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网红走了,高价账号归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5 18:54 1

摘要:2025年8月起,长期做殡葬服务的高楠把“数字遗产”搬上社交平台,短短三个月,他接到的数字资产咨询已达数百个,从家庭账户清单到各平台的身后处置流程,问得最急的都是两个问题:账号谁来接手,钱和内容算谁的

新办的手机号一注册网易云音乐就进了李玟的账号,后台还有26.1万粉丝的怀念私信在往里涌

数字遗产不是情绪问题,真正缠绕的是权属、隐私与价值评估的三件事

2025年8月起,长期做殡葬服务的高楠把“数字遗产”搬上社交平台,短短三个月,他接到的数字资产咨询已达数百个,从家庭账户清单到各平台的身后处置流程,问得最急的都是两个问题:账号谁来接手,钱和内容算谁的

一个被广泛讨论的场景来自年轻的武僧秋风

13岁入少林,练拳踢桩的视频把他推上网红行列,单平台粉丝破百万

2024年8月,他从澳大利亚演出归国途中在浙江诸永高速遭遇车祸,年仅21岁

粉丝自发纪念,有人专门开号整理他的影像,点赞收藏轻松过十万

他的亲属在他去世后申请将账号转为纪念形态,前后花了80天,平台通过后,这个账号成了粉丝凭吊的地方

与此同时,秋风姐姐的个人账号在一年内涨到数十万粉丝,平台统计显示做了几百场直播

账号没有直接转给家人,但影响力本身仍在流动,这种流量与情感的延续,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遗留物

秋风去世前作为少林武僧团数字传播代表,账号遵循2025年发布的宗教教职人员网络行为规范,不涉及商业带货,这一点在他生前就已成规矩

把钱和记忆分开看,法律的态度并不模糊

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会理事高蕾的观点是,有明确经济价值的数字遗产,如支付宝与微信余额,属于个人合法财产,可以依法继承

平台通常要求继承人提交死亡证明、亲属关系和继承权证明,完成提取

难点在于,法律还没有给“数字遗产”下统一定义,账号里哪些算财产,哪些只是一种人格化痕迹,界线经常模糊

资产评估的灰区更大

高楠注意到CSGO装备的价格过山车式波动,有人几分钟内蒸发数十万

曾经标价十二万的手套跌到五万,这类游戏物品在市场、版本与政策变化之下的价格如同浮标,很难在继承时给出稳定估值

有人已经开始未雨绸缪

2021年,一名90后电竞选手在中华遗嘱库留下遗嘱,把支付宝和游戏账号列入虚拟财产

2023年初,一位拥有百万粉丝的B站UP主也订立遗嘱,明确两件事:百万粉丝的B站账号交由信任的朋友继续运营,名下合计三百万元的各类虚拟资产留给父母继承

这种分配,兼顾了经济利益和社交载体的延续

评估难从哪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琦指出,数字遗产价值波动大,社交账号的价码与活跃度和粉丝黏性捆绑,很多平台又禁止账号交易转让,缺乏公开可参照的市场价格,评估没有抓手

国内尚无成熟统一的虚拟财产评估体系,也缺少具有公信力的机构

与此相比,电商店铺的处置走得更前

2008年,侯某开了家卖二手相机的淘宝店,2015年年末意外身故,店铺因关联银行账户作废被冻结

平台与公证方在沟通中探索出“店铺继承更名”的路径

王琦表示,这类案件让淘宝店铺的继承逐步形成相对固定程序,虽然法律性质尚未完全定型,但已有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他补充,如果确需评估,可以用市场比较或收益现值法,不行也可由法院酌定

卡在最核心的,是“使用权”与“所有权”的撕扯

几乎所有平台的用户协议都写着同一条:用户拥有账号使用权,所有权归平台

当账号积累了人脉、内容与信用,这句条款在身后处理时就变成了硬门槛

最典型的冲突出现在微信公众号

周然的母亲在生前经营“幸福山学堂”,多年发布239篇文章,积累1326名关注,2023年去世后,周然尝试继承该号却遇到平台不支持主体变更

2025年6月12日,这起全国首例主张微信公众号继承权的案件在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立案,目前仍在审理

隐私是另一道绕不过去的墙

私人聊天、草稿箱、好友列表,既承载逝者的生活,也牵涉第三人的信息安全

平台选择谨慎并非没有理由

2004年,美国一名叫贾斯汀的军人牺牲后,其父向雅虎索要邮箱密码被拒,理由是保护用户隐私

法院最终判决,父亲不能继承邮箱账户,但雅虎必须将邮箱内容刻成光盘交付,这成为“内容可交付,账户不可继承”的早期样本

这次李玟账号被“误登”事件,网易云音乐给出的解释是,艺人账号绑定的手机号被运营商二次放号,平台随后联系新号主处理并完成解绑

这提醒了另一个薄弱点,手机号回收机制与平台绑定策略之间存在缝隙

中关村超互联新基建产业创新联盟总工程师袁博认为,平台没有及时处理逝者账户及数据,说明隐私保护和清理机制不完善,平台有责任在用户去世后清除其账户中的隐私信息

但清理到什么程度,又会伤到亲友对记忆的依赖,这是现实的难题

“朋友圈会不会被清空”曾引发集体焦虑

微信此后给出明确口径

从2025年9月起,长期不使用的账号不再回收,承载记忆的内容不会因系统规则突然消失

一些平台开始补课

B站推出纪念账号服务,保护离世UP主的主页,限制登录但保留悼念空间

海外更早试水,Facebook允许用户生前设定遗产联系人,人在离世后,这位联系人可以发布悼念帖子和更换头像,但不能查看私信

由此可见,数字遗产的治理不该只靠单一部门或一家平台,而要把法律、平台规则与用户生前选择拼成一个完整闭环

平台对可继承的财产性部分应协助提取,涉人格利益和通信秘密的,则要承担安全保障

王琦建议建立“用户自主选择”的数字遗嘱机制,让用户在生前明确账号的处理方式与继承人权限,既锁定边界,也减少冲突

还有两道值得反复追问的问题

账号的归属规则应由谁最终说了算,平台协议还是法律条文,抑或是用户生前的明确授权

以及

纪念与隐私能否两全,能否让亲友保留被公开的内容,而将私密通信永远封存或仅做不可读的交接

这两问如果没有清楚答案,社会每一次围绕逝者账号的争执都会重演

回到地面,无论是秋风的纪念账号,还是那位B站UP主为百万粉丝所做的安排,背后都在打磨同一个边界

当一个账号被视为财产,就该遵循继承规则;

当一个账号承载人格痕迹,就该被更高标准的隐私保护覆盖

在可操作层面,平台需要提供清晰简洁的办事路径,家属知道去哪提交材料,公众知道哪些权限可被继承,哪些只能被封存

法律层面要尽快给出“数字遗产”的定义与权属细则,尤其是对社交账号的财产性部分与人格性部分进行拆分认定

市场层面,逐步建立可信的虚拟财产评估方法,避免估不出价或乱估价

一些趋势已经显形

网红账号的商业潜力让数字遗产不再是专业话题,而是普通家庭的现实规划

数字遗嘱服务、纪念账号工具、账号解绑和冻结流程等,都会成为接下来必备的公共设施

高楠的咨询激增,明显是需求的回声

平台若能在规则公开透明、隐私处置可追溯、继承流程可预期三方面补齐短板,许多争议会自然降温

文末提醒信息边界

文中高楠、张岚、周然为化名

涉及的金额、时间节点、机构与平台口径均以公开报道与当事平台回应为准

当人离开,只留下账号在流转,真正需要被继承的不是一个登录口,而是被妥善安放的权利、记忆与边界

来源:小禾苗一点号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