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沈陆今年27岁结婚两年多和妻子苏青在上海一条老街上经营着一家奶茶店。店里生意不错,两人每天从早忙到晚,不停的切水果、榨汁煮料外送,为了赶订单他们常常是一忙半天不喝水、不吃饭,三餐几乎没有正点,加上后厨常年潮湿,空气里总是蔓延着各种果酸、茶香和清洁剂的味道。在这
沈陆今年27岁结婚两年多和妻子苏青在上海一条老街上经营着一家奶茶店。店里生意不错,两人每天从早忙到晚,不停的切水果、榨汁煮料外送,为了赶订单他们常常是一忙半天不喝水、不吃饭,三餐几乎没有正点,加上后厨常年潮湿,空气里总是蔓延着各种果酸、茶香和清洁剂的味道。在这样的环境中时间久了,慢慢的沈陆开始咽喉反复发炎,长期感冒低热,但他总以为自己就是上了火,免疫力差,因此从来没把这些异样放在心上过。
2018年7月21号这天上午,沈陆正站在后厨操作台前煮红豆,刚抬手掀开锅盖,那一团黏腻灼人的蒸汽便扑腾而上,莫名的他便感觉那股热顺着他额前的皮肤缝隙一样往里钻,钻进了他的脑海深处,一下子就让他的脑袋在这突如其来的热浪的包裹下变得闷胀起来。感受到这一瞬的异样,沈陆也没太在意,只当是这蒸汽来的太冲太闷,于是低头便接着搅拌起锅里的红豆来。但是接下来随着锅内热气不断往上冒、蒸汽一波比一波浓,他越发觉得有些不对劲了,脑袋里的那股往里钻的热意不仅没有散去,反倒越蓄越沉,慢慢的像是蓄成了一团带着热气的闷雾,在他的脑海里不停的打起转来。
见状沈陆赶紧关了火,随后走出后厨站在门口的通风口前,便大力地猛吸了几口空气中的凉气。好在这口气下去,暂时将那往脑袋里直冲的热意压下去了。他抬手摸摸额头,只有一手黏腻的细汗,温度好像没什么明显升高,于是也就暂时放下心来。但是却不曾想,接下来半天的时间里,不知道是不是后厨越蒸越闷的热气的原因,不一会那闷胀的感觉又上来了,虽然在这闷热下,他的脑袋不痛,但却是被闷得昏昏沉沉的,让他想事情都像卡着了一样慢了半拍。一直到中午,趁着没人,夫妻两人坐在后厨角落匆忙扒了两口饭,沈陆便提起这件事,说自己一个上午都感觉脑袋一直在发闷发胀。却没曾想,苏青也说自己今天也老觉得头沉、身上发飘。说到这,夫妻两人都以为是感冒传染了,想着回去喝杯感冒药应该问题就不大。
可是到了第二天,从起床开始沈陆便觉得自己不对劲,他总感觉昨天那闷热的气还在他脑子里胡乱的转,但他总想着应该小问题,自己还能忍一忍,便强撑着洗了把脸去了店里。可是随着他在后厨开始煮第一锅茶底,明显感觉脑袋的那异样越来越明显,就像是那股闷热的气在他的颅骨里团成了一坨,并且对着头顶前额,就在一下下的往上顶,顶的他不管是站在门口深呼吸,还是弯腰用凉水冲脸都缓解不了那股闷意了。慢慢的在这闷热的持续顶撞下,他感觉自己连眼皮都开始发热了,不受控制的就想要往下闭,整个人脑袋也是迷迷糊糊的,在后厨连勺子都握不稳了,煮一锅茶地勺子和锅盖连续三次被打翻在地上。
第一次锅盖落地苏青以为沈陆就是手滑了一下,于是也就没放在心上;第二次沈陆说自己没事,她也就顺着他的话继续忙前台,但是这一次她终于意识到了不对劲,连忙到后厨查看。一进门就只见他面色红的发亮、像刚从蒸锅里捞出来的螃蟹一样,呼吸也是又急又浅,胸口跟着一下一下的急促抖动着,她连忙伸手一摸,就发现他的额头烫的吓人。意识到沈陆是发了烧,苏青不敢耽误,就要扶着他去医院,但是沈陆此时被烧的浑身上下软成了一团,竟是一点力气都提不上来,没有办法,苏青只能叫喊着找人来帮忙。
急诊室里,医生一边将沈陆扶上病床,一边迅速询问:“发热多久?什么时候开始头晕?有没有咽痛、咳嗽、出汗?”苏青急得语无伦次,只能断断续续地说:“昨天开始发闷,今天早上突然严重,人都站不住……”医生没有耽误时间,立刻测量生命体征:体温 39.8℃,心率 128 次/分(偏快),血压 93/58 mmHg(偏低)呼吸 26 次/分(急促)“先抽血、做颈部淋巴超声、胸片。”医生迅速下达医嘱。
不到半小时,检查结果逐一出来:血常规:白细胞 14.2×10⁹/L(偏高),中性粒细胞 82%(偏高)CRP:43mg/L(升高),颈部淋巴结超声:双侧颈部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最大一枚 1.8cm×0.9cm,边界清、呈低回声,血流信号增多,提示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节样改变。胸片:未见明显肺部感染灶
看到这一系列结果,医生当即下结论:“是急性淋巴结节炎,高热是炎性反应引起的。”随即便安排对症处理:补液维持循环、静脉退热药、抗感染治疗、持续心率血压监测……等沈陆稍稍缓过来后,医生才放慢语速,像夫妻二人解释:“淋巴结节是淋巴组织在受到刺激时做出的炎性增生反应,本质上是一种免疫系统的自我保护。”
然而苏青听着医生的解释,心里却咯噔了一下,她想到自己昨天也头沉、发飘,于是忍不住问道:“那……淋巴结节会不会传染?”医生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会被问这个:“你自己也有不舒服吗?”苏青点点头,说自己昨天也开始闷、头重,还以为是被沈陆传染了。
医生闻言眉头一皱:“那你也得查一下。”于是又给苏青开了血常规和颈部淋巴超声。二十多分钟后,报告出来——白细胞 11.4×10⁹/L,中性粒细胞 76%,颈部淋巴结多发肿大,最大一枚 1.3cm,提示同样为急性淋巴结节炎。看着夫妻两人的报告,医生沉默了片刻,才开口:“你们两个人同时出现淋巴结节,这说明是你们共同暴露在同一种刺激源里。”他抬眼看着两人,“现在仔细说说你们的生活环境、工作内容、日常习惯吧,这样才能 。”
苏青点点头仔细回忆起来,店里后厨长期闷热、潮湿,几乎从早到晚不通风;为了赶订单,两人一忙就是半天不喝水、不吃饭,长期喝奶茶……医生听完后叹了口气:“就是因为你们长期在高温闷环境中以及刺激性气体的刺激下加上免疫疲劳里反复暴露,导致淋巴系统被迫过度工作,才会一起出现淋巴结节。这不是巧合,是身体被逼到极限后的统一反应。”
听到这苏青紧张得声音都发抖:“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医生安抚地摆摆手:“别担心,淋巴结节不是什么大病,只要处理得当,很快就能下来。回去后你们两人一定要保证通风、减少接触蒸汽和刺激性气味;饮食上多喝水、少油腻、少辛辣,多吃蔬菜水果;作息上一定要睡够、别熬夜;工作期间要每两小时出去透透气,让身体有缓冲的时间;平时也可以适当走路、做点轻运动提升免疫力。”
随后医生给两人都开了口服抗感染药和退热药,又叮嘱道:“药要按时吃,不要停,也不要自己加量。三到五天回来复查淋巴结大小和血象,大概率问题不大。”他再次强调:“关键是你们的生活方式一定要改,不然还会反复。”苏青和沈陆这才松了口气。
回去后两人严格遵医嘱,把高温闷气当成头号敌人。他们先把后厨彻底清理、安装了排风扇和空气循环机,每天按点开窗通风,还请了个员工帮忙分担切水果、煮料的活儿,防止两人再一次长时间被蒸汽、果酸和清洁剂味困在里头。饮食上,两人开始清淡饮食、多喝水、远离奶茶与炸物;运动上,晚上收店后一起去附近的小区快走半小时,让身体慢慢把免疫力拉回来。按时吃药这件事,两人更是互相盯着执行,手机闹钟一响就立刻吃,不敢漏、不敢拖。几天下来,沈陆的体温稳住了,苏青的头沉也明显减轻。
复查时,医生看着两人的报告,一项一项对照着沈陆的白细胞 8.2×10⁹/L(恢复正常),中性粒细胞 62%,CRP 9mg/L,苏青的白细胞 7.6×10⁹/L,中性粒细胞 58%,CRP 7mg/L,两人颈部淋巴超声:最大淋巴结分别缩小至 0.9cm 与 0.7cm,血流信号较前减少。医生点点头:“恢复得不错,炎症已经明显下来了,坚持现在的生活方式,再复查一两次,问题不大。”接下来一个月的复查,他们的情况都和这次一样稳定,各项指标完全回到正常范围,淋巴结也随着时间继续缩小,看上去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走。夫妻两人这才真正松了口气,觉得这场折腾总算要过去了。可他们不知道的是,真正的意外并没有因为真正离去,还在悄然潜伏。
2019年5月12号这天傍晚,沈陆正在厨房做最后的收尾工作,他正准备低头把地上的空桶收起来,没由来的便感觉自己左侧脖子的地方传来了阵往里顶的硬撑感,就像是有个硬块样的东西从他左侧皮下往里一顶,正巧顶到了那气道上。顿时便顶的他吸进去的那口气被硬生生的堵在了半途,就像是被从中间截断了一样。感受这一瞬的变化,沈陆心里还有些奇怪,一边用手摸了摸左边脖颈,一边继续往里深呼吸了一口气。
但是这口气进去,他这才发现刚刚那被截住的感觉并不是错觉,他的呼吸真的因为那一下的顶压,怎么吸都吸不满了。此外现在他的手下也清清楚楚的摸到了一块凸起,那凸起就像是一颗被硬塞在皮下的硬石块,呼吸动作越大,它往里顶的角度就越深。感受到这,无奈沈陆只能把之前那种完整、顺畅的呼吸,变成一小口一小口的碎吸,仿佛这样才能尽量避开那块往气道里挤的硬块,让空气勉强透过去一点。
此时沈陆心里虽然有些奇怪,但却以为自己就是刚刚动作太大脖子扭着了,也就没太在意,只想着忍一忍应该很快就过去了。但是却不曾想,接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即使他只是小口地吸气,那硬石块也被吸气的牵动一点点带得往里滑动了起来,开始朝着气管的方向缓慢却持续地贴挤。等他再次意识到自己情况不对,是发现自己胸口开始因为那氧气不够,出现憋堵感时,此时他的胸口被憋的就像是压了个湿沉的沙袋又闷又紧。感受到这,沈陆才彻底慌了神,一边慌忙伸出手想要掐住脖子,把那抵着的石头硬掰出来,一边急得张口就想叫苏青给自己帮忙。然而才将那嘴一张开,顿时那块原本还能留出一线缝隙的硬块,被这一张口牵得狠狠往里一顶。
原本还能挤进去的那一丝气,被彻底堵死,瞬间他的整个胸膛猛地一缩,那沙袋般的沉重陡然加剧,变成了一整块结实的石板死死压在胸口上。顿时便将他整个人压得直直往前一折,腿下一软,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接着不管他是用手去掐脖子的本能挣扎,还是努力抬头伸直脖子想要吸哪怕一点点空气的挣扎,都只是徒劳。挣扎了没过两秒,在这喉咙和胸口被彻底封死的空气中,他的身体被逼得再往前一扑,整个人直直的倒在地上,彻底陷入了昏迷。
倒地声立即引起了苏青和员工的注意,两人对视了一眼,几乎是同时丢下手里的活冲进了后厨。才踏进去,就看见沈陆整个人侧倒在地上一动不动,脖子微微歪着,胸口纹丝不动,看不出一点呼吸的起伏。苏青整个人像被人当场抽走了力气,腿一软差点跪下去,声音抖得厉害:“沈陆!沈陆你醒一下……你醒一下啊!”手伸过去却完全不知道该扶哪、该怎么救,只能不断地喊。还是员工反应快,眼睛一瞥到沈陆毫无动静,立刻掏出手机,一边手抖着按号码,一边冲外面吼:“快!有人昏倒了!马上叫救护车!!”
救护车一路疾驰,急救医生一边为沈陆戴上氧气面罩,一边快速测量生命体征:
血压:82/50mmHg(明显偏低)、心率:126次/分(急性升高)、指脉氧:86%(低氧)、呼吸频率:9次/分(减慢)。听诊时,医生眉头越皱越紧,轻声对同伴说:“左侧颈部肿块明显压迫气道,呼吸受阻。”苏青在一旁听得双手发抖,几乎不敢呼吸。
抵达医院后,医生立即安排血常规、血气分析、CRP、颈部触诊与床旁超声。二十分钟后结果出来:白细胞:15.9×10⁹/L(升高);淋巴细胞:6.3×10⁹/L(显著增高);CRP:22mg/L(炎症反应);PaO₂:58mmHg(低氧血症)。医生看着报告,神情凝重地说:“这不像普通感染,淋巴细胞比例太高,要警惕更深层的病变。”随后立即安排颈部CT增强、LDH、β2-微球蛋白与淋巴结超声。报告显示:LDH:618U/L(明显升高);β2-微球蛋白:3.8mg/L(异常高);CT提示:左侧颈Ⅱ区至Ⅲ区可见多发融合样肿大淋巴结,最大达4.2cm,压迫气管左侧壁。医生看完片子,深吸一口气,缓缓说出诊断:“高度怀疑恶性淋巴瘤。”
听到着,苏青整个人都怔在了原地,脑子“嗡”地一声,像被雷劈中一样,连声音都发不出来。好半天才结结巴巴地质问:“不可能啊……自从上次查出淋巴结节后,不管是饮食、运动还是用药,我们都严格照你们说的做……怎么会这样?怎么还会变成淋巴瘤?”
医生见苏青面色煞白、声音发抖,连忙起身安抚:“你先别急,饮食注意不代表万无一失,按时吃药也不代表吃对药。淋巴系统问题牵涉复杂,得先看看他之前的检查数据,确认有没有潜在变化。”他语气缓慢而稳重,尽量让苏青镇定下来,“现在最重要的是让他稳定生命征。”说罢,医生一边让护士准备转入ICU进行气道监护与静脉支持,一边吩咐查阅沈陆的既往病例。护士推着担架离开,监护仪的滴声在走廊回荡,苏青紧紧跟着,泪水一滴滴顺着脸颊滑落。
医生走进办公室,打开电脑,调出了沈陆过去半年的复查记录。屏幕上一条条数据闪着冷光:白细胞、CRP、肝肾功能、颈部淋巴超声——全都显示“未见明显异常”。他皱起眉头,翻到上次的复查日期:4个月前。那次结果里,淋巴结大小为0.9cm,形态规则,血流信号也正常。“这么短的时间,竟能发展到压迫气道?”他轻声自语。光从表面指标上看,沈陆的病程发展显然不合常理。医生静静盯着那份报告,思索着背后是否存在免疫或环境刺激的诱因。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医生叹了口气,站起身走出办公室,示意护士将苏青带进来。苏青的眼眶已红肿,手里还捏着刚签完字的病危通知书。医生请她坐下,声音低沉而谨慎:“我查了沈陆之前的所有记录,从淋巴结节到现在的淋巴瘤,病程进展得太快了。我们需要你详细回忆他这几个月的生活细节,才能更正确的找到原因。苏青重重地点了点头,整个人仍在颤抖,声音却异常坚定:“医生,您问吧,只要能救他一命,我一定全都说、全都配合。不管是吃的、用的,还是店里用的那些原料、清洁的东西,我都能告诉您。”
医生听到这没有再多做安抚,而是直接翻开病历记录,语气低稳地问起沈陆这几个月店内经营与环境的变化:“茶叶、糖浆、水果、清洁剂有没有更换品牌?有没有装修、喷漆、或者消毒作业?”苏青连连摇头:“都没有,我们还特意按原配方进货,连洗涤剂都是上次医生说的那种温和型。”医生点点头,又继续核对供应单与进货时间,发现确实如她所说,原料来源、操作环境、空气监测数据都一切正常,没有明显刺激源。短短几个月内的恶化,用“环境因素”显然解释不通。
见无异常,医生又从生活细节问起:“他最近作息有变吗?饮食、休息、有没有暴露在强光或辐射环境中?”苏青皱着眉想了想,声音发抖:“没有……我们每天还是早八点开店、晚上十一点收摊,吃得也比以前规律,连夜宵都戒了。洗澡、睡觉、作息都正常。”医生沉默着记录,眉头一点点锁紧。饮食健康、睡眠充足、规律运动——这在以往病例中极少见。常规诱因被一项项排除后,他的神情开始有了一丝困惑。
随后,医生把笔放下,转而从医学角度的常见诱因问起:“有没有家族肿瘤史?有没有长期感染EB病毒、服用免疫抑制药、或接触过放射源?”苏青连连摇头:“都没有,他的体检报告我都留着。”医生低头再次核对,确实如此,既往体检、感染史、药物使用史全都正常。他轻叹了口气:“你们从上次查出淋巴结节后,几乎把该改的都改了,可病程仍然突进,这说明原因,藏的极深。”
说罢,医生转头吩咐护士:“去看看主任和院长从会研讨会回来没有,告诉他们这边有一例进展异常的恶性淋巴病例,让他们过来看看。”护士点点头,快步出了办公室。没过几分钟,走廊那头传来脚步声,两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推门而入。医生立即起身迎上前,微微鞠身:“主任、院长。”两人点头示意,神情沉稳,语气却带着一丝凝重:“病人情况怎么样?”
医生立刻将手中的病例夹与刚刚的问诊记录递上,详细汇报了救治经过与各项检查。主任翻看了几页,目光停在数据栏上,缓缓说道:“这些问得已经很全面了。”话音刚落,他又抬头追问了两个关键问题:“有没有隐性感染史?有没有接触化学香精或防腐剂的记录?”医生和苏青几乎同时摇头:“都没有。”
主任“嗯”了一声,神情越发凝重,视线在病例上停了几秒,随即放下笔。办公室里空气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陷入一种压抑的沉默,既没有明确诱因,也找不到突破口,连那轻微的呼吸声都显得格外沉重。
然而这时,看着那份报告沉默良久的院长终于开了口,语气低沉而笃定:“再给苏青也做一套淋巴系统专项筛查。包括——血常规、LDH、β₂-微球蛋白、外周血流式细胞免疫分型、颈部及锁骨上淋巴超声,必要时加做PET-CT。”
听到这话,众人皆是一怔。医生下意识问道:“院长,您是发现什么异常了吗?”院长只是摆了摆手,神情深沉:“先别下结论,结果出来再说。”于是护士立刻为苏青抽血、安排影像。几个小时后,检查结果陆续回到电脑上——LDH:605U/L(升高),β₂-微球蛋白:3.6mg/L(异常高),颈部淋巴超声:左锁骨上可见1.8cm低回声肿大淋巴结,形态不规则,血流丰富。屏幕上那几行红色数据跳动着,屋里的人一时间全都安静了。
医生喃喃道:“这不可能……连她也——”院长缓缓点头:“是,确诊淋巴瘤。”但是此时的苏青听到这,整个人却是如遭雷劈,声音发颤:“不可能……为什么……为什么连我也会这样?我们明明一直很注意啊!”
院长沉默了片刻,这才缓缓开口,语气里带着几分深重的疲惫:“刚刚你们的问诊确实很全面,但有一点忽略了时间维度。你们的问题,不在这四个月,而是在这几年里缓慢积累下来的。”院长顿了顿,语气更低沉了对着苏青接着道:“你们的病变既不是因为环境的刺激,也不是偶发的感染反应,而是源于2个生活中极其细微却长期存在的细节。”他说到这,目光扫过桌上的病例,轻叹:“甚至上次的你们查出淋巴结节恐怕真正的诱因也正是这2点,只是那时从未有人真正在意过啊!若是你们早点意识到这2点,结局恐怕也不是这样了!”
第一点:清洗食材时长期使用高温水浸泡导致果酸与农残加速挥发吸入
沈陆和苏青从查出淋巴结节那次之后,就格外注意防护了。厨房换了抽风系统,喷雾清洁剂也改成了温和型,他们甚至轮流戴上口罩和手套。可唯独有一个细节,没人注意过——他们不管在家洗菜,还是在店里洗水果用的永远是热水。
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个“讲卫生”的习惯。沈陆总说:“用热水能洗掉油渍,蔬菜也干净得快。”于是每天下班后,他都把一盆接一盆滚烫的水倒进塑料盆里,将蔬菜、香菜、葱姜一股脑倒进去,浸泡几分钟再清洗。热气裹挟着蔬菜表层的果酸、农残、洗洁精残留挥发出来,混着油烟味弥漫在厨房的空气里。那味道淡淡的,有股说不清的“涩酸”。
苏青每次闻到,还会打趣说:“这味儿怎么和清洁剂似的?”沈陆也只是一笑,没往心里去。可事实上,这种“热气洗菜”的方式,恰恰是他们慢性暴露的隐形源头之一。
在高温下,蔬菜表面的农药残留与果酸类物质会分解出挥发性有机酸和微量氨基衍生物,这些成分在吸入呼吸道后,会直接刺激上皮细胞和黏膜淋巴组织。长期接触,会造成咽喉、颈部淋巴区域的慢性微炎症。这种炎症往往不痛不痒,只表现为轻微的喉咙紧、脖子偶尔发胀,但免疫系统却被迫长期处于“激活”状态。
从医学角度看,这类长期、低浓度的吸入性刺激是许多免疫性病变的隐形推手。慢性刺激下的淋巴细胞容易发生DNA复制错误,当细胞修复机制减弱时,异常细胞就可能逃脱控制,逐步演变为淋巴瘤样增生。
沈陆从没想过,自己那些“讲卫生”的行为,会在无形中改变了空气的化学组成。那一点点热水蒸气,就像是看不见的导火索,在几年间缓缓积累能量。
第二点:用热毛巾捂脖子缓解“脖子紧”——导致局部炎症复燃与细胞活化
还有一个更小的细节,连医生最初都没想到。那是苏青提到的一句话——“他每次脖子不舒服的时候,都会用热毛巾敷一敷。”
自从去年查出颈部淋巴结节后,沈陆的左颈偶尔还是会发紧。起初医生建议他不要乱揉,也别热敷,但因为没再复发,他就慢慢放松了警惕。每当晚上收工回家,他总喜欢用一条热毛巾敷在脖子上,说那样能“化结”“放松”。毛巾越烫,他越觉得有效。那种热气一贴上去,脖子那股紧感似乎就散了。
然而他不知道,这样的做法对淋巴组织来说,几乎等同于“加速燃烧”。局部热刺激会导致浅表血流量增加、组织通透性增强,使潜伏的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就像是在原本平静的火堆上又添了一把柴。尤其是对于曾经出现过结节的人,这种长期热敷会反复诱发炎症微循环,从而刺激残余的异常细胞再次增殖。
苏青后来回忆时还说过:“那条毛巾几乎天天敷,有时候他嫌不够热,还直接往上泼开水。”那看似寻常的习惯,其实成了第二个潜在的加速器。淋巴瘤早期往往就是从局部免疫紊乱、炎症反复发作开始的。热敷带来的血流刺激,让那些早已沉睡的异常细胞重新活跃,甚至突破原有的免疫监控。
沈陆的恶化,也正是从那几天夜里开始的。那几天他因为天气变凉,脖子发紧得厉害,每晚都要热敷两次,甚至敷完后就直接睡下。热气在皮下扩散、微循环加速,异常细胞被再度“唤醒”。那天夜里,他的气道受压、呼吸受阻——其实正是那条看似无害的毛巾,触发了最后一次炎性扩张。
这两个细节,小到连医生都几乎忽略:一个是洗菜用热水,一个是脖子热敷。一个在空气中悄然积累,一个在皮下暗暗助燃。
院长最后总结时语气格外沉重:“真正危险的,从来不是大的错误,而是那些被我们反复忽略的小习惯。这些微小的刺激日积月累,足以改变细胞命运。上次的淋巴结节或许就是身体发出的预警——只是那时,没人意识到这两件小事,竟是慢性病变的根源。”
资料来源:
[1]徐英英. 无声的警报:淋巴瘤早期识别与应对[J].健康必读,2025,(32):91-92.
[2]张翠芬,李志超,杨德宇,等. 益气除痰方调控miR-7-5p/AMBRA1促进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自噬和凋亡的机制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25,36(21):4001-4009.
[3]张敏,董家华,谭倩,等. 基于心理适应性、希望水平分析叙事联合思维场疗法对初诊淋巴瘤患者的影响[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25,27(05):913-915+924.
(《纪实:90后上海夫妻双双确诊淋巴瘤,妻子崩溃痛哭:早有异常,但没在意》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张医生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