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6日午后,老铁山烽火台西南坡,一只灰背橙腹的小鸟落在蒙古栎顶,被长焦镜头定格,三小时后,这份照片把辽宁省鸟类名录硬生生拉长一行——琉球山椒鸟,第一次踩上东北土地。
11月6日午后,老铁山烽火台西南坡,一只灰背橙腹的小鸟落在蒙古栎顶,被长焦镜头定格,三小时后,这份照片把辽宁省鸟类名录硬生生拉长一行——琉球山椒鸟,第一次踩上东北土地。
它本该在琉球群岛的常绿林里捉毛虫,如今却站在北纬38度的落叶阔叶林,位置整整向北推了七百公里。
日本鸟类学会2023年11月刚发布的路线图写得清楚:这条沿朝鲜半岛西海岸的新航线,三年前还没记录,去年秋天只在韩国忠清南道出现三只,今年直接跳过鸭绿江,落在老铁山,扩张速度每年一百三十公里,比高铁慢,却比生态学者写论文快。
国际鸟盟10月更新的数字也帮腔:全球种群从三万只翻到十万只,五年涨两倍,鸟多了,自然要往外走。
鸟口膨胀只是表面,根子在天——中国科学院大气所算了五年账,东亚冬季零度等温线北移一百二十公里,虫子跟着暖空气走,鸟跟着虫子走,山椒鸟于是把家搬到更冷也更暖的东北。
老铁山正好卡在渤海海峡咽喉,是候鸟北上的“高速服务区”,林子密,虫多,人又突然不撒网,鸟没理由不落地。
保护区今年秋天已经捡到三张“新身份证”:鹃头蜂鹰、林雕、棕腹隼雕,加上这只山椒鸟,四个月刷新四种,速度堪比手机系统升级。
能把鸟留下来,靠的不是口号,是实打实的动作:2022年起,护林员每天巡山步数不低于两万,无人机每周覆盖核心区两次,红外相机全年无休,发现一张捕鸟网,公安当天立案,罚款从两千提到两万,村里广播连续播一个月。
捕鸟的人一算账,成本太高,收手了,鹰雕这种十年不见的猛禽才敢重新在天空盘旋。
有人担心:南方鸟闯东北,会不会抢了本地山椒鸟的窝?
灰山椒鸟在辽宁是夏候鸟,六七月繁殖,九月走光,琉球山椒鸟十月才到,错开时间,也错开高度——灰山椒鸟喜欢在半山腰的柞树上筑巢,琉球山椒鸟只在山顶的栎林里晃悠,食性虽重叠,但老铁山昆虫种类多,够吃,抢食戏码暂时没上演。
真正的风险在过冬:东北夜里零下十度是常态,琉球山椒鸟没有集群习性,落单后夜里怎么熬,没人见过,一旦寒潮提前,它可能变成“一次性游客”。
更大的账本写在后面:如果明年再来十只,后年一百只,老铁山的林子能不能装下?
保护区总面积一万七千公顷,听起来大,可核心林地只有两千公顷,每年秋天至少五十万只候鸟路过,多一张嘴,就多一份虫量支出。
虫吃光了,树就遭殃,树枯了,鸟全散,链条崩起来比人想象得快。
暖冬让虫子数量也提前爆发,2023年秋季蛾类监测灯比2020年多诱捕四成,鸟暂时吃得饱,可一旦虫口波动,新移民最先挨饿。
数据还透露一个细节:琉球山椒鸟北扩最猛的是雌鸟。
日本环志回收记录显示,近三年被捕获的个体里,雌鸟占七成,雌鸟体型小,散热快,对低温更敏感,却偏要飞得更远,原因只有一个——南方繁殖地密度太高,雌鸟被挤出去,冒险到北方赌一把。
赌赢了,新种群诞生;赌输了,基因库丢掉一半多样性。
老铁山这只也是雌鸟,没同伴,没鸣唱回应,它能不能找到雄鸟,明年能不能带崽回来,决定了一个新种群能不能在东北落地生根。
保护区已经把监测频率从每月一次提到每周一次,重点盯住栎树林夜栖点,温度、湿度、虫口、鸟粪全要称重记录。
只要连续三年记录到同一物种越冬,就可以向上级申请“新分布区”保护级别,一旦获批,林地使用、旅游路线、防火通道全得重新画线,那时候,一只小鸟就能左右上亿预算。
别觉得夸张,云南铜壁关因为一只天行长臂猿,修高速让路多花三亿,前车之鉴摆着。
对普通人来说,能做的只有一件:别去老铁山赶“看新鲜”的热闹。
去年棕腹隼雕消息一出,周末涌进三千游客,无人机满天飞,鸟吓得停都不停。
保护区后来干脆关闭两条步道,用铁丝网硬隔离。
想看琉球山椒鸟,等科研报告,等官方直播,别自己闯进去,一脚踩坏蚁穴,可能就让这只雌鸟夜里少了一顿蚂蚁卵,第二天就冻死,一条潜在的种群线索就此断掉。
老铁山的树叶再掉两轮,答案就会出来:它只是迷路的过客,还是东北冬天的新房客。
如果明年十月你又在新闻里看到它,记得一件事——不是鸟变厉害了,是人把网收了、把林子留住了、把气温抬高了,三股力量一起,才把南海的小灰鸟推到渤海之滨。
生态保护没有奇迹,只有算得清的步数、罚得疼的钱、守得住的夜。
现在轮到咱们自问:下次在郊外看见不认识的鸟,是掏手机先拍照发朋友圈,还是安静绕开,让它好好吃虫?
老铁山能加一个新名字,也能轻易减掉一个老名字,决定权不在鸟,在人。
来源:淡泊的小猫KkVb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