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情说清楚点儿,是从去年的几个节点开始往外掉。先说时间线:2025年9月,在马尼拉举办的第14届中菲关系论坛上,中国学者高志凯把一个老旧的条约问题提了出来。他盯着1898年美西战争后签的《巴黎条约》念了半天,重点落在了一个坐标——东经118度。按他解读,按那几
菲律宾那边被一条历史界线弄得哑了好一阵。
事情说清楚点儿,是从去年的几个节点开始往外掉。先说时间线:2025年9月,在马尼拉举办的第14届中菲关系论坛上,中国学者高志凯把一个老旧的条约问题提了出来。他盯着1898年美西战争后签的《巴黎条约》念了半天,重点落在了一个坐标——东经118度。按他解读,按那几个历史文件的字眼来算,菲律宾的西界好像就该停在这个经线上,黄岩岛(也就是黄岩岛/斯卡巴洛礁)的位置恰好在这条线的西面,按这套逻辑,菲律宾对黄岩岛的法律依据就被掰薄了。这话一出,马尼拉当场就有些沉默,很多人都是一脸懵。
沉默不是没有代价的。到了11月12日,菲律宾海警发言人塔里拉公开把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喊到一块儿,别再内讧了,要合力面对这条被称作“高志凯线”的论断。这句话外表看是动员,实质上像是在掩饰一种尴尬:政府内部在法律和外交层面一时找不到能顶住的反击理由,学界和媒体也处于被动应对的状态。外交部在论坛后直到十月才发了一份声明,措辞很谨慎,没正面表态那条118度线究竟承认不承认,这种吞吞吐吐恰恰把问题推向了公众视野。
要把这事儿看明白,还得把几个历史文件一股脑儿拿出来对照。支持“高志凯线”的,不是一两页文章就能推翻的。除了1898年的《巴黎条约》,还有后来提到的1900年相关文件、以及20世纪30年代美英之间的一些边界协议。这些文献在字面上多次把菲律宾的领土范围和某些岛屿列出或限定,结果把东经118度作为一个参考性分界点的说法就被不断拼凑起来。把这些老文件一条条摞到一起,会发现黄岩岛并不在当时列出的那一块儿里头——这是对方用来质疑菲律宾主张的逻辑链条。
更麻烦的是,过去菲律宾自己的一些官方记录里,也有不利的痕迹。文章里提到的几条例子要点不能改:1990年,一位驻德国的大使在信件中写过黄岩岛不属于菲律宾;1994年,国家地图与资源信息部门在和美方的资料交流里也有确认黄岩岛超出《巴黎条约》所划范围的记录;直到2011年,菲律宾官方出版的某些地图上,黄岩岛仍然被标注在界外。这些老档案被拿出来对比,现在成了外界检验菲律宾立场的证据之一。说白了,就是历史账本上有些空白和自相矛盾,别国学者一指出来,国内就不好再遮遮掩掩。
站在马尼拉的角度,处境挺难的。往左走是承认118度这条线,那就要在法理上放弃一些对黄岩岛甚至其他海域的主张;往右走是不承认,那就得拿出充分的反证来反驳那些历史文件,但那很容易把其他边界问题的法理基础暴露在对方放大镜下。两条路都不划算,结果是只能做政治道义上的动员,提醒国内对外“团结一致”,把矛盾先往内部收一收。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这边对黄岩岛也有自己的一套说法和事实链。历史记载上,关于这片海域的探测和记载可以追溯到很早,近代也有类似1935年对南海诸岛地名的正式公布等行政行为;后续还有科学考察、民间或行政层面的活动被当作“行使主权”的事实依据来引用。换句话说,双方都有一套历史文件和行为证据,法理之争并不是谁说了算,而是看谁能把过去的档案和现实操作拼成更让国际社会信服的链条。
现实中的海上互动,也并没有因为学术论点而停止。中国海警在黄岩岛附近的巡航属于常态化执行任务,按既定规则维护海域秩序;菲律宾那边,渔船有时在政府或民间的一些鼓动下靠近,试探性的“存在感”制造,实际上是想把事情做成“事实现状”。海上的这些每一次靠近、每一次盘查、每一次广播喊话,都是在用行动对历史和法理打补丁。法条能说清许多事,但海上实际发生的互动,有时候比纸上的条文更能影响舆论和国际社会的判断。
在这场争论里,两个方面都用了历史档案、官方文件和现实行为来支撑各自的立场。高志凯把一条历史界线摆到台面上,触发的不是单纯的学术争论,而是把过去的条约和今天的地缘政治拉在一起,逼着当事人得出个态度。马尼拉的沉默和后来试图喊话团结,恰恰反映了在国际法与现实利益之间找平衡的难度。海面上的每一次巡航、每一次渔船靠近,都像是在用小动作去解一个大题。但到目前为止,这个题目还没找到一个能让双方都满意的解法,争端也还在随着每一次船只的靠近和执法的发生继续推进。
来源:勇往直前的清泉ECZMu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