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明一代,即便到崇祯吊死煤山的时候,都不能说缺乏人才。嘉靖朝尤其如此,名将名相,高哲大儒,仁人志士,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嘉靖帝其人渴求人才,不拘出身,注重官员的品德和政声,一经发现,即能够不次擢用。遗憾的是,他向来又不懂得爱惜人才,听不得忠言逆耳,残酷对待逆
有明一代,即便到崇祯吊死煤山的时候,都不能说缺乏人才。
嘉靖朝尤其如此,名将名相,高哲大儒,仁人志士,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嘉靖帝其人渴求人才,不拘出身,注重官员的品德和政声,一经发现,即能够不次擢用。
遗憾的是,他向来又不懂得爱惜人才,听不得忠言逆耳,残酷对待逆鳞之臣,峻厉冷酷,去留随意,诛杀任情。
嘉靖一朝,最亮的一颗明星当属王守仁,即为后世所知的王阳明。
他是贤臣中的贤臣、名将中的名将,又是一代大儒,是开宗立派的大思想家。
可就是这么一个不世出的人物,在正德晚年和嘉靖初年,基本上处于废置的状态。所封的新建伯,给得也是不情不愿。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一个伟大人物的出生,历史自然会附会上一些神秘的色彩。
据说,他的母亲是怀了十四个月才分娩的。王母临盆之前,他的祖母梦见一个天仙在云中鼓吹,手里抱着一个赤子从天而降。故而,祖父给他取名为“云”。
又说,王守仁到了5岁还不会说话,有一个高僧路过王家,只是摸了一下头,说了一句“好孩子,可惜道破”,守仁就开口说话了。祖父引经据典,将其改名为守仁。
王家是名门望族,父亲王华是成化年间的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王守仁注定是要走科举入仕之路。
12岁那年,王守仁正式接受启蒙教育,至于是哪年考中秀才的不得而知。弘治五年,20岁的王守仁参加了第一次乡试,当年即中举人。
看来,王守仁应该是天赋极高的。
会试阶段,王守仁考了两次,弘治十二年,28岁的他高中二甲第七名进士。从史料记载的情况来看,王守仁似乎并没有进入翰林院,而是以“观政”身份在工部实习工作的。
其后数年,王守仁历官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入仕初期,官职并不高。
正德元年,太监刘谨擅权,打击南京给事中戴铣等人,王守仁上疏为其鸣不平而触怒刘谨,被贬至贵州龙场,当了一个未入流的驿丞。
正是在这个地方,王守仁有了“龙场悟道”。
明代贬官是有时间期限的,一般为三年。正德四年,王守仁期满被授予庐陵知县,不久升南京刑部主事。正德六年入京,历任吏部主事、吏部郎中。七年又调南京,任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等。
王守仁的仕途不算顺畅,兜兜转转十余年,始终未能进入高级大员序列。
正德十一年,王守仁的仕途发生转机,在兵部尚书王琼的举荐下,被提拔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等地。
而就是在这个岗位上,王守仁干出了人生当中最轰轰烈烈的一件大事。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宁王朱宸濠兴兵,集众号称10万,攻打安庆,欲取南京。消息传至京师,举国震动。
可武宗是个嬉戏好玩的皇帝,他听说宁王作乱,非但不忧反而大喜,想乘机到江南去玩耍。
在刘谨等人的怂恿下,武宗调集官军,浩浩荡荡向江西开进。然而让武宗没想到的是,宁王根本不是造反的料,仅仅过了43天,就被王守仁给收拾了。
武宗半路接到王守仁的前线捷报,心情好不沮丧,可他还是坚持南下,一定要过一把平叛大将军的瘾。
王守仁平叛建功,使南部数省免遭涂炭,也使一些重要人物心怀嫉恨。首先被刺痛的就是一帮武宗近臣,那些得宠的太监和武将。王守仁请示面君,被近臣所挡。
随之,就是攻击王守仁,说他先附宁王,见其事败才行擒拿;说他目中无君,躲在杭州不来见驾。
奸臣没有道德底线,也不在意颠倒黑白,生生把一个忠臣说成是逆贼。
幸亏王守仁早有布置,绕过阻截,将宁王等人交于提督太监张永。正是张永在武宗面前陈述守仁之忠,才使他免于大祸。至于奖赏,似乎提都没人提到。
宁王起兵那天,兴王朱祐杬卧病在床,世子朱厚熜(后来的明世宗嘉靖皇帝)既要为父亲治丧,又要管理王府事务,自然也会关注邻省江西的叛乱,同时他也记住了王守仁这个国家干城的名字。
朱厚熜未继位之前,对王守仁就充满敬意,对正德朝的功高赏薄甚为不平。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一日,朱厚熜即皇帝位,在他的即位诏中就指名道姓,要褒奖王守仁:
“宸濠之变,都御史孙燧、按察司副使许逵仗节死义,并一时被害不屈之人,日久尚未褒录,都御史王守仁倡义督兵,平定祸乱,并同事协谋有劳之人,亦未及论功行赏。该部即便会官议拟,奏来定夺。”
世宗的即位诏书是内阁首辅杨廷和拟稿的,但是他与王守仁素来疏远,守仁平叛大功后,杨廷和也没有给他主持公道。
因此,世宗诏书中强调的为王守仁叙功一事,肯定不是杨廷和的意思。
此事拖了几个月都没有落实,王守仁建功很多人是嫉妒的,这一点从内阁几个大臣的表现中就能看出,若是积极一点,封赏早就应该办好了。
诏书下达一个月后,王守仁上疏求归,世宗不允。说朝廷正要论功行赏,命他速来京师。
当时,两京不断有人为王守仁鸣不平,七月间旨意授为南京兵部尚书。显然这样的安排颇有对付和冷落之意,内阁以及杨廷和等人在中间起了很大的作用。
本来特旨宣召的王守仁不用赴京了,改往南京就职。他再次上疏,请求顺道往家乡浙江余姚探望父亲。世宗很是感动,还委派地方官员携羊酒专程慰问其父王华。
当年十一月,御史樊继祖上疏,说几个月都过去了,王守仁为何还没有得到奖赏。
世宗也觉得过意不去,三日后即颁发对有功人员的封赏优恤诏书,第一个就是王守仁,封为“新建伯”,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兼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岁支禄米一千石,给三代诰券,子孙世袭。
明代爵位向不封文臣,王守仁也算是异数,因为有明一代,仅有三个文臣获得过伯爵。
虽然朝廷没有举行隆重的封赏典礼,但还是兑现了承诺,按说这一页也应翻篇了。但是,还有人不以为然。
嘉靖元年九月,巡按江西御史程启充拿出一批朱宸濠与司礼监太监萧敬、吏部尚书陆完的私书,信中要求速将江西巡抚孙燧罢免,又说接任者以汤沐、梁宸为好,王守仁也可以。
就凭这封信,程启充就弹劾王守仁“阴谋党恶,素与交通,乃贪天之功,谬获封爵,宜追夺提究”。
户科给事中汪应轸接着上疏,赞扬王守仁功绩,认为程启充诬陷忠良,主事陆澄也出来为王守仁辩解。
不料此举遭到科道官的群殴,说汪应轸是王守仁的同乡,陆澄为其门生,党比欺罔,建议罢黜王守仁的伯爵。
世宗还是清醒的,再一次表彰了王守仁的大功,认为不需再议。王守仁也是战战兢兢,上疏要辞掉封爵,世宗下令不准。
第二年四月,御史张金戊弹劾刑部尚书张子麟交通逆藩,又扯上了王守仁,科道官再一次全体出马,非要拿掉王守仁的伯爵不可。
正德朝不光不赏,还险些得祸;嘉靖朝赏是赏了,却有些勉强,且一直没有离开非议与攻讦,这就是王守仁建不世之功后的遭遇。
王守仁遭嫉,根源在于他的功绩刺痛了一些掌权者,甚至影响了这些人的地位和利益。第一个不满的人就是内阁首辅杨廷和。
杨廷和自正德二年入阁,八年任首辅,除了一段丁忧外,一直掌控着内阁。期间宁王朱宸濠要求增加护卫、屯田,杨廷和都是大力支持的。
就是在朱宸濠反迹暴露之后,杨廷和还以朝廷的名义派人前往核查,劝其早日收手。我们不能说杨廷和与朱宸濠是一伙的,但他们长期交好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王守仁平叛后,缴获了朱宸濠与朝臣来往的大量书信,甚至还有一些礼单收据,王守仁很识相,令人当场烧毁,意思就是告诉杨廷和等朝廷重臣,让他们把心放在肚子里。
可是王守仁依然得不到他们的信任,当科道官屡屡发难的时候,杨廷和明明知道是恶意攻讦,却也保持沉默,不愿意站出来为王守仁说情。
杨廷和毫无疑问,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也是一位社稷之臣,办事向来有原则、有操守。像他这样的人都容不下王守仁,其他人就更不敢奢望了。
王守仁是一位哲学家、思想家。自正德朝被贬贵州龙场驿开始,聚徒讲学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所提倡的“知行合一”很受欢迎,讲学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有时左右环坐听学者不下数百人。
统治者不怕当官的贪,也不怕他们胡来,最怕的就是在思想层面撬动统治根基。王守仁一手制造出来的学术盛况,是世宗所不能长久容忍的。
嘉靖继位的前六年,朝中议礼之争一浪高过一浪,世宗为了给生父、生母加上一个“帝”和“皇”字,几乎是赤膊上阵与朝臣拼杀。
而学术方面很有影响力的王守仁始终置身事外,对议礼之争不发表任何意见。
在世宗看来,沉默就是反对,反对就要收拾。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世宗对王守仁不加以任用,甚至寻找机会要让他体会一下皇权的威严。
此后,有不少朝臣上疏,举荐王守仁,希望世宗将其调入内阁,但世宗始终不予采纳,将王守仁晾在南京。
嘉靖六年五月,广西思恩、田州卢苏、王受聚众反乱,当地官府难以控制,总督姚镆紧急向朝廷奏报,派出得力之人前往镇压。
内阁和兵部经过仔细商议,认为一时难有合适人选,只有王守仁能当此重任。国家危难之际,世宗虽然不情愿,还是下诏以王守仁为左都御史总制两广几及江西湖广邻近地方军务,即刻前往讨伐。
当时,王守仁正在病中,举荐胡世宁、李承勋二人代替。时内阁首辅为杨一清,他认为只有王守仁出马才能万无一失,世宗下诏令王守仁带病上任。
卢苏、王受很早就听闻王守仁的大名,对他十分敬畏。王守仁刚到前线,他们就率所部七万人马主动请降。
王守仁痛责二人之罪,当场令各杖一百,然后亲自解去绳索,好言抚慰,激励其为国效力。
就这样,数年兵戈随着王守仁的到来瞬间化解,这就是王守仁,不战而屈人之兵,未伤一兵一卒,迅速解决了思恩等地的叛乱。
明代两广是个火药桶,那里的土司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找一找存在感,动辄起兵反叛。王守仁总制两广后,境内的瑶寨长期失控,尤以断藤峡一带闹得最凶,数十年一直处于动荡之间。
王守仁深知宣抚无效,决定用兵。他一面做出安抚的姿态,一面暗中调集湖广官兵突然进剿。此前受抚的卢苏等人更是主动请缨,在他们的配合下,很快就取得了断藤峡大捷。
断藤峡大捷后,王守仁的病势沉重,但他仍抱病筹划各项事务,于九月上疏报告战事进展,并再次提出以病请归。
在奏疏中,王守仁情词恳切地说,完全是皇上的信任和朝臣的举荐,自己并无尺寸之功,又说两广已平,自己也该退休了。
世宗又是不准。
闰十月,朝廷就两广平叛论功行赏,王守仁再一次将功绩归于皇上圣明。世宗作为最高统治者,心里自然清楚王守仁才是大功第一人,但他就是不赏,在诏谕中说:
此捷近于夸诈,有失信义,恩威倒置,恐伤大体。但各洞瑶贼习乱日久,劳亦不可泯。王守仁姑赐敕奖谕,有功人员下巡按御史核实以闻。
世宗如此做法令人寒心,不久,礼部尚书方献夫等上言,为王守仁鸣不平:“夫忠如守仁,有功如守仁,一屈于江西,再屈于两广,臣恐劳臣灰心,将士解体,此后国家有时,谁复为陛下任之?”
方献夫在议礼之争中是坚定支持世宗的,世宗也就不便责备,但对王守仁,依然没有任何表示。
王守仁对世宗也不抱任何希望,他只是想尽早离开两广,回籍养病。但是旨意迟迟不下达,王守仁实在等不及了,就决定不再等待,向着家乡余姚进发。
此举让世宗大为光火,甚至还怀疑王守仁是假报病情,责令吏部派人调查。
殊不知,当年的十一月二十九日,王守仁已经在途中病逝,地点在福建南安的青龙驿。据说,王守仁灵柩经过江西,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场景好不悲伤。
次年二月,吏部回奏,称王守仁病情沉重离任,中途死去,情有可原。世宗仍不解恨,说王守仁“学术事功多有可议”,要求内阁会议讨论,拿出一个处理方案。
世宗是个犟种,认定的事绝不会改变,朝臣因在议礼之争中知晓世宗的厉害,不敢违逆圣意。吏部尚书桂萼不再犹豫,首先从学术上否定了王守仁。
说他“事不师古,言不称师,欲立异以为名,则非朱熹格五物致知之论;知众论之不与,则著朱熹晚年定论之书……虽有剿捕寨贼,擒除逆濠之功,但功过相掩。”
在桂萼的建议下,王守仁保留封爵,其学说予以禁止。
世宗很满意,在奏疏上写了大篇幅的批示,其中有“守仁放言自肆,诋毁先儒,号召门徒,虚声附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一段,足见其心胸之狭隘,驭下之冷酷。
王守仁死后该有的荣誉,世宗一概不准。隆庆继位后,追赠为新建侯,赐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孔庙,至此王守仁才算是盖棺定论了。
来源:左都御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