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老百姓常说“民以食为天”,可提起农业,不少人脑子里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印象——靠天吃饭、收益慢、抗风险能力差,好像“弱”成了农业甩不掉的标签。但这些年逛菜市场、刷短视频,明显能感觉到变化:冬天能吃到新鲜的南方蔬菜,超市里的大米分着“富硒”“有机”好几种
从“看天吃饭”到“科技掌舵”:农业咋才能彻底摆脱“弱质标签”?
咱老百姓常说“民以食为天”,可提起农业,不少人脑子里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印象——靠天吃饭、收益慢、抗风险能力差,好像“弱”成了农业甩不掉的标签。但这些年逛菜市场、刷短视频,明显能感觉到变化:冬天能吃到新鲜的南方蔬菜,超市里的大米分着“富硒”“有机”好几种,就连老家叔叔种地都用上了无人机打药。这不禁让人琢磨:农业到底咋才能真正从“弱苗”长成“大树”,彻底实现由弱变强呢?
要我说,农业变强的第一步,得先把“靠经验”的老路子换成“靠科技”的新玩法。以前种地,农民伯伯全凭“看节气、凭感觉”,播种靠手撒,浇水靠渠灌,病虫害来了只能背着药桶满田跑,辛苦不说,收成还没个准数。就像我老家邻居王大爷,前几年种玉米,赶上伏天旱,没来得及浇水,一亩地才收了五百多斤,愁得他好几宿没睡着觉。可现在不一样了,村里搞了“智慧农业示范园”,地里埋上了传感器,手机上就能看土壤的湿度、温度,缺水了自动滴灌,有虫害了卫星遥感能提前预警,无人机一飞,一亩地的药十几分钟就打完了。去年王大爷跟着学,同样的玉米地,收成翻了一倍还多,脸上的笑就没断过。这就是科技的力量——它能把农民从“看天吃饭”的被动里拉出来,让种地变得精准、高效,这才是农业变强的底气。
不过光有科技还不够,农业要想真的“强”,还得解决“卖得好”的问题。以前不少地方的农产品都陷在“丰产不丰收”的怪圈里:比如山东的苹果、陕西的猕猴桃,有时候果子长得又大又甜,可因为没渠道、没品牌,只能在本地低价卖,甚至烂在地里。我有个大学同学,老家在河南驻马店,家里种了几十亩花生,前几年每到收获季,就只能等着收购商上门,价格被压得很低,一年忙下来也赚不了几个钱。后来他试着在网上开了网店,还给花生注册了“豫南小粒香”的品牌,拍了种地、剥壳的短视频,没想到一下子火了,不光花生卖上了高价,还带动了村里好几户人一起做电商。现在他们的花生不光卖到了全国各地,还出口到了东南亚,村民们的收入比以前翻了三四倍。这事儿说明,农业变强不只是“种得好”,更要“卖得好”——得有自己的品牌,有畅通的销路,把农产品的“好品质”变成“好收益”,这样农业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另外,农业要变强,还得打破“单打独斗”的老模式,走“抱团发展”的路子。以前农民种地都是“各管各的”,你种你的小麦,我种我的蔬菜,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规模效应,遇到市场波动就慌了神。就拿我们这儿的蔬菜种植来说,前些年家家户户都种黄瓜,有的用了农药,有的没用药,品质参差不齐,收购商挑挑拣拣,价格压得很低。后来村里成立了合作社,统一提供种子、化肥,统一制定种植标准,还联系了大型超市和加工厂,大家按照合作社的要求种,收了的黄瓜直接被订单收走,根本不愁卖。有一次我去合作社采访,负责人说:“以前单家独户,连跟收购商谈价的底气都没有;现在合作社有几百亩地,规模大了,说话也硬气了,农民的收入也稳定了。”其实这就是“抱团”的好处——把小农户聚成“大集体”,形成规模优势,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抗风险能力,还能对接更大的市场,这才是农业变强的“靠山”。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农业要想真正由弱变强,必须得让年轻人愿意回来干。以前提到种地,年轻人都觉得“没出息”——又累又不赚钱,不如去城里打工。我老家村子里,前些年青壮年几乎都出去了,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地里的活儿没人干,不少地都荒了。可这两年不一样了,村里来了几个“95后”,有的搞起了生态养殖,养的土鸡、土鸭通过直播卖;有的搞起了观光农业,把果园改成了采摘园,周末吸引城里的人来玩。这些年轻人带来了新想法、新技术,也让村子变得热闹起来。有个叫小李的年轻人,以前在城里做互联网,回来后给村里的农产品做直播带货,一年帮村民卖出了几百万的货,他自己也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说:“现在种地早不是以前那样了,靠科技、靠创意,照样能做出大事业。”其实农业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只有让年轻人觉得种地有奔头、有前途,愿意把青春和汗水洒在田地里,农业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活力,才能真正实现“由弱变强”的跨越。
当然,农业变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还需要政策的支持和保障。比如国家这几年出台的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还有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像修灌溉渠、建高标准农田,这些都为农业变强“搭好了架子”。就拿高标准农田来说,以前的田都是“小块块”,机器进不去,浇水也不方便;现在改成了“大块田”,路通了,水也通了,大型收割机、播种机都能用上,种地效率一下子提上去了。我老家的村子去年搞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前一亩地种小麦要花三四天,现在一天就能种完,农民省了不少力。还有农机补贴,买一台无人机以前要好几万,现在补贴后只要一半的钱,不少农民都买得起了。这些政策就像“助推器”,能帮农业更快地摆脱“弱”的现状,朝着强的方向发展。
说到底,农业由弱变强,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落在“种得好、卖得好、有人干、有保障”的实处上。从靠天吃饭到科技掌舵,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没人愿意做到年轻人争相回来干,每一步变化都在让农业离“强”越来越近。就像我们身边的田野,以前是“灰头土脸”的老样子,现在披上了“科技的外衣”,长出了“品牌的果实”,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我相信,只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未来的农业一定会成为让人羡慕的产业,农民会成为让人尊敬的职业,咱们的“饭碗”会端得更稳、更牢,农业也会真正成为国家发展的“压舱石”。
来源:小白看世界一点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