全国27个省份,没有空洞的政策解读,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案例,看一集比背十页笔记还管用。
你能看到福建土楼不再是单纯的旅游景点,而是通过活态保护让古老建筑里住满烟火气,老人在天井里喝茶聊天,年轻人用短视频分享土楼文化;陕西的老旧窑洞被设计师改造得既保留传统风貌,又有独立卫浴、智能家居,成为年轻人返乡创业的“理想家园”。片中既有百岁非遗传承人握着老手艺不放,把刺绣、木雕的技艺一代代传下去的坚守,也有“Z世代”放弃大城市工作,带着直播设备、农业技术回到乡村,把土特产卖向全国的创新实践。
对于公考来说,这简直是申论写作的“素材富矿”。不管是论证“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还是阐述“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这些鲜活的案例都能让你的文章摆脱千篇一律的模板化表达,充满感染力。面试时被问到“如何推动乡村振兴”,你能结合纪录片里的具体案例,从文化保护、人才回流、产业创新等角度展开,比泛泛而谈“要重视三农问题”强太多!
2. 《绿水青山中国答卷》(2025版,豆瓣9.2):生态文明考点的“满分素材库”
申论里“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是高频考点,面试也常考“如何践行两山理念”,但很多人只会说“保护环境很重要”,根本没有具体案例支撑。这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出品的纪录片,用20集的篇幅,给出了最生动的答案。
纪录片以“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为背景,聚焦了20个典型地区的生态蜕变。比如福建厦门的筼筜湖,谁能想到现在水清岸绿、白鹭齐飞的“城市会客厅”,曾经是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臭水湖”?通过截污治污、生态修复,这里从人人避之不及的污染地,变成了市民休闲、游客打卡的宝地。还有新疆和田的沙漠锁边工程,科研人员和当地群众一起,用耐旱植物、滴灌技术筑起绿色屏障,让沙漠一点点后退,曾经的不毛之地长出了牧草、果树,既保护了生态,又带动了牧民增收。
这些案例既有宏观的治理思路,又有微观的基层故事,不管是申论大作文的分论点论证,还是面试中的政策阐述,都能直接用。比如写“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就可以用筼筜湖的案例,说明生态保护不是经济发展的包袱,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底气;被问到“如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新疆和田的科技治沙案例就能体现“科技赋能生态保护”的思路,让你的回答更有深度和说服力。
3. 《田野之上》(2025版,豆瓣8.7):乡村振兴的“年轻化实践手册”
如果说《村庄里的中国》是全面系统的“宏观叙事”,那这部6集纪录片就是聚焦青年力量的“微观特写”,特别适合用来论证“青年担当”“创新驱动乡村发展”等考点。
摄制组自驾十万八千里,深入近百个村庄,捕捉到了很多大学生“新农人”的创业故事。有几个镜头让我印象特别深:一群95后大学生组成团队,扎根农村搞直播电商,他们教农民用手机拍短视频,把滞销的苹果、橙子通过直播卖到全国各地,还设计了专属包装、打造了农产品品牌;还有学农业技术的毕业生,带着无人机、智能灌溉设备回到家乡,把传统种植园改成“智慧农场”,不仅提高了产量,还减少了人力成本,带动周边农户一起致富。
这些故事充满青春活力,也紧扣“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支撑”的政策导向。公考中遇到“青年如何在基层实现人生价值”“数字经济如何赋能乡村振兴”等题目,这些案例能让你的回答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比如面试时说“青年要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就可以结合纪录片里的“新农人”案例,说明年轻人的知识、技能能为乡村带来新变化,而不是空喊口号。
4. 《国土重光——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2025版,豆瓣8.5):祖国统一考点的“历史教科书”
台湾问题是公考中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重要考点,不管是申论还是面试,都可能涉及相关内容。这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6集文献纪录片,用珍贵史料和权威解读,把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事实讲得明明白白,是备考必备的“历史素材库”。
纪录片首次系统梳理了台湾光复的历史脉络,里面有很多难得一见的史料:《开罗宣言》的草稿原件,明确写着“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日本殖民时期的档案,记录了台湾人民反抗殖民统治、坚守中华文化的斗争历程;还有台湾光复时的珍贵影像,展现了当时台湾同胞热烈欢迎祖国接收、回归祖国怀抱的感人场景。
同时,纪录片也深刻揭露了“台独”分裂势力的历史谬误,用史实证明“台独”分裂行径违背历史潮流、违背全体中华儿女的意志。对于公考来说,这部纪录片能帮助你准确理解“一个中国原则”“祖国统一是必然趋势”等核心观点,不管是申论中论述“维护国家领土完整”,还是面试中回应“台湾问题的看法”,都能基于史实给出有力论证,体现你的政治素养和历史观。
5. 《风从东方来》(2023版,豆瓣8.8):“一带一路”考点的“全球实践图鉴”
“一带一路”是公考中的高频热点,考察的重点是中国倡议的全球意义、国际合作的成果等。这部5集纪录片没有枯燥的政策解读,而是通过一个个标志性项目,展现了“一带一路”如何成为“造福世界的幸福路”。
你能看到雅万高铁通车后,印尼民众的出行时间大幅缩短,从雅加达到万隆原本需要3小时,现在只要40分钟,极大地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老铁路的跨境货运,让中国的机械设备、电子产品顺利运往东南亚,也让老挝的橡胶、水果走进中国市场,实现了互利共赢。还有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曾经濒临破产,在中国企业的投资运营下,变成了地中海地区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带动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复苏;马来西亚的“榴莲云平台”,通过中国的数字技术,让当地的榴莲精准对接全球市场,让果农的收入翻了几番。
这些案例生动诠释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管是申论中论述“中国的大国担当”,还是面试中被问到“如何看待一带一路的国际影响”,都能用来丰富回答内容。比如论证“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可以用比雷埃夫斯港的案例,说明中国的发展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带动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体现大国胸怀。
6. 《直说中国・全球发展倡议“朋友圈”》(2024-2025版,豆瓣8.6):全球发展倡议的“东盟实践样本”
如果说《风从东方来》聚焦“一带一路”的全局实践,这部系列纪录片则把镜头对准了全球发展倡议在东盟国家的落地生根,是“国际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考点的补充素材。
纪录片通过多季内容,记录了很多接地气的合作案例:马来西亚的“榴莲云平台”,不仅解决了榴莲销路问题,还通过中国的农业技术指导,提高了榴莲的品质和产量,让当地果农的生活越来越好;印尼的海洋生态牧场,中国企业带来了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环保理念,既保护了海洋生态,又让当地渔民实现了规模化养殖、稳定增收。这些案例虽然具体,但背后体现的是全球发展倡议“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以及中国与东盟国家“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在公考中,遇到“如何推动全球发展倡议落地”“中国与周边国家如何实现互利共赢”等题目,这些案例能让你的回答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避免空泛的理论阐述。比如面试时说“中国始终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就可以用印尼海洋生态牧场的案例,说明中国的技术和经验能帮助其他国家解决发展难题,体现合作共赢的理念。
考公人看纪录片的“高效用法”
很多人看纪录片只是图个热闹,看完就忘,其实只要掌握正确方法,就能让纪录片的价值最大化:
1. 带着考点看:看之前先明确纪录片对应的考点(比如乡村振兴、生态文明),重点关注案例的背景、做法、成果,随手记下关键信息;
2. 分类整理素材:把每个纪录片的案例按“考点+案例+观点”的形式整理,比如“乡村振兴-大学生新农人直播助农-青年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方便后续查阅;
3. 尝试学以致用:看完后找一道相关的申论题或面试题,试着用纪录片里的案例作答,锻炼把素材转化为答案的能力。
最后想问问正在备考的你:你之前备考时有没有用过纪录片积累素材?或者你还看过哪些主题的公考相关纪录片?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咱们一起交流进步,早日上岸!
来源:三冬四夏一点号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