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人的胳膊,齐着肩膀被整个砍断,在空中打着旋儿飞出去,噗通一声掉进泥里。
一个人的胳膊,齐着肩膀被整个砍断,在空中打着旋儿飞出去,噗通一声掉进泥里。
这事发生在1943年5月,长江边上的石牌。
奇怪的是,那会儿战场上没枪声,也没炮响,安静得能听见风吹过烧焦树林子的声音。
这种安静,比震耳欲聋的爆炸还让人心里发毛。
因为这是冷兵器在干活。
空气里全是烟、血和汗搅和在一起的味儿,唯一的动静,就是刀砍进肉里的闷响和骨头断裂的脆响。
一个叫服部英男的日本少尉,当时就趴在一块大石头后头,吓得浑身哆嗦。
他看着眼前的场景,后来在日记里写了句话:“我们对面的不是人,是一群会拼刺刀的野兽。”
就这一天,小鬼子那个吹上天的“皇军”不败的神话,就在这片山疙瘩里,被剁得稀碎。
那年头,整个太平洋战场打成了一锅粥。
日本人琢磨着,得赶紧把中国这边摆平,好腾出手来。
他们的算盘是,拿下中国的战时首都重庆,逼着老蒋投降。
想进重庆,就得先走长江水路,而石牌这个地方,死死地卡在三峡的口子上,是水路上的一个大门锁。
日本人的地图上管这叫“江防咽喉”。
为了撬开这把锁,他们凑了快十万人的队伍,发动了“鄂西会战”。
打头阵的,是他们精锐的第39师团,这帮人就跟一把喂了毒的刀,直愣愣地往宜昌的山区里扎。
服部英男,就是这把刀上的一个小军官。
5月18号,他跟着所谓的“宜昌登陆分队”上了岸。
任务简单粗暴:配合飞机,拿下石牌,给后头的大部队开路。
他们装备好,心气儿也高,觉得这次又是手到擒来,跟以前一样轻松。
5月19号,天上开始往下扔东西。
飞机跟蝗虫似的,成片成片地飞过来,燃烧弹把好好的青山绿水烧成了一片焦炭。
服部英男在他的本子里记下了当时的情景:“林子烧着了,队伍在山道里走,眼前一片黑,全是烟,又热得要命。”
就在这又黑又热的鬼地方,还发生了一件挺不是滋味的事。
他们一个小队里有个刚满18岁的小兵过生日,大家凑了几块糖给他。
可就在头一天,这帮人还在村子里杀了几个手无寸铁的中国老百姓。
这种温情,就像狼吃饱了舔舔嘴边的血,假惺惺的。
几个钟头之后,那个刚尝到糖味的年轻士兵,就再也过不成下一个生日了。
他被炮弹炸飞,尸体挂在一棵烧黑的树上,成了这片焦土上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挂件。
那时候的日本兵,往前走一步可能就没命,每次集合清点人数,都会少几个人。
但他们还没意识到,真正的地狱,还在前头等着他们。
到了5月21号下午,服部英男他们这支小分队摸到了高家岭。
这是石牌外围的一个硬骨头。
日本人还是老一套,先拿燃烧弹和炮火猛轰,想把中国守军的胆子给烧没了。
可是,当他们踩着自己人的尸体往上冲的时候,看到的不是吓破了胆的逃兵,而是一群从石头缝里、从焦土堆里猛地冒出来的人。
守在这儿的中国兵,好多都是四川来的。
他们从小就在山里头跑,这种崎岖的山路对他们来说跟走平地差不多。
看着日本人家伙好,他们干脆用了最笨也是最狠的法子——拼刺刀。
日本人的冲锋号一响,山上的枪声反而稀稀拉拉停了。
成百上千的中国士兵,背着大刀,端着长枪,从各种你想不到的角落里跳出来,迎着炮火就反冲锋下来。
这根本不是一场讲究技术的搏斗。
日本兵是练过刺杀,可他们的三八大盖加上刺刀太长,在又窄又陡的山路上根本施展不开,一不小心就磕磕绊绊。
反倒是中国士兵手里的大刀和加长了的刺枪,在这种地形里特别好使,一劈一捅,就能要人命。
服部英男后来哆哆嗦嗦地写,他亲眼看见自己这边的士兵一刺刀捅过去,结果被对方厚厚的棉衣给挡住了,根本捅不进去。
可对方的大刀一挥下来,连人带枪,直接被劈成两半。
战场上听不见枪响,只有刀砍骨头的声音。
整整三个小时,高家岭成了一台不响的绞肉机。
日本人那套飞机大炮协同作战的现代化打法,在这儿完全失灵了。
他们被硬生生地拖进了中国军队最熟悉的山地肉搏战的节奏里。
“我们被打得跟钻洞的老鼠一样。”
这是服部英后承认的话。
他跟剩下的几个人被冲散了,缩在一堆石头里,吓得不敢动弹,只能听着周围同伴一声接一声的惨叫,感觉下一秒那把大刀就要落到自己脖子上了。
到了晚上,下起了大雨。
前线的医疗兵早就不够用了,受伤的日本兵就那么躺在泥水里,没人管,雨水冲刷着伤口,疼得他们直哼哼。
没死的人点起火把,哆哆嗦嗦地给自己拔扎在肉里的弹片和刀尖。
这场白刃战,把日本兵的胆子彻底给吓破了。
他们以前瞧不起的中国兵,现在在他们眼里,成了一群不怕死的怪物。
高家岭这边的惨状,只是整个石牌战场的一个小角落。
在其他地方,日本人也同样没讨到好。
负责从正面主攻的吉武部队,硬是渡过长江,想跟另一支滨田部队合伙,把守卫阵地的中国第十三师给包饺子。
可他们把中国军人想得太简单了。
第十三师已经连续打了三天三夜,前后都有敌人,但就是不退。
最后,大部分官兵都死在了阵地上,没有一个人投降。
日本人那个精密的作战计划,开始一道道地裂开。
山地作战,吃的、用的都得靠人背马驮,后勤线拉得老长老长。
中国军队的小股部队还不停地骚扰,结果就是前线的弹药和粮食根本送不上去。
有些刚补充上来的新兵,不是被打死的,是活活饿死在行军路上的。
指望天上的飞机帮忙,结果不是下雨就是大雾,飞机也派不上用场。
吉武那支部队,被死死地钉在原地,进也进不去,退也退不出来,反倒让自己陷入了被包围的危险境地。
这场仗,从根子上改变了日本人对中国军队的看法。
服部英男在他的总结里写了一句大实话:“敌人压根就没打算后退。”
一句话,把中国军人那种豁出命也要守住阵地的决心给说透了。
日本后勤部门的一份报告,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场仗打得有多狠:“石牌战役,是皇军历史上刺刀损失数量最大的一场战斗。”
打到5月24号,日本人虽然一度占领了都镇湾这个地方,但已经是精疲力尽了。
他们那种立体进攻的战术被彻底打垮,进攻部队伤亡巨大,士气也崩了。
最后,日本高层没办法,只能下令全线撤退。
这场原本计划三个星期就拿下的战斗,最后以日本人的惨败收场。
石牌保卫战,在后来的军事史书里,经常被人叫做“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因为这一仗不光是打赢了那么简单,它彻底断了日本人顺着长江打到重庆的念想。
从这以后,日本人再也没能组织起这么大规模的向西进攻。
石牌,就像一道用中国军人的血肉筑成的钢铁大闸,把中国的西南大后方给牢牢守住了。
战后打扫战场的时候,光是在石牌这一带,就找到了几千具日本兵的尸体。
有些地方的土里,现在还能挖出当年被烧焦的人骨头。
活下来的日本兵,心里也留下了抹不掉的阴影。
据说,当年参战的第39师团的士兵,差不多九成都有严重的近战心理问题,很多人回国没多久就自杀了。
石牌这个地名,从此在日本兵的嘴里多了个外号——“剃刀口”,意思是像被剃刀刮过一样惨。
在那三个小时没有枪声的白刃战之后,再也没有日本兵敢吹牛说“皇军无敌”,也没人敢再小瞧中国士兵。
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为了保卫家园,能爆发出多么惊人的力量。
服部英男的那本日记,与其说是侵略者的哀嚎,不如说是敌人亲手为中国军人刻下的一块战场纪念碑。
战后,幸存下来的服部英男没有再踏上战场。
许多年后,他的后人整理遗物时,发现了这本日记,其中一页的字迹因为主人的颤抖而显得格外潦草:“他们究竟是不是人?”
参考资料:
服部英男. 《华中战线从军日记》. (注:此日记非公开出版物,部分内容由学者引用及在相关战史研究中披露)。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 《昭和十七、八年の支那派遣軍》. 朝雲新聞社, 1972年.
张文. 《浴血石牌: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团结出版社, 2013年.
胡康民, 余坦. 《石牌保卫战:国之命运的生死之战》.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0年.
来源:历史铁马入梦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