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已无法结盟,俄外长通告全球,俄仅剩少数伙伴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5 19:15 1

摘要:那期节目是在为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庆祝成立25周年做专题,主持人问了个很直白的问题:谁才是真正可靠的盟友?拉夫罗夫也没绕弯子,把老话翻了个新花样——不只是陆海两军了,空天力量也算一份。他还把中俄关系归为“结伴不结盟”那一类,连朝鲜都没被点名为“盟友”。说法听着不

俄罗斯把“盟友”名单缩到了三样:陆军、海军和空天军。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在电视上这么说了,语气平静,但话一出,外交圈里炸开了锅。

那期节目是在为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庆祝成立25周年做专题,主持人问了个很直白的问题:谁才是真正可靠的盟友?拉夫罗夫也没绕弯子,把老话翻了个新花样——不只是陆海两军了,空天力量也算一份。他还把中俄关系归为“结伴不结盟”那一类,连朝鲜都没被点名为“盟友”。说法听着不浪,但含义很清楚:别以为有人会替俄罗斯站队挡刀,他们更看重独立的安全能力。

外交圈和国外媒体被这句话弄得有点懵。好一阵子有人在讨论中俄会不会走成军事同盟,这下像被浇了盆冷水——俄罗斯自己并不想被谁绑住。拉夫罗夫的口气像是在说:我们有自己的底气,别指望别人来背书。

放到更大的背景里看,这话合情合理。俄乌冲突后,西方制裁一波接一波,俄罗斯在国际上确实越走越孤单。现实就是,外面的靠不住了,得在家里把自家拳头练硬。把国防开支抬到占GDP的4.5%,把“匕首”这类高超音速武器部署到加里宁格勒,这些动作不是吓唬人就是在说一句话:自力更生,别指望别人来救大伙。和这套动作配套的,是军工和武器出口成了重要的外汇来源——国防出口公司今年的订单突破了120亿美元,像S-400、防空系统、火箭炮这些卖到印度、土耳其,中东也有生意。这既能把钱袋子撑起来,又能在地缘政治上换点影响力。

说到朝鲜没被列为“盟友”,这也有现实理由。朝鲜和俄罗斯确实有合作,但在承担安全义务、经济联动这些方面,距离那种“真正的盟友”还有段距离。要称得上是铁杆伙伴,需要军事训练有一致教材,装备能互通,利益和风险能一起扛。光是政治上合拍,不等于能在关键时刻替你扛刀,这点很实际也很冷静。

中俄的关系更像是生意伙伴加上相互牵着鼻子的老友。贸易数字挺会说话:2024年双边贸易额冲到2448亿美元,中国连续15年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对象。能源合作也是硬通货——每天大概有90万桶原油输往中国,东线的天然气管道输气量能支持半个华北的取暖需求。项目层面也不是空话,田湾核电站三期有两国工程师一起盯着调试到半夜,边境上的桥梁天天有成百辆货车来回跑,木材换电子产品这种现实交流比任何宣言都实在。两国还在推进卢布对人民币直接结算,想绕开美元结算的影响,这种做法让西方挺不舒服。街头生活层面的联结也越来越多,莫斯科某些市场上能看到用中文直播带货的人,城市角落有中文招牌,这些都是关系“落地”的表现。

军事上两边确实会演习、会搞联合训练,但都不愿意签那种互相承担防务义务的条约。对中国而言,军事上和俄罗斯绑得太紧,外面的西方市场和大生意可能就受影响;对俄罗斯来说,留点战略回旋余地能在中美间多走几步棋。把自己绑死了,反而会让国家选择变窄,这就是两国都放弃正式同盟的现实考量。

这话对美国来说,听起来挺扎心。一边是担心中俄走得近了,另一边又忌惮要是太过强硬,会把两边真正推到一块儿去。美国内部在对俄政策上分歧明显:有人主张继续增加制裁和压力,有人觉得应该留条沟通的路。政治明星层面也有摇摆的迹象,像那段时间对乌援助和高层会面的态度就显得反复。商业上也有“政冷经热”的迹象:2025年上半年美俄的农产品贸易反而上涨了12%,很多交易通过第三国转口,这说明经济的节奏并不总跟政治同频。

把镜头拉近一些,能看到的东西更接地气。加里宁格勒的导弹部署,表面上有明确的军事意义,但更像是一种对外信号:别轻举妄动。国防企业接的订单,不只是账面上的人民币或美元,它还能在谈判桌上用作筹码。普通人的生活里,这些变动表现得更直观:边境那头的桥上车流不歇,工地夜班的工程师在灯光下调试设备,超市里能买到来自俄方的粮油,也有用中文牌子的店铺在迎客。这些日常的点滴,比外交辞令更能说明两国关系的真实状态。

拉夫罗夫把“盟友”这一说法收窄到军队层面的三支力量,话一出,原本那层外交关系的窗户纸被戳了个口子。留在屋里的问题不小——谁算真朋友?怎么分清利益和义务?同时也给旧有的互动方式开了个新的节点。街头的那点小事儿、夜班工程师的疲惫眼圈、口袋里能换到的外汇,这些具体的细节,比高高在上的声明更能决定接下来怎么走。

来源:完美蛋糕UWe82Y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