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王勇:在“家门口”讲好中国故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9 14:37 1

摘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代诗人王勃的这句诗,道出文化交流的深远意义。曾几何时,我们总将文化传播的目光投向远方,甚或是“倒贴钱”“走出去”。而今,随着中国免签政策的进一步放开、社交媒体的星火燎原,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在“家门口”、在互联网上的现象级文化交流:C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代诗人王勃的这句诗,道出文化交流的深远意义。曾几何时,我们总将文化传播的目光投向远方,甚或是“倒贴钱”“走出去”。而今,随着中国免签政策的进一步放开、社交媒体的星火燎原,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在“家门口”、在互联网上的现象级文化交流:China Travel成为社交媒体的热词和流量密码;《黑神话:悟空》全球爆火,获得口碑、收入、流量三赢;大量外国网友涌入“小红书”,和中国网友“双向奔赴”;《哪吒之魔童闹海》成功“出海”,将本土故事推向全球视野;美国知名博主“甲亢哥”一镜到底的中国行直播,引爆国际互联网……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入境游客13190万人次,增长60.8%。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正踏上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京剧的传播方式也迎来深刻变革——我们不必远渡重洋,在“家门口”同样可以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文化邂逅鲜活动人,

挑战中蕴含新机遇

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文化邂逅。作为戏曲演出代表剧场的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每年演出约400场,其中戏曲演出占比约95%,接待观众约30万人次,打造了“迎新春·贺新年”“春之声”“秋之韵”“这里有戏”和优秀京剧保留剧目展演、国家京剧院武戏展演等京剧演出品牌。去年6月以来,国家京剧院在梅兰芳大剧院、人民剧场开展了为期9个月、面向外国观众的调研。两个剧场共接待来自俄罗斯、秘鲁、德国、意大利、泰国、卢森堡、希腊、韩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和地区的外国观众,其中有政务团组、留学生、在华工作的商务人士、探亲旅行的游客等。在受访者中,33.3%的观众对京剧夸张富有色彩的脸谱感兴趣,30.4%的观众对武打场面感兴趣,17.5%的观众对华丽的服饰感兴趣,5.8%的观众对独特的唱腔感兴趣,13%的观众对音乐、道具等其他方面感兴趣。来自俄罗斯、学习中文多年的留学生马腾玥(Varvara Iureva)喜爱中华文化,此前看过京剧,再次走进剧院后表示:“京剧的服饰非常美丽,唱腔和动作与西方歌剧不同,很吸引人,非常独特。”京剧也同样吸引初次接触它的外国观众。一位来自意大利的观众看过《杨门女将》后表示:“我被剧中华丽的服装和精心编排的武打动作深深吸引,尤其是与朝臣争论是否派遣女将出征的段落,很有意义。”这种跨越时空与文化的共鸣,体现了传统文化最动人的生命力。

面对这些信息和细节,必须正视挑战、做好应对,以打开新的机遇和场景。我们发现,虽然京剧艺术吸引了很多外国观众,他们在欣赏京剧时依然存在困难。比如,文言或半文言的念白唱词、历史背景,以及文化差异,给外国观众理解京剧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其次是存在观剧习惯的差异。国外的剧场演出歌剧时,通常有15分钟的中场休息,但国内的京剧演出很少设置中场休息;国外很多剧场的字幕屏在舞台上方,而国内剧场通常在两侧;还有一些外国观众认为,京剧演出中音响音量过大。此外,购票渠道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畅通。参与调研的外国观众中,15.5%通过微信或其他票务平台购票,67.9%现场购票,16.6%由亲友赠票。但是,多数微信、官网、购票平台往往只有中文页面,而国外常用票务平台难见国内京剧购票信息。如能针对性地解决好这些问题,必能更好地让外国观众欣赏到京剧之美,更好地用京剧在“家门口”讲好中国故事。

于细节处见文化温度,

开放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京剧艺术集文学、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于一身,举手投足间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与哲思。京剧艺术历经“徽汉合流”“花雅竞盛”,形成多元融合、包容并蓄的艺术特质。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相得益彰;艺术的内容表达与形式表现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这些底蕴和特征,决定了要在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更好地展示京剧和传统文化魅力,就要打开思路,充分挖掘、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开展更加便利的、更加贴近的、更具全场景体验色彩的丰富推广与传播方式,让“家门口”也热闹起来。

针对外国观众欣赏京剧的难点和堵点,我们做了一系列积极探索,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比如,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系列演出期间,为12场演出增设中英文双语字幕,翻译节目册剧情简介,获得现场外国观众好评。为打造更友好的观演环境,梅兰芳大剧院实现了全部双语标识,配备翻译机,克服沟通障碍;为方便外国观众现场购票,特配置了外卡POS机,优化购票渠道;在近期的升级改造中还将增设舞台上方的字幕屏。此外,还定期开展沉浸式京剧体验、导赏等活动,设计双语讲解,针对脸谱、服饰、乐器及其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进行全面解读,进一步吸引外国观众参与。

以京剧语汇讲述世界故事、传递中国精神,同样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益探索。近年来,国家京剧院与海外艺术机构联合创排了实验京剧《浮士德》《杜兰朵公主》《尼伯龙根的指环》等作品,完成海内外近百场巡演;剧院演员也在这方面进行实践,根据世界名著改编创作的实验京剧《老人与海》《杨之逑》等,在全国小剧场京剧“群英会”中吸引了大量中外观众。接下来,剧院还计划将《叶甫盖尼·奥涅金》《飘》《汤姆叔叔的小屋》等世界名著改编为京剧。京剧的表演形式是其艺术特色的重要组成,用极具中国特色的京剧形式演绎外国的经典故事,将会使外国观众倍感亲切,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京剧的美学原则和其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传播并不囿于一方舞台。目前,国家京剧院与北京语言大学已达成合作共建协议,计划开设京剧选修课程,将京剧艺术引入留学生课堂,在外国青年人心中播撒京剧艺术的种子。此外,国家京剧院在YouTube、Meta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开设账号,发布中英文京剧科普短视频、开展双语直播,让京剧以更轻盈的姿态走进年轻外国网友的视野。

近一个世纪之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将京剧艺术带向世界。今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走进了中国的剧场。“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笔下的元宵盛景,恰似今日中华文化在世界绽放的璀璨光华。更开放,更自信,我们就更不必纠结于“走出去”或是“请进来”,而应更加真诚地敞开怀抱,向世界展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作者系中国剧协副主席、国家京剧院院长

来源:中国美术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