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别愿意扎在这个领域干的人比较少,坦率讲并非每个人都特别适合做『重症』,面对各种挑战一定要有决策,得『有招』。」「在ICU摸爬滚打多年,我最深刻的一个体会是除了自身要具备做呼吸危重症领域的条件,更要有极大的耐心、坚持和情怀。让我一直坚持的动力来自于这份职业的
「特别愿意扎在这个领域干的人比较少,坦率讲并非每个人都特别适合做『重症』,面对各种挑战一定要有决策,得『有招』。」「在ICU摸爬滚打多年,我最深刻的一个体会是除了自身要具备做呼吸危重症领域的条件,更要有极大的耐心、坚持和情怀。让我一直坚持的动力来自于这份职业的魅力。」
三月的一个傍晚,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詹庆元教授一边快步行走,一边接受了采访。1个半小时,一字一句中, 似乎带我们看到了他和团队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战斗,也进入了对中国呼吸危重症专业发展深入的思考。
当我的观念、策略、临床思维以及对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让病人最终转危为安……这是我不断坚持下去的动力和意义所在
「我很少接受采访,许多人问过我,这么多年你一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有没有哪些让你感到最棘手、最艰难的复杂病例?没有,因为我每天都有这样的病例,太多了,但没有哪一例会让我特别『刻骨铭心』,我能讲的是对我所有经手过的病例概括起来的一种体会和感受。」
「比如,大家都认为这个病人很危重,诊断和治疗都异常困难的时候,这种『节骨眼』上,我就得自己去想办法。其实深入思考,每一个病例都很有挑战性。」
「对于危重症患者,我认为首先需要「对症」治疗,如呼吸衰竭患者必须具备呼吸支持技术,包括无创通气、有创通气及ECMO等,以稳定患者状况;其次,从病因角度,对因的诊断和治疗同样关键。」
「抢救危重症病人需要调动整个团队的合作,无论是合作精神还是协作能力,大家必须通力合作。靠我一个人是不行的,但我作为领头人指挥着这个团队,当团队按照我的观念、我的策略、我的临床思维以及对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使病人最终转危为安,这就是让我不断坚持下去的动力和意义所在,也是医生这份职业的魅力所在。」
如果原发病可治,ICU病人就应该活……我很喜欢查房,特别有挑战性,就像是「两军相对」
「我很喜欢查房,尤其那些病情危重治疗复杂困难的病人,这些病例特别有挑战性,每一次的诊断和治疗都像是『两军相对』,我需要排兵布阵去对战。如何识破对方的真实面目?如何制定诊断程序和治疗策略?如何综合运用技术手段?我非常享受这种『对战』的过程和感觉
「病人无法被治愈的情况要分两种,有些由于病情严重,特别是处于终末期的病例,以我们目前的医疗手段可能还无法挽救他们;另一种是尽管我们尽力了,但由于判断失误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病人可能无法度过难关。在ICU的管理中,有些并发症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以预防院内感染为例,我特别重视这方面工作,我们每周三上午都会进行ICU院感查房,由专业的院感专家带领医护人员在ICU进行院感巡查。我提出这一做法,旨在确保病人在不出现院内感染的情况下得到治疗,但有些并发症仍然难以避免,确实令人遗憾。」
「我常常强调一句话:『如果原发病可治,ICU病人就应该活。』意思是如果疾病本身可治愈,没有并发症,那么病人理应存活。然而,许多原本可治愈的疾病,最终导致病人死亡的往往是并发症,这是ICU目前面临的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因此,ICU管理的重中之重就是防止病房内的感染。」
「可以说,我的性格也比较适合呼吸危重症领域。也许很多人看到特别急危重症的病人会比较忙乱,我恰好相反,我不会震惊。有时候的确会比较忙,但我肯定不会乱。只要我往床旁一站,就立刻有了感觉,我的内心是特别踏实的,很冷静。」
从行内人亲切地称它《蓝宝书》,到正式出版《MICU工作手册》……临床的广泛实践证明了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ICU的工作是一个团队,很多人围着一个病人,它不像普通病房,一个人可以管很多病人。因此,在ICU里必须要求每个人的做法相对规范统一,这样才能保证医疗质量。可ICU的治疗手段太多了,如何保证大家一致?我认为有必要制定一些规范,加强培训。」
「我还在北京朝阳医院时,我们通过查文献,并结合循证医学证据和当时的临床操作,写出来一本小册子,行内人亲切地称它《蓝宝书》。写这本小册子时,我对临床大夫是这样讲的:『你们怎么做就怎么写,而不是为了写而写,找些文章来抄一抄。一定要写你所做,写你所想。』当时的《蓝宝书》还只是作为内部交流,主要针对轮转大夫和进修大夫培训。我来到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工作后,又组织大家在它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重新进行了更新和扩展,之后便开始在全国免费发放。几年前,我们将它正式出版了,命名为《MICU工作手册》,这本手册据我所知是很受同行欢迎的。」
「可能有人会问,你们如何验证《MICU工作手册》效果的好与坏呢?首先,我们是基于广泛的临床实践;其次,我们确实观察到了这种做法的临床效果;其三,我们会通过查阅文献不断完善做法。」
「无论我在朝阳医院还是中日医院,我们治疗的呼吸衰竭病例都是最严重、最具挑战性的。如果我们能够成功救治这些患者,那就证明这些做法是有效的。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呼吸衰竭领域,这是我们相对擅长的领域。因此,它除了实用性,同时也是具备科学性的。我们对它充满了信心。」
在ICU救治病人,我的基本出发点是「让病人活」……观念在前,而后才是担当,把这个观念建立起来就会觉得很轻松,很冷静
「我曾反复讲过一个观点,但它可能很难让所有人接受:我认为要想做好呼吸ICU的工作,或者说在ICU救治病人,我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让病人活』。」
「我认为这个观念很重要,因为只能想让病人活,我们才会去反复思考,反复掂量,穷其心志去考虑自己的决策,这是其一;其二,只有想让病人活,我们才会有这种担当。做每一个决策可能都有风险,有的大夫可能觉得不用这个手段,不做这个决策,自然就没有风险,即便危重病人死亡也与自己没太大关系。但反过来讲,如果这个风险冒对了,病人就被救活了。呼吸ICU的大夫一定要有担当,没有担当干不了这份职业,因为在ICU里任何时候都有风险。」
「我们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有的并非是纯技术上的考虑,而是伦理上的考虑。一定要首先有一个理念,真对病人好,你才会想办法,才会有担当。而要做到建立这个纯粹的理念和观念其实是很难的。举个例子:比如我给一个病人上了ECMO后最终没有救活他,可能有人就会说『当初你不应该上ECMO,可你非要上。』即便别人这样说我,我决不会有任何情绪,因为我十分相信自己的判断,我的出发点一定是自己做下的决策利大于弊。即便有些地方可能会考虑得不太妥当,不尽周全,但我一定是想尽一切办法后选择的最佳路线,在与家属沟通好的前提下,我一定会坚持到底。」
「我始终认为,如果观念建立不起来,做ICU工作会感到很艰难。而只要把观念建立起来了,在ICU里就会觉得很轻松,很冷静。如今,纵观国内许多大医院,他们的ICU工作也有非常保守的地方,许多大夫可能想得最多的是怕担风险,『出了问题是我的事,万一医院批评我怎么办?干脆就这样吧!』这些想法不难理解,但最关键的问题,我认为建立观念在前,而后才是担当。」
2小时快速集结组建出一个「呼吸ICU」团队……带团队要在任何时候都具备「打硬仗」和「打胜仗」的能力
「带团队得在任何时候都打得起『硬仗』,我印象较深的是新冠初期带队驰援武汉。那是2020年2月1日中午12点08分,我接到王辰院长打来的电话,他说:『你组建一个呼吸危重症团队,跟我一块去武汉。』我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团队,它应该是一个担得起呼吸ICU工作的团队,这是基于我对『团队』的长期思考和理解。」
「首先必须有一个能『拍板』的人,负责在临床下决策,这个角色我来当。谁当住院大夫呢?我第一个想到的是经过PCCM专培的医师,他们已经完整地结束了呼吸和危重症的规范化诊疗的培训,不但掌握了基本的『武装力量』,具备救治危重症的手段和技术,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我的理念,明白我想干什么,我们在一起不需要太多沟通……当然,团队还应该有一名呼吸治疗师,要有护理。我快速拟写出一个名单。这个团队不到2小时就迅速集结了起来。」
「到达武汉后,我们很快建立了临时病房,组建了一个有10张床左右的ICU病房,医疗组分为『红绿蓝』三组,谁带哪一组?如何交接?很快就排好了班,秩序井然……我们从北京带来了包括ECMO在内的所有设备,甚至连针头都带上了,因为想在当地找这些装置,几乎不大可能马上得到。」
「在武汉,我们诊治了许多例非常危重的上ECMO的病人,最终他们经过治疗全部都安全撤机。有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当时病情非常危重,她吸着纯氧,随时面临插管和上ECMO。」
「越是面临这种危重的情况,越考验医生对病人病情走势的精准判断,以及是否完美地应用和衔接好各种技术手段。我必须根据每一位病人的病情判断利弊,权衡好后做出决策。」
「这位老太太是否需要插管、上ECMO?我一再坚持等一等,再观察观察。老太太性格特别乐观,也很配合我们的治疗,最终她完全康复出院。我们复盘她的整个救治过程时,一致认为当时如果选择了插管、上ECMO,对她而言未必是上策。」
「在武汉抗疫的实战过程,见证了我组建的这只团队是能够担起重任的,从管控、管理到分工协作,大家有足够的能力,配合得也非常好,几乎感觉就像是在北京的『大本营』工作……下个月4月7日,正好是我们团队武汉抗疫五周年的纪念日。如今,当我再次打开自己在武汉写的抗疫日记,看到那一段段珍贵的视频、照片,依然会十分感慨。」
「坦白说,要带好一个呼吸ICU团队,一定要具备随时能打硬仗和打胜仗的能力和水平,这得益于多年来王辰院士推动的PCCM专培体系,尤其是推动呼吸和危重症的『捆绑式发展』,没有这些前瞻性的战略思想和部署,我们的队伍是难以啃下这一次又一次『硬骨头战役』的。」
参加武汉抗疫的中日医院的专培医师
「正是基于对呼吸危重症领域的高度专注,这些年,我们团队在对病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的早期诊断,我们以RCT证实mNGS应用于SCAP的临床价值;描述了肺源性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与预后;首次报道了新冠合并流感的病例……对ICU肺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我们系统地总结AECOPD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临床特点,提出以BALF-GM基础的早期诊断策略,研究被国际指南引用。」
* 未完待续
主任医师,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正科主任级),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及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危重症医学专家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常委。主要研究方向为呼吸支持技术和重症肺部感染,以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课题7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文章240余篇(其中SCI 100篇),主持制定ARDS、ECMO等指南/共识10部,主编专著4部,副主编人卫社《危重症医学》及《呼吸专科医师培训教材》,参与人卫社第十版《内科学》呼吸衰竭章节编写,主译专著3部。作为“中日友好呼吸危重症救治与创新团队”负责人获2023全国创新争先奖牌,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
来源:呼吸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