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轮战,211高地争夺战9:67军为什么执意发动死亡冲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4 02:23 1

摘要:400多名战士前赴后继,对211高地这个小山包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冲锋,最终却伤亡惨重。哪怕40年过去了,这场战斗仍然是我军战史上充满争议和教训的焦点,仍然有无数的人为之痛心疾首。

400多名战士前赴后继,对211高地这个小山包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冲锋,最终却伤亡惨重。哪怕40年过去了,这场战斗仍然是我军战史上充满争议和教训的焦点,仍然有无数的人为之痛心疾首。

到底是什么样的决策,导致了如此惨重的代价?这场“得不偿失”的战斗背后,又有哪些致命的失误?

1985年6月9号,越军的炮弹击中了位于255高地的595团9连指挥所。

包括连长杨勇健在内6名战士当场牺牲,10多名战士负伤。

从5月31号战斗打响以来,为了夺回211高地丢失的2个哨位,595团3营7连、9连已经付出了近百人的伤亡代价。在这种情况下,67军仍然命令继续攻击。那么这几天,上级在忙什么呢?

67军的指挥部里很忙。忙着在接受上级的指示,忙着在按上级的要求“组织成排成连的冲锋”,夺回211高地的1、2号哨位。

时任67军作训处长冯育军的《我的战地日记》中记到:6月8号,军区前指胡副司令以及作、炮、情报部门有关人员来军,了解情况,并做出指示……

6月9号,先是总参作战部李部长、接着是徐副总长打电话给军长刘志坚,讲得很细,对突击队的编成、对敌炮火的压制都讲到了。

6月10号,总部首长的电话一个接一个,这么小的两个哨位引起如此的反应,确实使我们感到压力太大。

从冯育军的日记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上级一直在催,一直在督战。

但这里有一个特别关键,却容易被忽略细节:6月10号下午4点47分,67军决定在当晚9点05分对211高地发起第二次攻击,不过晚上6点35,前指杨总长指示,原话是:听说你们打211高地,打是一定要打,但一定要把情况搞清楚,准备好。要打就要坚决打下来,不要怕伤亡,如果准备不好,晚两天也没关系。

注意最后这两句:如果准备不好,晚两天也没关系。而且前指没有表态如何执行。

这其实是给了67军充分准备、灵活调整的空间。

但军长张志坚并没有选择推迟,仍然决定按时发起攻击。

冯育军处长对此表示了担心,他记到:突击队尚需从147、165高地向255高地运动。敌炮火封锁严密,只是担心重演昨日晚情况。

现实,远比冯育军处长担心的更加残酷。

我们来看看67军当时的部署:

兵力上:以595团1营为主攻营,1连为第一梯队,3连为第二梯队,师预备队597团3连为第三梯队。

因为对地形不熟,让6月4号从211高地下来的9连连长刘海洋协助作战。原来的9连连长杨勇健6月9号牺牲了,刘海洋是刚从7连1排排长提拔为9连连长的。

另外,命令坚守在211高地3号哨位的,同样刚从 7 连副连长提拔为副营长的陈光辉,在战斗发起后,组成战斗小组协同反击。

指挥层面:靠前指挥

67军副军长佟宝存下到199师,军参谋长粟戎生下到595团。

同时命令199师政委张纪根、副师长李凤龙 带领作战参谋协同指挥作战。

团基指设在208高地,由副师长李风龙和595团团长王兴辉坐镇,团前指前移到147高地,由团参谋长薛朝应和副团长黄金生坐镇,团副参谋长朱献宽前移到255高地指挥。

值得注意的是,67军是6月8号作出上述指挥部署的,可对199师的1号首长郑广臣却没有明确的作战指示。可想而知,郑广臣当时的处境颇为尴尬。为什么会这样,咱们不得而知。

其他的细节就不谈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军指的作战命令已经定下来了,就要坚决执行。

可问题是,部队根本没准备好。和预想的差距很大。

粟戎生谈1985年67军211高地作战中提到:6月8号晚上他来到595团,发现全团可用于反击的预备队,仅有不满员的两个步兵连。而且预备队还没有去过一线阵地,既不了解当面越军的敌情,也不了解211高地附近的地形,甚至连攻击路线都还没弄清楚。

不过,粟戎生并没有把这个情况向军长张志坚报告。

他后来解释:一是总部和军区前指的命令指示已经非常明确,在立即打与不打的问题上,67军没有一点可回旋的余地。二是怕自己说了干扰军长的决心。

更严峻的是,战场形势极为复杂:

67军在部署攻击211高地的时候,146阵地前面的142和111阵地正在面临巨大的威胁。

这两个阵地同样位于最前沿,是越军每次必打的对象,不仅被越军小青山上的炮火所笼罩,而且阵地下面的敌人正在伺机而动,随时都可能发起反扑。

更麻烦的是,146阵地凸起的高峰挡住了我大口径火炮对142和111的支援,这两个阵地一旦出现闪失,敌人便可以此为桥头堡,直扑146阵地,届时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在出击211同时,这片区域的防守必须高度戒备,要在908阵地的屯兵洞里为坚守这里的2营留足预备队。

而攻击部队则需要从3公里以外的其他地方往前沿机动,3公里看着不长,但是可以行军的只有一条一人来宽,全是烂泥的小路,并且要经过两三个炮火封锁地段。

三个连的兵力,在如此狭窄的地段集中机动,不被越军发现几乎是不可能的。

攻击部队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仓促接敌,后果可想而知,两次向前机动,两次遭到炮火拦截无功而返。

8号夜里,向前机动的部队被越军的炮火打散,带队的指挥员连自己的位置都说不清楚,直到9号天亮了才看清位置,好不容易把打散的部队收拢起来,可距离预定的攻击发起阵地还很远,只能把计划往后顺延24小时。部队返回原来的位置。

9号夜里的情况和8号一样,直到10号天亮了攻击部队也没有到位,只好再退回去,再往后延24小时。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粟戎生没有报告,军长张志坚也应该知道部队的准备不足,更何况,杨总长曾明确指示,如果准备不好,晚两天也没关系,可67军仍然决定在6月10号夜里9点05分,按时发起攻击......

于是,惨烈的“611大战”,就这样打响了……

下一期,咱们详细讲述那场血肉模糊的高地争夺战。

来源:視觉传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