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白了,这话不是空口说白话。把他这一路的经历往回翻,能看到一条比较清楚的轨迹:前头上得快,名声也响,后头几次关键的失利把名声往下拉。早年北伐那会儿,他混得挺快,从营长升到团长,参加过龙潭、蚌埠、济南这些硬仗,升迁速度放在同期人里,确实算出彩的那一拨。跟他同期的
胡宗南最后在黄埔一期同学里的位次,大概落在第十到第十二之间。
说白了,这话不是空口说白话。把他这一路的经历往回翻,能看到一条比较清楚的轨迹:前头上得快,名声也响,后头几次关键的失利把名声往下拉。早年北伐那会儿,他混得挺快,从营长升到团长,参加过龙潭、蚌埠、济南这些硬仗,升迁速度放在同期人里,确实算出彩的那一拨。跟他同期的,还有蒋先云、陈赓、关麟征、宋希濂、杜聿明这类名字,能抢眼的也就那几位。只不过,后来有人走红,有人因为政治路线离开,有人牺牲,他的路就没完全沿着“越走越亮”的方向延展下去。
抗战期间,他带的部队人数不少,编制规模也有看头,参与过淞沪会战里第1军的行动,也卷进了兰封会战、豫湘桂那些较大规模的对抗。问题在于,到了要把战局扭转、拿下决定性胜利的时候,他那套打法常常不够锋利。学界常把他归为那种“稳当但不出奇”的将领:治军严谨、后勤踏实、防守稳妥,凡事算得较周到,但遇到需要大胆机动、出其不意的场合,就显得捉襟见肘。跟杜聿明、关麟征比起来,有的人能交出更具标志性的胜利,胡宗南的光环就显得暗淡些。
解放战争里西北战场的几场打击,对他影响极大。是,他曾拿下延安,这场仗当时看起来份量很重,但之后接二连三的败仗——蟠龙、沙家店、瓦子街这些地方的失利——把局势拖得越发糟糕,部队也几近溃散。那种连环失利,不仅让兵力缩水,更重要的是砸了他在大兵团机动、灵活进攻方面的牌面。简单说,以前人们还能说他是个可靠的“守门员”,但那些战役之后,大家就开始怀疑他能不能当个出色的主帅。
蒋介石对他的评价里,忠诚二字占了很多位置。蒋的日记里多次提到他可靠、听话,把忠诚摆在第一位。但到了做关键决策时,蒋又不止一次批评他太保守、不够冒险。也就是说,在蒋眼里,胡是个可以放心托付执行的人,却不太是那种能在危急时刻冒险一搏的指挥者。老同窗的回忆也差不多;关麟征一句话把人形容得挺传神,认为胡“善守而短于奇袭”;宋希濂则说他治军严谨、打仗稳当,但出其不意的能力不足。这些话把他作风性格的轮廓勾画得挺清楚——靠得住,但缺点是缺少那股出奇制胜的劲儿。
国军内部对他的排名也反映了类似态度。1959年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的内部稿,把黄埔一期将领排个序,胡排在第六,前面挤着何应钦(按教导师算半期)、陈诚、杜聿明、关麟征、宋希濂这些人。这个排序不是凭空而来,更多是基于战绩、指挥风格、政治背景这些综合因素的权衡。
大陆那边的学者后来评说,也常常是褒贬不一。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他执行力强,能把训练、筑路、屯垦、后勤这些“内功活”做得扎实,但在大规模运动战、兵团迂回以及持续性的进攻上,表现不如杜聿明、陈明仁等人。蒋纬国口述里把黄埔一期将才分型,也把胡放进“稳健型”那一栏。这类归类从侧面说明一件事:他更擅长把事情做踏实,而不是去冒险开新局。
把他各阶段的战绩放在一起比一比就更能看清。单看北伐到抗战前期,他那股上升势头、早期的战功,按理说能进前八名。但把抗战全程和随后的解放战争都算上,尤其是西北那些关键战役的失利,就把他逐步往后推,最终落在黄埔一期第十到第十二位,这样的结论和现存史料是一致的。
这些结论不是凭空撮合的。可查的材料不少:刘凤翰整理的年谱、张宪文等关于抗战的研究、徐焰对解放战争的记述,加上蒋介石的日记、黄埔一期将领评传上的内部稿件,再到蒋纬国的口述,这些东西交叉起来看,印证了对他既有肯定也有保留的评价。关麟征和宋希濂那些直截了当的话,也并非单一声音,而是当时圈子里较为普遍的看法。
来源:勇往直前的清泉ECZMu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