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身边熟人越少,自己过得越好的三个原因(很现实)
老话说得好,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年轻的时候,总觉得朋友越多越好,面子得到了满足,场面得到了保证,日子也过得热闹。
可人到中年才发现,身边熟人太多,反而是一种负担,甚至是无休无止的折磨。
其实吧,很多时候所谓关系的质量,真不是靠数量撑起来的。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第一个原因:少了无效社交,多了提升时间
熟人一多的话,你的时间就不像你自己的了。
今天这个请你吃饭,明天那个找你帮忙,你看一个熟人一件事,就能把你一天时间给霸占了。
而且这事看起来热热闹闹的,但是回头一想,一整天正事一件没干,心里也空落落的。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他第一次游说列国失败后回家。
迎接他的,是“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的局面。
甚至亲戚邻居都看不起他,可以说熟人几乎清零。
但是正是这段无人打扰的时光,让他得以闭门苦读,“头悬梁,锥刺股”,最终揣摩出合纵之术。
再次出山,他成功佩六国相印,最后成就一番事业。
作家村上春树说过:“我这个人是那种喜爱独处的性情,表达得准确一点,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
其实一个人的独处不是寂寞,而是给自己留出生长的空间。
你算算,一周少参加两个饭局,是不是就能多出大半天时间。
然后,把这些时间用来看书,可以读完一本,用来学技能,半年就能入门了。
就像种地一样,杂草除得干净,庄稼才长得好。
把无效社交清一清,你的正事才有地方扎根。
所以,熟人变少不是冷清,是清净。
如此,让你收回时间的主动权,然后专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第二个原因:少了人情往来,多了内心平静
熟人越多,是非越多,这绝对是正确的事。
人嘛,跟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势必矛盾和问题也会多起来。
于是,张家长李家短,听多了心烦,传多了还惹祸。
更别说那些攀比和算计的事了,那样最是消耗心神。
东晋的陶渊明为什么要“归去来兮”,辞官回乡?
他在《归去来兮辞》里就写得很明白:“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这世界明明跟我合不来,我还出去交游求什么?不如断绝那些不必要的来往。
他后来写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的就是熟人极少的生活。
的确,人的内心平静了,才能看见诗和远方。
哲学家叔本华也说,人的社交,根本价值就微薄得很。这就像火炉,在烤暖了身体之后,我们便不再需要它了。
许多社交就像那炉火一样,烤暖了就该离开,一直守着,反而容易烫伤自己。
你观察那些熟人少的人,往往情绪更稳定。
因为他们不用整天琢磨谁说了什么话,谁背后有什么意思。
就像一潭水,投石头的人少了,自然就清澈见底。
然后呢,自己心里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日子当然过得舒坦。
所以,减少人情往来是在给心灵减负。
最终,耳根清净,心里才能干净。
第三个原因:少了迎合讨好,多了真实自我
在熟人圈子里,一个人最难的是做自己。
怕被议论,怕不合群,只好藏着真实的喜好和想法。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熟人一少,是不是这些包袱自然就放下了?
唐朝的诗人李白,为什么一生都在“浪迹天涯”?
因为他了解自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他不愿困在长安的熟人圈子里迎合讨好,宁可选择一种“孤寂”但自由的生活。
正是在这种状态下,他才能写出那么多最豪放不羁的诗篇。
如果他一直混迹于宫廷,整天琢磨人际关系,恐怕这世上就没了“诗仙”。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过一个概念:“假自我”。
意思是说有的人会为了迎合外界,很多人戴上了面具,把真实的自己藏了起来。
而熟人少的环境,恰恰给了“真自我”呼吸的机会。
你不用再为了合群,去吃不喜欢的饭,聊不感兴趣的天。
然后,可以把精力用在真正喜欢的人和事上。
就像一棵树,不用再跟旁边的树挤在一起抢阳光,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自在生长。
所以,熟人少是一种解放,起码可以让你从“别人怎么看”的焦虑中解脱出来,活出最真实的样子。
说到底,生活的质量,不在于你认识多少人,而在于你如何对待自己。
把应付熟人的时间,用来提升自己;
把琢磨人情的心思,用来修养内心;
把迎合外界的精力,用来取悦自己。
有这样的认知,并不是说一个人如何孤僻,或是清醒,不是冷漠,而是懂得。
人到一定年纪就会明白: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不如及时把圈子变小,把事做好,就是最好的生活。
来源:洞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