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中旬,安顺一家工厂里机器响个不停,六条流水线正赶订单。工人们分拣金刺梨、灌装、贴标签,产线忙到工人换班都得连轴转。产品名花样多,有加天麻的饮品,还有刺梨柚子茶,包装完直接发往上海、云南等地。
11月中旬,安顺一家工厂里机器响个不停,六条流水线正赶订单。工人们分拣金刺梨、灌装、贴标签,产线忙到工人换班都得连轴转。产品名花样多,有加天麻的饮品,还有刺梨柚子茶,包装完直接发往上海、云南等地。
这家公司搞了十年刺梨加工,现在自己种了50亩实验田,带周围农户一起种了两万多亩。总经理姓张的说今年要收四千吨刺梨,给农户保底价收购,等明年产值能冲八千万,往后奔着过亿去。
过去农户都自己卖果,现在跟着公司学技术,种出的果子大小颜色都差不多。不过开始推广时不少老农不乐意,觉得新规矩麻烦,公司就先按高价收他们的果,慢慢教会大家标准化种植。
工厂四楼在装修科研中心,准备搞成分提取技术,说是要把刺梨里的营养物分得更细。公司还招了二十多个年轻人搞电商,抖音直播、拼多多啥的都想去试水,线下门店也开到沿海城市了。
有意思的是他们用了区块链系统,扫描产品二维码能看到哪块地种的,哪天摘的,连施肥记录都公开。这样超市能追溯质量,农户种地也得更上心。
有专家担心过度加工会让刺梨品种变差,但厂里已经开始收集当地野生植株做基因库。最近和广西那边谈合作,想用他们的水果加工技术改良生产线。
现在工厂周边的乡镇多了很多打工机会,年轻人都不用跑远了。一个月拿三四千,比以前在地里扛锄头强多啦。不过气象局提醒,要是明年遇上干旱,果子产量可能会受影响。
税务局刚下来新政策,农产品加工企业能少缴点税,这对公司收购原料应该有帮助。听说他们明年还想发债券募资,但具体能不能成还不清楚。
工厂门口贴着倒计时海报,写着2025年要破亿。目前仓库堆满新货,货车一趟趟往外拉,看样子目标差得不算太远。
来源:远见三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