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乾隆六十年,黄河决口,河南泡成一锅粥。朝廷拨下的米面刚卸船,周边几个县的“灾民”就骑着驴赶来,衣衫虽破,鞋底却厚。和珅没急着发火,只叫人支锅熬粥,水里先扔几十块棱角分明的青石头。饿极的人捧碗就喝,牙被咯得生疼;蹭饭的面露难色,勺子转两圈,悄悄溜了。一锅粥,石头
乾隆六十年,黄河决口,河南泡成一锅粥。朝廷拨下的米面刚卸船,周边几个县的“灾民”就骑着驴赶来,衣衫虽破,鞋底却厚。和珅没急着发火,只叫人支锅熬粥,水里先扔几十块棱角分明的青石头。饿极的人捧碗就喝,牙被咯得生疼;蹭饭的面露难色,勺子转两圈,悄悄溜了。一锅粥,石头替他把“真假”筛了个干净。
这招听着损,却精准戳到一个古老难题:白给的钱粮,最容易养懒人。二百多年后,联合国粮农署在索马里照抄“石头”思路——想领救济,得先给村子修三天排水沟;红十字会把“石头”换成电子代金券,刷指纹才能买粮;国内扶贫队更直接,让老乡搬石头砌梯田,日结工资,美其名曰“以工代赈”。石头变花样,精髓没变:让伸手的那一下带点“疼”,真饿的人不在乎,凑热闹的就被劝退。
经济学家管这叫“慈善陷阱”。班纳吉跑非洲做过实验,白给粮的地方,来年播种面积反而缩小——反正饿不着,谁还下地?数据冷冰冰:项目区贫困率三年抬升7%。心理学家补刀:门槛越低,蹭福利的越多;稍微添点“麻烦”,求助者瞬间少四成。古人没大数据,却用一口锅、几块石头把道理玩透了。
当然,现代版“石头”精致多了。区块链把每笔捐款晒在阳光下,人脸比对让“职业领米”无处遁形,算法还能锁定突然冒出的“重病求助”账号,一键标记高风险。技术亮瞎眼,背后还是那句土话:救急不救穷,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伊斯兰“天课”规定,乞丐若肯伸手,也得先核实他有没有劳动能力;西方福利国家近年也在收紧无门槛补贴,把“找工作培训”当硬性条件。东方、西方、沙漠绿洲,兜兜转转,又回到和珅那口锅——粥可以白,但喝粥得付点“牙疼”代价。
赈灾最忌一哄而上,更忌一哄而散。石头粥的终极价值,不是省几把米,而是让饿肚子的人保住尊严:我领这碗粥,是因为我饿,而不是我滑。今天不管是扫码领券,还是刷脸领粮,程序越细,目标越简单——把“等靠要”逼回“自己干”。数字再好看,不如一块田重新长苗;救济再体面,不如来年老乡自己把锅支起来。和珅要是活到现在,大概会眯着眼说:石头还是那块石头,只是换了个坑,继续咯那些想不劳而获的牙。
来源:别有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