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年,我娶了不能生育的女人,十年后她却给我生了一对龙凤胎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5 16:12 1

摘要:1981年的秋末,陕北黄土高原上的风已经带了刺骨的寒。陈根生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缩着脖子站在自家土坯房的院坝里,望着远处光秃秃的山峁,心里像压了块冻硬的黄土,沉得慌。

第一章 黄土坡上的婚事

1981年的秋末,陕北黄土高原上的风已经带了刺骨的寒。陈根生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缩着脖子站在自家土坯房的院坝里,望着远处光秃秃的山峁,心里像压了块冻硬的黄土,沉得慌。

“根生,想啥呢?李家那边回话了,同意这门亲事,不要彩礼,就图你人老实,肯干活。”母亲王桂英端着一碗玉米糊糊从屋里出来,热气顺着碗沿往上冒,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凝出一层薄汗。

陈根生转过头,看着母亲鬓角的白发,喉结动了动,没说话。他今年二十五了,在村里算是实打实的“老光棍”。不是他不想娶,而是家里穷,三间土坯房,两亩薄地,还有一个常年卧病的父亲,哪家姑娘愿意往火坑里跳?

李家的姑娘叫李秀莲,比陈根生小两岁,是邻村李老汉的独女。人长得周正,手脚也勤快,就是名声不太好——村里都传,她身子骨有问题,这辈子怕是不能生娃。

这话不是空穴来风。李秀莲十八岁那年,曾许给过邻乡的一个后生,订婚后没半年,男方家就托人来退婚,明里暗里说她“不顶用”,生不了娃。这事在方圆几个村子传得沸沸扬扬,李秀莲的名声也就这么毁了,之后再没人上门提亲。

陈根生不是不知道这些闲话。前几天母亲跟他提这门亲事时,他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在陕北农村,“无后为大”的观念刻在骨子里,谁家要是没个娃,不仅会被人戳脊梁骨,老了也没人养老送终。可他又想,自己这条件,能娶上个媳妇就不错了,哪还敢挑三拣四?

“妈,我听你的。”陈根生接过玉米糊糊,大口喝了起来,玉米的清香混着淡淡的苦涩,像极了他当下的日子。

王桂英脸上露出一丝欣慰:“这就对了!秀莲是个好姑娘,心眼实,就是命苦。你们俩好好过日子,日子总会好起来的。至于娃的事……”她顿了顿,叹了口气,“随缘吧,实在不行,以后领养一个也行。”

陈根生没接话,只是低头喝粥。他心里清楚,母亲嘴上这么说,心里肯定还是盼着能有个亲孙子的。

订亲的日子定在腊月初八,简单得不能再简单。陈根生请了村里的两个长辈当媒人,提着两斤红糖、一斤茶叶、一块布料,就去了李家。李老汉见他老实本分,说话办事也靠谱,当即就拍了板,把婚期定在了年底。

结婚那天,没有鞭炮齐鸣,没有锣鼓喧天,只有一辆借来的驴车,拉着李秀莲和一床新被褥,慢悠悠地驶进了陈根生家的院坝。王桂英杀了一只鸡,炖了一锅土豆炖鸡肉,招待了几个至亲好友,这婚就算是结了。

晚上,送走了最后一批客人,屋里只剩下陈根生和李秀莲。昏黄的煤油灯摇曳着,把两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李秀莲低着头,双手紧紧攥着衣角,脸颊通红,显得有些局促不安。

陈根生看着她,心里有些复杂。他知道,这个女人以后就是自己的媳妇了,是要跟自己过一辈子的人。他想说点什么,却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根生哥,”李秀莲先开了口,声音细若蚊蚋,“我知道村里的闲话,你……你真的不介意吗?”

陈根生愣了一下,随即摇了摇头:“介意啥?我娶的是你,又不是娶个生孩子的工具。以后好好过日子就行。”

李秀莲抬起头,眼里闪着泪光,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最终还是化作了一声轻轻的“嗯”。

那晚之后,两人开始了平淡而踏实的生活。李秀莲果然如母亲所说,是个勤快能干的女人。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扫地、做饭、喂猪、纺线,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农忙时,她跟着陈根生一起下地,割麦、耕地、种玉米,再苦再累也不抱怨,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也只是笑笑说“习惯了”。

王桂英对这个儿媳也越来越满意,虽然心里还是惦记着抱孙子,但看着李秀莲孝顺懂事,把家里照顾得妥妥帖帖,也渐渐把那点遗憾压在了心底。只是偶尔,村里的婆姨们聚在一起嚼舌根,说些“陈家这辈子要绝后”的闲话,传到王桂英耳朵里,还是会让她暗自神伤。

李秀莲心里也不好受。她知道婆婆的心思,也知道自己对不起陈根生。结婚一年后,她开始偷偷地找偏方,村里老中医开的草药,山上挖的野菜,只要听说能治不孕,她都偷偷买来尝试。那些草药又苦又涩,喝得她胃里翻江倒海,但她从不叫苦,只盼着能有个惊喜。

陈根生知道她的心思,看着她日渐消瘦的脸庞,心里很不是滋味。“秀莲,别瞎折腾了,”他劝道,“我说过,我不介意。咱们两个人好好过日子,也挺好的。”

李秀莲摇了摇头,眼泪掉了下来:“根生哥,我想给你生个娃,给陈家留个后。不然,我这辈子都不安心。”

陈根生叹了口气,不再劝她。他知道,这个执念在她心里扎了根,不亲眼看到希望,她是不会放弃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转眼两年过去了。李秀莲的肚子依然没有动静。村里的闲话越来越多,有的说她是“石女”,有的说她上辈子造了孽,这辈子才断子绝孙。甚至有好事的婆姨,偷偷劝陈根生:“根生,不行就跟她离了吧,再找一个能生的,不然陈家可就真绝后了。”

陈根生每次听到这些话,都只是冷冷地回一句:“我媳妇好不好,我心里清楚,不用你们瞎操心。”

他对李秀莲越来越好。每次赶集,都会给她买块花布,或者买点她爱吃的水果糖。农忙回来,不管多累,都会帮她烧火做饭。晚上,两人坐在煤油灯下,他给她讲地里的收成,讲村里的新鲜事,她静静地听着,偶尔插一两句话,气氛温馨而宁静。

李秀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陈根生更加愧疚。她找偏方的劲头更足了,甚至不惜步行几十里路,去邻县找据说能“送子”的老神仙。可一次次的希望,换来的都是一次次的失望。

有一次,她听人说,喝井水能治不孕,就每天天不亮就去村头的井边挑水喝,不管冬天有多冷,井水有多冰,她都坚持喝两大碗。结果,没过多久,她就病倒了,高烧不退,咳嗽不止。

陈根生急坏了,背着她跑了几十里路,去乡卫生院看病。医生说是重感冒,加上长期营养不良,身体虚弱,需要好好休养。

在医院里,陈根生守在病床前,给她端水喂药,擦汗掖被角。李秀莲看着他布满血丝的眼睛,心里又疼又悔,哭着说:“根生哥,我对不起你,我不该这么折腾自己,也不该让你担心。”

陈根生握住她的手,轻声说:“傻媳妇,跟我说啥对不起?你的心思我懂,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要是垮了,我咋办?以后别再瞎折腾了,听见没?有没有娃,咱们都好好过。”

李秀莲点了点头,靠在他的肩膀上,哭得像个孩子。那一刻,她心里暗暗发誓,不管以后能不能生娃,都要好好跟着陈根生过日子,一辈子对他好。

第二章 风雨中的坚守

1984年,分田到户的政策在陕北农村全面铺开,陈根生家分到了五亩地,其中三亩是水浇地,两亩是旱地。这对陈根生来说,是天大的好消息。他是个种地的好手,肯下力气,又懂技巧,之前因为家里地少,英雄无用武之地,现在有了这五亩地,他浑身的干劲都提了起来。

春耕时节,陈根生天不亮就下地,翻地、施肥、播种,忙得不亦乐乎。李秀莲也跟着他一起,两人在地里忙碌的身影,成了黄土坡上一道别样的风景。

“根生哥,歇会儿吧,喝口水。”李秀莲提着一个水壶,走到陈根生身边,递了过去。

陈根生接过水壶,猛灌了几口,抹了把脸上的汗:“不累,趁着眼下墒情好,赶紧把种子种下去,秋天才能有好收成。”

李秀莲看着他黝黑的脸庞,心疼地说:“别太拼命了,身体要紧。”

“没事,我身子骨硬朗着呢。”陈根生笑了笑,露出一口白牙。

这一年,风调雨顺,陈根生家的庄稼长得格外好。玉米秆长得比人还高,穗子沉甸甸的;谷子金灿灿的,压弯了秸秆。秋收时,家里的粮仓堆得满满当当,不仅够一家人吃,还卖了不少钱,换了些布料、农具,还给卧病的父亲买了些补品。

日子渐渐好了起来,可李秀莲不能生育的事,依然是压在一家人心里的石头。王桂英的身体越来越差,看着别人家的孙子绕膝,心里的遗憾越来越深,有时会忍不住在李秀莲面前唉声叹气。

李秀莲心里难受,却不敢反驳,只能默默承受,把所有的委屈都咽在肚子里。她更加拼命地干活,想通过这种方式,弥补自己的“不足”。

1986年,陈根生的父亲病情加重,卧床不起。家里的重担一下子更重了,陈根生既要下地干活,又要照顾父亲,忙得焦头烂额。李秀莲则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每天给公公擦身、喂饭、端屎端尿,毫无怨言。

有一次,公公半夜发高烧,胡言乱语。陈根生不在家,去邻村买农药了。李秀莲急得团团转,二话不说,背起公公就往乡卫生院跑。深夜的黄土坡,崎岖不平,寒风刺骨,李秀莲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汗水浸湿了衣衫,肩膀被公公的身体压得生疼,但她始终没有停下脚步。

等陈根生赶到卫生院时,看到李秀莲正坐在病床边,握着公公的手,眼里布满了血丝。那一刻,陈根生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觉得,自己娶到了世界上最好的女人。

公公在卫生院住了半个月,病情终于稳定了下来。出院那天,公公拉着李秀莲的手,老泪纵横:“秀莲,委屈你了。是陈家对不起你,让你受了这么多苦。以后,根生要是敢对你不好,我第一个饶不了他。”

李秀莲哭着摇了摇头:“爸,您别这么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经过这件事,王桂英对李秀莲的态度彻底变了。她再也不提生娃的事,反而处处维护李秀莲,谁要是敢在她面前说李秀莲的闲话,她立马就会翻脸。“我家秀莲比亲闺女还孝顺,有没有娃又咋样?有她在,我就知足了。”

日子一天天平静地过着,陈根生和李秀莲的感情越来越深。他们一起下地,一起干活,一起照顾老人,虽然没有孩子,但两人相濡以沫,互相扶持,日子过得也算安稳。

1988年,陈根生的父亲还是走了。办完父亲的丧事,家里一下子冷清了许多。王桂英的身体也越来越差,经常卧床不起。陈根生和李秀莲更加辛苦了,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回来照顾母亲。

这一年,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听说外面能赚大钱。有人劝陈根生:“根生,别在地里刨了,跟我们一起出去打工吧,一年赚的钱比你种几年地都多。”

陈根生有些心动。家里的开销越来越大,母亲的医药费、日常的生活费,光靠几亩地根本不够。可他又放心不下母亲和李秀莲,要是自己走了,家里的重担就全落在李秀莲一个人身上了。

李秀莲看出了他的心思,劝道:“根生哥,你去吧。家里有我呢,我会照顾好妈,也会把地里的活打理好。你出去赚点钱,咱们以后的日子才能更好过。”

“可是,你一个人……”陈根生有些犹豫。

“我没事,”李秀莲笑了笑,“我从小就干活,啥苦没吃过?你放心去吧,到了外面好好照顾自己,注意安全。”

在李秀莲的再三劝说下,陈根生终于下定决心,跟着村里的几个年轻人一起,去了山西的一个煤矿打工。

临走那天,李秀莲早早地起了床,给陈根生做了一顿丰盛的早饭,又给他收拾了行李,把几件换洗衣物和一些干粮都塞了进去。

“根生哥,到了外面,别太累了,按时吃饭,注意安全。”李秀莲拉着他的手,千叮咛万嘱咐,眼里满是不舍。

“我知道了,”陈根生点了点头,心里酸酸的,“家里就拜托你了,妈要是身体不舒服,就赶紧去医院,别硬扛着。”

“我知道,你放心吧。”

陈根生上了火车,隔着车窗,看着李秀莲越来越小的身影,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赚钱,让她和母亲过上好日子。

陈根生在煤矿打工,活儿又苦又累,还很危险。每天要在漆黑的矿井下工作十几个小时,身上总是沾满了煤尘,脸上除了眼睛和牙齿,其他地方都是黑的。但他不怕苦,不怕累,只要一想到李秀莲和母亲,他就浑身充满了干劲。

他每个月都会往家里寄钱,还会写一封信,告诉家里自己的情况。李秀莲也会给他回信,说家里一切都好,让他不用担心,还会叮嘱他注意安全,不要太拼命。

每次收到李秀莲的信,陈根生都会反复看好几遍,仿佛能从字里行间看到她的笑容。信里的字歪歪扭扭,有些字还写错了,但陈根生看得格外认真,这是他在异乡唯一的慰藉。

李秀莲在家里,果然不负所望。她把地里的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庄稼长得比往年还好。她还精心照顾着王桂英,每天给她做饭、喂药、擦身,陪她聊天。王桂英的身体虽然没有好转,但精神状态好了很多。

村里的人都对李秀莲赞不绝口:“陈家娶了个好媳妇,根生不在家,她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真是不容易。”

可李秀莲心里还是有个疙瘩。她盼着能给陈根生生个娃,让他在外面打工也能更安心。她依然没有放弃找偏方,只要听说哪里有能治不孕的方子,她都会想方设法去尝试。

1990年,陈根生在煤矿打工已经两年了。这两年,他省吃俭用,攒了不少钱。他打算年底就回家,不再出去打工了,在家好好陪着李秀莲和母亲,再盖几间砖瓦房,让她们过上好日子。

可就在这一年的夏天,李秀莲突然感觉身体有些不对劲。她总是觉得恶心、乏力,吃不下饭,月经也推迟了好几个月。一开始,她以为是太累了,没太在意。可过了一段时间,这些症状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

王桂英看出了她的不对劲,担心地说:“秀莲,你是不是生病了?要不,我让村里的赤脚医生来看看?”

李秀莲摇了摇头:“妈,没事,可能就是最近太累了,歇几天就好了。”

可又过了半个月,李秀莲的肚子竟然隐隐有些隆起了。王桂英吓了一跳:“秀莲,你……你的肚子怎么回事?”

李秀莲也愣住了,她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心里又惊又喜,还有一丝不敢置信。难道……难道自己怀孕了?

她不敢耽搁,第二天一早就借了邻居的自行车,骑着去了乡卫生院。医生给她做了检查,拿着化验单,笑着对她说:“恭喜你,你怀孕了,已经三个多月了。”

听到这个消息,李秀莲一下子就哭了。这不是悲伤的泪,而是喜悦的泪,是激动的泪。盼了这么多年,她终于怀孕了!她终于可以给陈根生生个娃了!

她骑着自行车,一路哭一路笑地回到了家。一进门,就扑到王桂英怀里,哽咽着说:“妈,我怀孕了,我真的怀孕了!”

王桂英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眼泪瞬间就掉了下来:“真的?秀莲,你说的是真的?太好了,太好了!陈家有后了!”

母女俩抱着哭了很久,所有的委屈、所有的期盼,在这一刻都化作了喜悦的泪水。

王桂英连忙让村里的人给陈根生拍了个电报,告诉了他这个天大的好消息。

陈根生在煤矿收到电报时,正在矿井下干活。当他看到电报上“秀莲怀孕,速归”这几个字时,整个人都愣住了,手里的工具“哐当”一声掉在了地上。

“根生,咋了?”旁边的工友连忙问道。

陈根生反应过来,一把抱住工友,激动地大喊:“我媳妇怀孕了!我要当爹了!”

工友们都为他高兴,纷纷向他道贺。陈根生一刻也不想耽搁,当天就向工头辞了工,收拾好行李,买了最早一班回家的火车。

火车一路颠簸,陈根生的心也跟着七上八下。他既激动,又有些不敢置信。盼了这么多年,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他感觉像做梦一样。

经过两天两夜的奔波,陈根生终于回到了家。一进院坝,就看到李秀莲正坐在院子里缝补衣服,阳光洒在她的脸上,显得格外温柔。她的肚子已经明显隆起了,整个人看起来容光焕发。

“秀莲!”陈根生喊了一声,快步跑了过去。

李秀莲抬起头,看到陈根生,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连忙站起身,迎了上去:“根生哥,你回来了!”

陈根生一把抱住她,小心翼翼地,生怕碰坏了她肚子里的孩子。“秀莲,辛苦你了。”他的声音哽咽,眼里充满了激动和愧疚。

“不辛苦,”李秀莲靠在他的怀里,笑着说,“根生哥,我们有孩子了。”

王桂英从屋里出来,看着相拥的两人,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个家,终于有了盼头。

第三章 龙凤胎的降临

陈根生回来了,家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他再也不打算出去打工了,一心在家照顾李秀莲,打理地里的农活。

自从知道李秀莲怀孕后,陈根生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变得格外细心。每天早上,他都会早早地起床,给李秀莲做她爱吃的早饭,小米粥、鸡蛋羹、贴饼子,变着花样给她补充营养。农忙时,他尽量不让李秀莲下地,让她在家好好休息。晚上,他会坐在炕边,轻轻抚摸着李秀莲的肚子,跟孩子说话,虽然知道孩子还听不见,但他依然说得津津有味。

“娃啊,我是你爹。你要乖乖的,在你妈肚子里好好长大,别让你妈受罪。”

“等你出生了,爹带你去地里看庄稼,带你去山上摘野果,带你去河里摸鱼。”

李秀莲靠在他怀里,听着他絮絮叨叨的话,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能感觉到,陈根生是真心喜欢这个孩子,这种被疼爱的感觉,让她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王桂英更是把李秀莲当成了宝贝疙瘩,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好吃的,家里的鸡蛋、红枣、红糖,都舍不得吃,全给了李秀莲。她还经常给李秀莲讲一些育儿的经验,虽然都是老法子,但也都是她的一片心意。

村里的人听说李秀莲怀孕了,都觉得不可思议,纷纷上门来看望。之前那些说闲话的婆姨们,现在也都换了一副嘴脸,笑着说:“我就说秀莲是个有福之人,这不,娃就来了嘛。”

李秀莲的孕期过得很顺利,没有什么不适。只是随着肚子越来越大,行动越来越不方便。陈根生每天都会扶着她在院子里散步,给她按摩腿脚,缓解水肿。

转眼到了1991年的春天,李秀莲的预产期快到了。陈根生提前请好了村里的接生婆,又准备好了婴儿的衣服、被褥、尿布等用品,就等着孩子的降临。

3月15日那天晚上,李秀莲突然感觉肚子疼得厉害,额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王桂英连忙喊道:“根生,快,秀莲要生了!”

陈根生连忙跑了进来,看到李秀莲痛苦的样子,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按照接生婆的吩咐,烧了热水,铺好了干净的被褥,然后紧紧握着李秀莲的手,给她打气:“秀莲,别怕,有我在。使劲,孩子就快出来了。”

李秀莲咬着牙,按照接生婆的指导,一次次地用力。疼痛像潮水一样袭来,让她几乎晕厥,但她心里想着陈根生,想着即将出生的孩子,又一次次地鼓起勇气。

“哇——”

凌晨时分,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打破了夜的宁静。接生婆笑着说:“生了,生了!是个儿子!”

陈根生和王桂英都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可就在这时,李秀莲又一阵剧痛,接生婆连忙说道:“不好,还有一个!”

陈根生和王桂英都愣住了,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又一声清脆的啼哭响起。“恭喜恭喜!是个女儿!龙凤胎!”接生婆抱着两个襁褓,笑得合不拢嘴。

龙凤胎!

陈根生一下子就懵了,他看着两个小小的婴儿,一个男孩,一个女孩,长得一模一样,小小的脸,小小的手,可爱极了。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掉了下来。

王桂英更是激动得浑身发抖,双手合十,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老天有眼,老天有眼啊!陈家一下子有了两个后,还是龙凤胎!”

李秀莲虚弱地躺在床上,看着两个孩子,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她知道,自己这么多年的期盼,这么多年的辛苦,都没有白费。

第二天,陈家生了龙凤胎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村子。村里的人都纷纷上门道贺,有的送鸡蛋,有的送红糖,有的送布料,院子里挤满了人,热闹非凡。

陈根生给儿子取名叫陈向阳,希望他像太阳一样,充满阳光和活力;给女儿取名叫陈向红,希望她像花朵一样,娇艳美丽。

有了两个孩子,家里的日子一下子变得忙碌起来。喂奶、换尿布、哄孩子睡觉,陈根生和李秀莲每天都忙得团团转。王桂英也帮着照顾孩子,虽然身体不好,但看着两个可爱的孙子孙女,她浑身都充满了力气。

陈向阳和陈向红长得很快,转眼间就满月了。陈根生办了一场满月酒,邀请了亲朋好友和村里的人,热热闹闹地庆祝了一番。席间,大家都对陈根生和李秀莲羡慕不已,说他们有福气,一下子得了两个宝贝。

日子一天天过去,两个孩子渐渐长大了。他们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给这个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陈向阳像陈根生,老实本分,又带着一股韧劲;陈向红像李秀莲,乖巧懂事,又聪明伶俐。

陈根生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两个孩子,每天下地回来,再累也要抱抱他们,陪他们玩一会儿。李秀莲则精心照顾着他们的饮食起居,教他们说话、走路,给他们讲故事。

王桂英的身体也越来越好了,每天都能抱着孙子孙女在院子里散步,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她经常对人说:“我这辈子最大的福气,就是娶了秀莲这个好儿媳,还有了这么两个可爱的孙子孙女。”

1995年,陈根生用打工攒的钱和这些年种地的收入,盖起了五间砖瓦房,院子也用水泥硬化了,家里的条件越来越好。他还买了一台拖拉机,种地也方便多了。

这一年,陈向阳和陈向红四岁了,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陈根生把他们送到了村里的幼儿园,两个孩子在幼儿园里很受欢迎,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他们。

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陈根生和李秀莲心里充满了欣慰。他们想起了结婚时的点点滴滴,想起了那些被人闲话的日子,想起了那些求医问药的艰辛,心里感慨万千。

有一天晚上,孩子们睡着了,陈根生和李秀莲坐在炕边,看着孩子们熟睡的脸庞。

“根生哥,你说咱们这一辈子,是不是太不容易了?”李秀莲轻声说。

陈根生握住她的手,笑了笑:“是不容易,但也值了。你看,咱们有了向阳和向红,有了这么好的日子,以前吃的那些苦,都不算啥。”

“是啊,”李秀莲点了点头,眼里闪着泪光,“我以前总觉得对不起你,不能给你生个娃。现在好了,咱们有了两个孩子,我这辈子也知足了。”

“傻媳妇,”陈根生轻轻抚摸着她的头发,“该说对不起的是我,让你受了那么多委屈,那么多苦。以后,我会好好对你,好好对孩子们,让你们一辈子都幸福。”

李秀莲靠在他的肩膀上,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窗外,月光洒在院子里,温柔而宁静。这个曾经充满遗憾的家庭,因为两个孩子的到来,变得圆满而幸福。

第四章 岁月静好,幸福绵长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陈向阳和陈向红已经上小学了。两个孩子学习都很刻苦,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陈向阳性格沉稳,做事认真,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陈向红活泼开朗,乐于助人,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陈根生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他不仅种着家里的五亩地,还承包了村里的十亩荒地,种上了苹果和梨。经过几年的精心打理,果树开始结果,每年都能卖不少钱。他还买了一辆农用三轮车,用来拉化肥、运果实,出行也方便多了。

李秀莲在家里操持家务,照顾孩子,还养了几头猪、几十只鸡,每年也能有一笔不错的收入。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王桂英的身体越来越好,每天都去村里的广场上和老人们一起聊天、晒太阳,看着孙子孙女放学回家,是她最开心的事。

村里的人都羡慕陈根生家的日子,说他们是“苦尽甘来”。那些曾经说过闲话的人,现在见了陈根生和李秀莲,都主动打招呼,脸上满是讨好的笑容。

陈根生和李秀莲从不计较过去的恩怨,他们知道,日子是过给自己的,没必要跟别人斤斤计较。他们依然保持着朴实善良的本性,村里有人遇到困难,他们都会主动帮忙。

有一次,村里的张老汉家里失火,把房子烧了,家里的东西也都烧光了。陈根生二话不说,带着家里的工具,帮张老汉重建房子。李秀莲则每天给张老汉送吃的、送喝的,还把自己和陈根生的衣服送给张老汉穿。

村里的人都说:“根生和秀莲真是好心人,这辈子有好报。”

1999年,陈向阳和陈向红上初中了。他们考上了乡中学,需要住校。临走那天,李秀莲给孩子们收拾了满满的行李,叮嘱他们在学校要好好照顾自己,好好学习,不要想家。

陈根生送他们去学校,看着孩子们走进校园的背影,心里既欣慰又有些不舍。他知道,孩子们长大了,总有一天会离开家,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在中学里,陈向阳和陈向红依然保持着优异的成绩。他们勤俭节约,从不攀比,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每个周末,他们都会回家,帮父母干农活、做家务,陪奶奶聊天。

2002年,陈向阳和陈向红同时考上了县城的重点高中。这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村里的人都说,陈家的两个孩子有出息,将来一定能考上大学,成为城里人。

陈根生和李秀莲为孩子们感到骄傲,他们更加努力地赚钱,供孩子们读书。陈根生的果园越做越大,还雇了几个村民帮忙打理;李秀莲则在村里开了一个小卖部,卖些日常用品和零食,生意还不错。

高中三年,陈向阳和陈向红更加刻苦努力。他们知道,父母供他们读书不容易,只有考上好大学,才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2005年,高考成绩出来了,陈向阳考上了西安的一所重点大学,陈向红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师范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陈家的院子里挤满了人,大家都来向他们道贺。王桂英笑得合不拢嘴,一个劲地给大家递糖、倒水。

陈根生和李秀莲看着手里的录取通知书,眼里满是激动的泪水。他们知道,孩子们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们的辛苦没有白费。

送孩子们去上大学那天,陈根生和李秀莲一起去了西安和北京。这是他们第一次走出陕北,第一次看到大城市的繁华。看着孩子们走进大学校园,他们心里既骄傲又不舍。

“爸,妈,你们回去吧,不用担心我们,我们会好好照顾自己的。”陈向阳说道。

“是啊,爸,妈,你们在家也要好好照顾自己,注意身体。”陈向红拉着李秀莲的手,舍不得松开。

“知道了,”陈根生点了点头,“在学校要好好学习,团结同学,不要惹事。缺钱了就给家里打电话,家里给你们寄。”

“我们知道了。”

陈根生和李秀莲在城里待了几天,就匆匆回了家。他们心里惦记着家里的果园和小卖部,也惦记着年迈的王桂英。

回到家后,陈根生和李秀莲依然过着平淡而充实的生活。他们每天下地干活、打理果园、照看小卖部,日子过得有条不紊。王桂英的身体依然硬朗,每天都盼着孩子们放假回家。

孩子们在大学里也很争气,每年都能拿到奖学金,还经常给家里打电话、寄照片,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2009年,陈向阳和陈向红大学毕业了。陈向阳留在了西安,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陈向红则回到了陕北,成为了一名中学老师,她想回到家乡,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陈向红回来后,住在了学校的宿舍里,每个周末都会回家看望父母和奶奶。她经常给学生们讲自己的故事,讲父母的辛苦和不易,鼓励学生们好好学习,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2012年,陈向阳在西安结婚了,妻子是他的大学同学,也是西安本地人。婚礼那天,陈根生和李秀莲、王桂英一起去了西安,参加了孩子们的婚礼。看着儿子成家立业,陈根生和李秀莲心里充满了欣慰。

2013年,陈向红也结婚了,丈夫是她的同事,一个朴实善良的小伙子。婚礼办得简单而温馨,村里的人都来祝贺。

婚后,陈向阳和妻子每年都会回家几次,看望父母和奶奶。陈向红则因为离家近,经常回家帮忙做家务、干农活。

2015年,王桂英去世了,享年八十七岁。她走得很安详,临终前,她拉着陈根生和李秀莲的手,笑着说:“我这辈子,知足了。你们好好过日子,照顾好自己。”

办完王桂英的丧事,陈根生和李秀莲心里很悲痛,但他们知道,奶奶是带着幸福离开的。

日子依然在继续,陈根生的果园已经成为了村里的支柱产业,每年都能给村里带来不少收入。李秀莲的小卖部也扩大了规模,生意越来越红火。

2018年,陈向阳的儿子出生了,陈根生和李秀莲升级当了爷爷奶奶。2019年,陈向红的女儿也出生了,他们又多了一个孙女。

现在,陈根生和李秀莲已经六十多岁了,头发都有些花白了,但他们的身体依然硬朗。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拼命干活,把果园和小卖部交给了孩子们打理,自己则在家带孙子、孙女,享受天伦之乐。

每天,陈根生都会带着孙子、孙女在院子里散步,给他们讲自己年轻时的故事,讲他和李秀莲结婚时的点点滴滴,讲那些艰苦却又充满希望的日子。李秀莲则在家里给孩子们做可口的饭菜,教孙女绣花、做针线活。

夕阳西下,黄土坡上的余晖洒在陈家的砖瓦房上,泛着温暖的光芒。院子里,孩子们的笑声此起彼伏,陈根生和李秀莲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相视而笑。

“根生哥,你说咱们这辈子,是不是太幸福了?”李秀莲轻声说。

陈根生握住她的手,笑着说:“是啊,太幸福了。当初谁能想到,咱们会有这么好的日子,会有这么可爱的孩子们。”

“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就是嫁给了你。”李秀莲靠在他的肩膀上,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也是娶了你。”陈根生轻轻抚摸着她的头发。

风吹过黄土坡,带来了阵阵果香和孩子们的笑声。这对曾经饱受非议、历经艰辛的夫妻,用他们的坚守和善良,换来了一辈子的幸福。他们的故事,像黄土坡上的酸枣树一样,在风雨中顽强生长,最终结出了甜美的果实。

岁月静好,幸福绵长。陈根生和李秀莲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的幸福,也在一代代传递下去。在这片厚重的黄土高原上,他们用爱和坚守,书写了一段平凡而又动人的人生篇章。

来源:高贵海燕XZW8K

相关推荐